坦克開火後,炮彈殼都哪裡去了?難道又放回彈藥箱了嗎?

小朱不懶惰


放回彈藥箱?題主腦洞也太大了吧!不過這個問題也非常有趣,現代坦克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東西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擁有自己的特點。現代坦克的裝彈方式有好多種類型,相對應的拋殼方式也有好幾種。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西方坦克經常使用的人工手動拋殼,像這樣▼。不過這好像是個韓國小哥,不用在意這個細節。另外一種則是東方坦克慣用的自動拋殼,使用自動裝彈機裝彈,拋殼同樣是自動扔出去。



現代坦克的炮彈基本分為兩個類型4個種類。第一類是分裝彈,即發射藥與彈頭分開的炮彈,這種炮彈有兩種,一種使用藥包裝發射藥,另外一種使用半可燃桶裝發射藥。第二類是整裝彈,即發射藥和彈頭一起,這種炮彈的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使用半可燃桶的整裝彈,一種則是使用全金屬彈殼的整裝彈。這四種炮彈分別怎麼拋殼的噠噠噠和大家好好聊聊。

首先是使用藥包發射的分裝彈,這種炮彈打完之後壓根沒殼,所以它怎麼拋殼我們不多說。

第二種是採用半可燃桶的分裝彈。何為半可燃桶?就是裝炮彈發射藥的外殼是部分可燃的,當炮彈在炮膛內擊發時,發射藥外殼的可燃部分被髮射藥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燒掉了,只剩下一個金屬底座。炮彈在擊發之後,只剩下一個比菸灰缸大不了多少的底座。如果是人工裝彈的坦克,則由炮手負責處理這個殼,一般是兩種方式。如果當時情況緊急,需要立馬填裝下一發,炮手會將殼直接扔在坦克裡,如果時間來得及,會通過拋殼窗口扔出去。


那如果使用自動裝彈,自動拋殼呢?就不需要炮手操心費力啦,坦克炮在擊發之後,拋殼機構會與坦克拋殼口聯動,打一發打開一次,讓拋殼機構自動將殼拋出坦克之外。比如這張圖▼,這是96式坦克的俯視圖,炮塔上三個藍色點中央就是它的拋殼窗口,擊發之後,炮彈底座直接從這個窗口飛出去了。我國的坦克這個拋殼窗口多在頂部,而俄羅斯坦克則安裝在屁股後頭。於是畫面感人,前面坦克一邊開炮,後面一邊拉彈殼底座。
那整裝的彈怎麼拋殼呢?使用半可燃桶的整裝彈拋殼和分裝彈一樣,不過多贅述。那使用金屬外殼的常規彈怎麼拋呢?也分手動和自動兩種。如果是使用金屬外殼的整裝彈手動拋殼,那像圖一一樣,打開拋殼窗,用力扔出去。這玩意兒太大了,坦克內部空間狹小,扔幾個就沒法轉身了,所以最好打一發扔一發。那如果使用自動拋殼呢?整個的金屬彈殼比較重,沒法像半可燃桶彈底座一樣直接從頂上彈出去,所以美國人選擇從後面拉出來,像這樣子▼。

坦克在陸戰之王的位置上坐了將近一百年了。從1916年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的馬克-I型,到如今的MIA2“艾布拉姆斯”,坦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隨著精確制導武器和飛機的發展,對付坦克的手段越來越多,坦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甚至陸戰之王的地位都受到了衝擊。如今的坦克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已經非常高,裝備有大量先進探測設備和電子設備,可以自動完成裝彈和拋殼。不過西方國家依然信仰黑叔叔裝彈機,好在他們四肢發達,不然一個人負責裝彈拋殼,真的挺累的。這一點挺不符合西方國家風格的,應該普及自動裝彈機,解放黑叔叔,才能體現西方國家的自由皿煮,體現人道嘛。


赤焰噠噠噠


這個事情啊,不同坦克處理就不一樣。坦克開炮後,推出來的俄炮殼打完肯定是要扔掉的,只是各國坦克扔的方式不一樣,歐美採用人工扔,中俄採用自動扔!

