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董宝珍和银行高管讨论银行(二)

首发时间:2018-6-28

#银行分析系列文章(七)#:董宝珍和银行高管讨论银行(二)

#旧文新读#董宝珍和银行高管讨论银行(二)


1、高管提到去杠杆对银行是小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一个问题,去杠杆是去谁的杠杆?去的是社会总融资量,那么社会总融资量里面,这一次去杠杆,它去的是这一杆子单位的杠杆,P2P,网贷,信托贷款,影子银行,还有各种形式的非银行贷款。

2、去杠杆对银行也有影响,就是对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一点影响,那么理财产品这种影响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银行有一个数据,他从理财产品获得的收入是五六十亿,肯定不超过100亿。但是中国银行一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多亿,假设理财产品给中国银行带来100亿的利润,而100亿的收入相对于4000多亿的主营收入还不到不到3%,所以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旧文新读#董宝珍和银行高管讨论银行(二)


3、去杠杆被资本市场上炒得很热,很恐惧。你翻一下银行的真实数据就会发现确实不是什么问题。我自己有一组数据,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加起来才20多万亿,减少10万亿,也不算啥。全中国社会的银行信贷是130多万亿,减少量不大。并且一定要注意它不通过表外做业务,他把省下的钱又放回表内,现在资金紧张,银行资金一样挣钱,表外损失,表内补一下不算什么大事。

现在中行工作人员所提的思想也是这样,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没有刺激,就是正常的经济状况,而且还有一些紧政策挤压下出现的。那么对于这个挤压下的经营数据,它是真实的,自然的,从而是可延续的。所以如果宏观没事,那么自然而然的数据继续延续,继续复苏,继续进入新周期。如果宏观有事,那么,我刺激也就能对冲了。所以经济形势不悲观。

5、经济大势是好的,但是分化的也很厉害,这就是调结构,结构性的情况差异很大。所以企业这块也是逐渐向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问题,但是大势也基本上是没问题的,已经开始向新周期了,这就是企业的一个状态。

6、逻辑复苏是说我现在还没有充分看到复苏的限制,但是复苏的所有的条件,所有的逻辑依据都已经具备了,你不要等现实复苏,你要等逻辑复苏。当然趋势交易者他是等现实复苏的,不见现实复苏不下手。但是真正价值投资者都是投逻辑,逻辑上具有不再恶化和转折的条件之后,就认为是最佳时机。逻辑复苏,这是我在2018年中期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判断,也许两三年之后就能确定这个判断对与不对了。

否极泰董宝珍 (第五篇)

2018-6-29 14:02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外资对中国银行业预测的对与错

1. 昨天我跟中行的沟通之后,我觉得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就是外资可能准确的预测准了中国银行业的总不良规模,平均来说5到10万亿。

2.但是外资不因为他准确预测数量就是正确的,外资错在哪了呢?错在对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坏账的解决方式,最不靠谱的是他认为中国的这个坏账就是V型爆发,跟美国一模一样。但实际上不是,实际上从2013年中国出现了坏账问题以后,就一直拖着,一直是系统稳定大局不发生V型下跌,大局势下,12、13搞钢铁煤炭,14、15搞化工,水泥,16、17又搞制造业,把问题用时间给分解掉了,用时间换空间,用时间消化。

3. 我们中国投资界,包括中国经济分析界特别主张追求用时间消化是最低成本的,最低伤害力的。那实际上在中国银行业坏账的处理方式是用时间消化了,是成功的用时间消化了。

4. 这是我多次看好银行的核心主概念,核心主逻辑。核心主逻辑就是美国实现不了平稳的系统平稳,然后一年一年切切香肠,每年稍微处理了点,稳定的度过危机。然而中国做到。中国为啥能做到呢?中国干预住是因为它的市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干预能不能成功,不决定于干预本身,决定于所干预这个市场结构。当中国这种体制干预者是政府,金融系统是政府的子公司,政府投资设置的,实业界的主要公司是政府的,它一干预那不就是父亲跟两个儿子打打招呼,说你们俩互相配合,按照你老爹我的意思办事,就稳住了。

5. 从逻辑上,中行工作人员说应该是末端了,最后一年了。那外资预测的那10万亿也减掉了