坦克根據炮彈的不同,退出的炮殼也分很多種。早期坦克炮彈是全金屬藥筒,而且大多為黃銅的,這個本身就非常貴,能回收當然還得回收。隨著70年代三代坦克的興起,坦克炮管的直徑加大,炮彈重量也跟著增加,為了減輕裝填手負擔,各國普遍開始採用分離式的半可燃藥筒,甚至全可燃藥筒,開炮後上部大半截燃盡只剩下後半截炮殼,全藥筒的甚至就只剩下一個小小的炮彈底殼,這樣的炮殼即使退出坦克內部佔用體積也非常小,對裝填手造不成太大的影響!

坦克開炮後,退出來的炮彈殼雖然小了,但是還得處理。歐美坦克大多沒有裝備自動裝填設備,戰鬥時炮彈殼只能仍在坦克內部,在行軍途中或者空餘時間將炮彈殼一個一個扔出去。這種方式在效率上雖然低下了點,不過倒也不影響戰鬥,但如果是105mm坦克炮的全金屬藥筒,放在內部就有些佔空間了,積多了會影響到裝填手的!

至於三代坦克來說倒是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120mm、125mm坦克炮,炮殼全部採用半藥筒甚至全藥筒,即使大量的堆在坦克內部其實也不是太佔用空間,對裝填手的影響並不大。但是部分炮彈中間有一根傳火管支著,這種炮彈殼就相當麻煩了。

中俄坦克則不存在炮殼積壓問題,俄羅斯的三代坦克採用125mm坦克炮管,轉盤分裝式自動裝填機,完成自動裝填炮彈不說,退出來的炮殼直接退到一個自動拋殼機上,然後直接拋出坦克外部,全過程輕鬆、愉快、無壓力,不存在任何炮殼積壓問題。中國坦克炮則在俄羅斯技術上發展而來,一脈相承!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動裝填機都擁有自動拋殼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其裝備了自動裝填機,但是其彈殼上拋通道與拋殼機位置衝突,根本無法設置泡殼器,但是因為是自動裝填技術,拋出的炮殼不會對裝填有任何影響,只要炮殼在內部沒有裝填滿,坦克工作就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炮殼這種東西在訓練靶場隨處可見,上圖就是坦克訓練移動開炮,看看這一路拋出的彈殼。而且這些炮彈殼並不回收,少數幾個會被坦克兵撿回去作為坦克內部應急使用,至於其他的基本都是老鄉們撿去賣廢鐵了.....


狼煙火燎


目前世界上的坦克炮彈基本上都是使用半可燃藥筒(不管是120的整裝彈還是125的分裝彈都一樣),這種藥筒只有底座那裡是金屬的,其他部分在發射的時候是會跟發射藥一起燃燒掉的,只剩下的一個金屬的底座,這個金屬底座會被拋殼裝置順著拋殼窗拋到坦克外面(也有部分坦克會先堆積在坦克內部,收集後統一處理)。拋殼大概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燃燒後留下的底座是直接被自動拋射出去的,如果沒有開拋殼窗的,那麼就會先把底座統一收集起來,如下圖所示,除此之外,那些以前那些全金屬的定裝藥筒,由於體積太大的原因,那麼一般都會先留在坦克內部,統一收集後在作戰間隙再處理(體積大,拋殼窗不怎麼現實),那時的坦克兵要穿長筒馬靴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被彈殼燙傷!

總之,對於坦克來說,不管是使用全金屬定裝藥筒的還是半燃燒藥筒的,都肯定會有彈殼殘留剩下的,哪怕僅僅是一個底座,因為這個涉及到閉氣的原因,沒有金屬底座的話坦克炮筒閉氣會出現問題,因為其不像火炮炮閂那樣有專門的緊塞具來保證閉氣,至於處理炮彈的彈殼,要麼直接自動拋射出去,要麼先收集起來在戰鬥的間隙再統一處理,也就是自動和人工的區別!



哨兵ZH


(中國ZTZ-96主戰坦克也採用自動裝填機)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曾經在二戰戰場和近現代戰場中風光無限,擁有著高火力、高機動力和高防護力,在戰場上橫掃一切,長長的炮筒噴射著無限的怒火。但是坦克的內部卻不如它的表面那麼風光,眾所周知,坦克的內部空間非常的小,因為坦克內部的構造十分複雜,對應時代的變化以及各種各樣的戰鬥變化,讓坦克裝載了各種各樣的機械機器,基本大部分坦克的內部也只能容得下一個課桌的寬度(當然根據各個國家的坦克型號都有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

(坦克內部的空間十分狹小)

或許有人就會問,坦克開炮後,也沒有看見彈殼退出來,這些炮彈殼難道還要放回狹小的坦克內部裡嗎?答案是是的,因為現在的坦克都有三防系統,再加上早期二戰坦克的炮彈殼都是由銅鋼製作,非常的昂貴,軍隊都不捨得直接丟棄這些炮彈殼,於是才有了坦克打完一發炮彈,將彈殼收納在坦克內部。但是到了現代,科技在進步,當然不可能一直都是這樣,我們來看看現代坦克打完炮彈後,有哪些操作。

(韓國的K-1主戰坦克還是採用人工拋擲彈殼)

最古老的辦法,人工投擲彈殼

一些普通型號的坦克在射擊後在沒有任何加裝其他的高級裝置時,是直接將彈殼退到炮筒底部,換而言之就是將彈頭髮射後,彈殼卻留在了坦克內部,然後由內部裝填手手動將彈殼取下來,放到坦克最底部堆積,堆積到一定數量時,已經影響到坦克的正常操作後,再統一靠人手從拋彈口扔出去。

(專門在炮塔側面製造的炮彈的拋殼口)

(坦克炮彈早期彈殼都是採用銅鋼製造,發射炮彈後退回來的彈殼非常佔據坦克內部的空間)

減輕負擔,半可燃型藥筒

後來大部分坦克手都覺得這樣堆放彈殼在車裡太佔用空間了,而且剛發射完的彈殼溫度也十分高,稍微不注意還會燙傷駕駛員,防止在車內,坦克車內溫度也會提高。這樣的彈殼處理方式遭到了大部分士兵的投訴,於是美國最先研製出了一種可燃燒性的藥筒,在炮彈發射的時候,將彈殼在發射途中完全燃燒,就不存在取彈殼,拋彈殼的問題了,但是考慮到發射時的種種問題,於是保留了炮彈的底部金屬,只將中間的炮身做成了可燃性的藥筒,這樣發射炮彈後,退回來的只有炮彈底部的金屬底盤,裝填手只需要回收底座就可以裝填下一發炮彈了,收納起來也十分方便,這也是現代坦克大部分處理彈殼的方法。

(美軍的坦克採用手動裝填和半可燃型藥筒,退回來的彈殼底部會掉到下方的盒子裡統一回收)

中蘇使用自動扔彈殼,搭載了自動裝填機和拋殼機

即便是有了半可燃型藥筒的炮彈,人們還是覺得人工裝填太麻煩了,於是設計師們開發出了一種輪轉式的自動裝彈機搭載在坦克上,比如俄羅斯的三代坦克採用全世界最大口徑的125mm坦克炮,搭載了輪盤式自動裝填機後,可以完成自動裝填炮彈,使用的炮彈也採用的是半可燃型藥筒,退出來的彈殼底座會自動退到一個自動拋殼機裡,在安全的環境裡會自動從拋彈口將彈殼拋出,全程採用機械操作,不存在任何人工擲彈殼的問題,我們中國的坦克也是學習了俄羅斯的技術發展而來,採用了自動裝填和自動拋殼的方式。

(輪盤式自動裝填機)


桌面戰爭兵棋


坦克,“陸戰之王”。在戰場上不停的怒吼,可發射完的炮彈殼去哪裡了呢?

炮彈殼又稱“藥筒”,在二戰後的一代坦克之前,炮彈殼基本都是金屬的。這些藥筒有用銅造的,也有用覆銅鋼製造的。

金屬藥筒的價格貴啊,一發122毫米藥筒就要好幾百塊錢。在訓練演習中,藥筒當然是要回收的,可以二次裝填使用。可如果在戰場上,藥筒誠可貴,小命價更高,還是隨打隨扔吧。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一地白花花的銀子真可惜!也有不怕死的,像二戰德國這樣缺乏資源的窮鬼,就會在戰後派出裝甲車回收彈殼。

坦克炮發射後,滾燙的金屬藥筒被抽殼機從炮膛裡拽出來扔到地板上,坦克兵需要穿著厚厚的長靴避免燙傷。地板上的藥筒多了,就擠佔空間影響行動,所以在戰鬥間隙時,炮手會將藥筒扔出車外。戰鬥中不能扔,會被敵人暴頭的。

▲從炮塔側邊的小窗口扔

二戰時的坦克炮口徑小(IS-2/3、KV-1/2坦克除外),多用定裝炮彈。炮彈個頭不大,重量也還行,炮手能方便的裝填。

等到二戰後,坦克炮口徑增長到100~125毫米,炮彈的個頭又長又粗,重量直線上升,再用人工裝填就比較吃力了,不利於長時間戰鬥。畢竟不是每個坦克都有條件配一個舉重冠軍或黑叔叔搬炮彈的。所以一部分坦克改用分裝炮彈,彈頭和發射藥分開,雖然裝填的次數增加,但單次的重量下來了。

▲分裝炮彈

與此同時,藥筒也在迅速發展。1962年,世界上第一種可燃藥筒在美國誕生,揭開了彈藥發展史嶄新的一頁。可燃藥筒由紙基硝酸纖維素製成,迅速燃燒不留渣滓,大大減輕了重量,增加了發射能量,減少了有毒氣體的產生,製造成本也比金屬藥筒便宜。

二戰後的第二代坦克(T-62、M-60、豹-1等)還使用金屬藥筒,等到第三代坦克(T-72/80/90、M-1、豹-2、勒克萊爾等)時,已基本普及可燃藥筒了。

可燃藥筒分可燃、半可燃藥筒。要說全可燃藥筒更好一些,藥筒全燒掉,沒有殘留也就不存在抽殼、拋殼的問題。

但可惜的是,發射炮彈需要炮尾閉氣,這原本是彈殼底緣和藥筒膨脹共同完成的任務,藥筒底部還有底火和傳火管裝置。現在藥筒燒光了,不起作用了,於是整個炮閂都需要修改,要增加閉氣裝置和發火管設備。

所以折中起見,就有了半可燃藥筒。半可燃藥筒保留了金屬底座,俗稱“彈底殼”,有底火、傳火管和底緣裝置,可以引燃發射藥並封閉氣體。相比金屬藥筒,這點彈底殼就值不了多少錢了,不過做個菸灰缸還是很漂亮的。

▲漂亮的彈底殼菸灰缸

坦克也在不斷髮展,20世紀50年代,法國在AMX-13坦克上安裝了自動裝彈機,蘇聯也隨後在T-64坦克上安裝了炮塔吊籃式裝彈機。

自動裝彈機由輸彈機、推彈機、拋殼機和控制系統組成,能減輕炮手工作強度,縮減乘員編制。坦克炮塔上相應的增加了拋殼口,彈底殼從這裡直接拋出。跟在後面的步兵要格外小心,別被拋出的彈底殼砸傷。

美國的M1、英國的挑戰者、德國的豹式坦克等仍然用手工裝填。M1坦克在火炮尾部裝了一個擋板,彈底殼掉入底部的收納筐中,等戰鬥結束後再處理。英國挑戰者坦克挺先進,它的120毫米坦克炮使用藥包分裝彈,藥包全部燒掉無殼可拋。

▲M1彈底殼漏到收納筐裡

未來的炮彈向著無殼化方向發展,無殼彈藥重量輕,體積小,裝彈量高,減小了殘餘有毒物質對坦克乘員的傷害。同時去掉了抽殼、拋殼機構,使坦克炮結構大為簡化,減少了因抽殼困難引發的卡殼,降低了故障率。

未來的無殼炮彈成熟後,撿彈殼的機會再也沒有了。等電熱炮、電磁炮成熟後,藥筒都用不著了。


和風漫談


坦克開火後,炮彈殼根據不同的裝填方式和火炮種類對彈殼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而且炮彈也有很多種,早期的坦克使用全金屬藥筒,在70年代 後,新型坦克炮因為口徑加大,為減輕裝填手的負擔,普遍採用了半可燃藥筒。這種炮彈只有底殼部分為金屬,其他部分使用可燃的材料。在射擊後餘下的是不可燃的短底殼。

坦克在射擊之後,都會遇到彈殼處理問題。在沒有自動裝填的坦克,射擊後彈殼直接排出到坦克的裡面,彈殼需要人工扔出坦克外面。當然,坦克內部有一定的空間可以容納射擊後的彈殼,這些彈殼會堆積在坦克炮塔下面的車體內,數量一多就影響坦克操作了。所以,這種沒有自動排殼裝置的坦克,清理彈殼全靠人手扔出去。比如使用105坦克炮的,裝填手就要面對這種全尺寸的藥筒發愁,對於那些半可燃藥筒,即使彈殼尺寸小很多,但是因為還有一根很長的傳火管在裡面戳著,在坦克裡面也十分佔位置,對裝填手工作有影響。

對於有自動裝填的坦克來說,彈殼積壓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以俄製125坦克炮為例,125坦克炮為分裝式,這種自動裝彈機為轉盤內存放22發炮彈,炮彈前部和後面部分分上下兩層。裝填時先後推送前後部入膛。在火炮發射後,排出的彈殼會被一個彈殼收集器接住,隨後收集器在下一發彈裝填時把彈殼通過炮塔頂一個排殼口拋出車外。中國的坦克也裝備這種類型自動裝彈機。

不過同樣裝備自動裝彈機的一些坦克,也沒有使用彈殼自動外拋裝置。因為這種裝置比較適合盤式裝彈機,那種類似勒克萊爾的自動裝彈機沒法採用這種獨立的彈殼收集器,上拋通道跟自動自動裝彈機位置衝突。不過由於採用自動裝填,省掉一個人,坦克內部的彈殼如果不是太多,不影響乘員的操作。


鼎盛成寧


各種方法都有 甚至會被拿去做菸缸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坦克的發射藥筒使用的是半可燃藥筒,就只有下半截的一小部分是金屬的。上半部分是可以燃燒的藥柱,在開炮的時候一起就燒光了。

仔細看上圖,只有藥柱後面是金屬的,剩下都是可以燒掉的部分。這時坦克只要一開炮就能造出一個菸灰缸。

最後的這個“菸缸”也就隨著拋殼機的動作拋了出來。

當然了,坦克炮還是在炮塔裡面對吧,那麼炮塔會配合拋殼機的動作也開一下窗口的。


當然了,這是我們國家的坦克比較先進,如果是手動裝填的美式坦克,炮彈殼還是得掉到炮塔裡面去。

看,彈殼就直接掉到下面去了(其實下面有個籃子接著)


軍武數據庫


二戰坦克彈藥採用金屬彈殼,所以採用的是手動拋殼,蘇軍和德軍坦克都設計有拋彈窗設計,在拋棄之前就自己找位置放。而我軍的部分老式坦克的操作規程則是要求炮彈殼在發射後原位裝回,戰鬥間隙拋棄。

現代坦克採用半可燃,或者是全可燃的藥筒,打完只剩一個金屬底殼,佔的位置不大,如果是中俄使用的轉盤式自動裝彈機,在下一發彈裝填時會把彈殼通過炮塔頂一個排殼口拋出車外。

如果是美國的M1A2坦克,就更簡單的,因為是人工裝彈設計,所以都是隨地亂放,然後手動清理,畢竟黑人小哥力氣大沒處使啊。

坦克炮彈殼的回收問題,其實和三個方面有關係:1、彈藥的種類;2、坦克的裝填方式;3、不同國家軍隊的作戰條例,

下面我們就以上3點分別來說說。

二戰電影的坦克大戰相信大家都看過,之前一部《狂怒》還挺火的,老坦克多數使用全金屬彈殼的彈藥,打出去的只是彈頭的部分,還剩一大截黃色的彈殼一般就隨地扔在坦克內,等待戰鬥間隙拋出,或者是順手通過拋殼窗或者頂部艙門拋出去,但是後來為了安全一般不通過頂部和側門拋彈殼了。蘇軍和德軍坦克都設計有拋彈窗設計,方便丟彈殼。

但是現代坦克的彈藥一般不是用金屬坦克,而是採用半可燃或者全可燃的藥筒,發射之後大部分都燃燒了,只剩下一個金屬底殼,或者是一個很長的傳火管,這種彈藥已經不像全金屬彈殼那麼佔用坦克內的體積了,完全可以在戰鬥間隙的時候在行拋出。

第二個方面就是坦克的裝彈方式,分為兩部分,中國和蘇系坦克大部分採用轉盤式的裝彈機,所以炮彈前部和後面部分分上下兩層。裝填時先後推送前後部入膛。在火炮發射後,排出的彈殼會被一個彈殼收集器接住,隨後收集器在下一發彈裝填時把彈殼通過炮塔頂一個排殼口拋出車外。完全不需要裝填手操心彈殼的問題。

那麼歐美的部分坦克則沒有使用自動裝填裝置,包括美國的號稱陸上最強的M1A2坦克,原因是認為自動裝彈機的不夠穩定,曾經在日本富士演習中, 99式坦克出現4輛坦克3個卡殼的情況,所以大部分歐美坦克採用的是人工裝填方式。這樣也會導致坦克內多一名彈藥裝填手,一般都是由人高馬大的黑人小哥擔任,據說美軍覺得車組成員的多一個人,對坦克維護工作也更好,這個就仁者見仁了。不過這種情況下,彈殼一般就會由裝彈手處理,參照前面的方式,加上黑小哥的粗礦,大部分就是隨地亂放,然後手動清理完事。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參照不同國家坦克兵的作戰條例,以我軍為例,96系坦克直接掉到艙內的彈藥殼,按照作戰條例一般都是由裝填手直接放回彈藥架,戰鬥間歇補充彈藥的時候拋棄,可以看出是是非常嚴謹的,而99系坦克也在艙門中間後側設置有拋彈窗,可以由自動裝彈機構拋彈也可以手動拋棄。


遊戲解說阿瓜


坦克開火後,炮彈殼都去那了,是怎麼處理的呢,下面由我幫大家一一解答。

坦克在軍事武器裝備被稱為“陸地之王”,坦克是步兵的移動的堡壘,坦克前面開道,步兵後面緊跟,戰場上大大的減少了人員傷亡,現在不同坦克處理炮殼就不一樣。坦克開炮後,退出來的炮殼打完肯定是要扔掉的,只是各國坦克扔的方式不一樣,歐美採用人工扔,中俄採用自動扔!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中國在野戰部隊裝備的是由俄蘇T54式改制的59式主戰坦克。

59式主戰坦克,擁有B2V型12個缸水冷發動機,520馬力,平均時速50公里/每小時,攜帶36枚炮彈,前炮臺裝甲厚度220毫米,裝備一門100毫米的主炮,12.7毫米高射機槍,主要防預空中打擊,6.72毫米併到機槍打擊地面目標,配備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在戰場上炮彈殼退出炮膛後,被火藥燒的通紅,怎麼能用手工扔,其實不用手扔,在車底部有一逃生門,通紅的彈殼直接掉進逃生門被扔到了車外,坦克打一路,彈殼掉一路。

這就是我瞭解的早期國產坦克炮彈殼處理方法。


知足Content46


坦克作為陸戰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兼具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無與倫比的戰場推進能力,但是由於受到各方面技術的瓶頸限制,和製造成本及通過能力的限制,坦克的車內空間也異常狹小,僅僅幾平方米的車內空間既要使成員組能夠靈活的進行操作,又要安置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寸土寸金;眾所周知,坦克的主炮開火後是會可常見的槍支一樣留下彈殼的,那麼坦克炮開火後彈殼去了哪呢?

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人類戰爭中應用坦克最多的戰爭,從歐洲的蘇德戰場,到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從東非的沙漠荒原,再到亞洲遍地的抗日烽火;坦克的身影遍佈全世界,但這一時期的坦克,無論是是德國的“虎式”、蘇聯的T34-85、美國的“謝爾曼”這些知名坦克,還是,英國的“克倫威爾”、日本的各種“豆”戰車,無一例外都是使用的金屬藥筒的彈藥,全尺寸穿甲彈也好,破甲彈也罷,但凡是彈、藥一體的定裝彈,都是將彈頭放置在全金屬製成的發射藥筒裡。使用炮彈時將炮彈像拴動步槍的子彈一樣,一發發塞入炮膛,發射之後打開炮閂,退出彈殼如此往復,受制於條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時候在交戰過程中,坦克的裝填手,因為時間緊迫,往往直接在退出彈殼的瞬間,立刻填入下一發彈藥,使坦克能夠持續的射擊,退下的彈殼往往就直接從炮閂中退出來掉在地上,等戰鬥間隙,再將這些彈殼清出車體,或者放到合適存放的位置,但是誰也不知道戰鬥要持續多久,堆積如山的彈殼直接影響了整車的作戰效率,所以在二戰時部分國家在火炮退彈的地方還安裝了專門的彈殼收集裝置避免坦克在機動過程中影響乘員操作,收集下的彈殼也可以更加方便的進行回收,畢竟是金屬製造的,回收可以節約極大的戰爭成本消耗。

隨著戰爭的結束,坦克設計師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和總結那些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其中坦克作戰中的彈殼就是最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解決的方案,到目前為止,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兩種,一種是將藥筒設計成可燃式的,或者使用自動拋殼機。

可燃藥筒顧名思義,能在發射時一起燒掉的發射藥筒,這樣射擊完成之後殘餘的東西少,即使把整臺坦克的彈藥打光也不至於影響乘員組工作。可燃藥筒主要分為全可燃和半可燃兩種。全可燃式藥筒必須用於炮閂有專用閉氣裝置的火炮,發射時在火炮藥室內高溫、高壓火藥燃氣的作用下完全燃燒掉。半可燃藥筒底部為金屬製成,發射時藥筒壁燃燒僅餘金屬底座,中國的99式坦克、96式坦克,俄國的T80、T72B3以及德國的“豹”2A5等一系列坦克均是採用的這種半可燃式藥筒設計。

早在冷戰時期蘇聯設計的T-62坦克上,蘇聯人就設計安裝了自動拋殼裝置,炮彈打完後產生的彈殼,退出火炮之後,立即由拋殼裝置接手,直接退出車外,直接減輕了裝彈手的負擔,雖然扔掉的炮彈殼或許不能找到回收利用了,但是和作戰效率和乘員組的生命比起來,區區彈殼不足為稀。

隨著科技進步,電磁炮,激光炮逐漸在發展,或許今後依舊使用傳統物理彈藥的火炮和坦克會越來越少,但希望戰爭隨著這些越來越有威懾力的武器,不要再如歷史裡的那樣重複上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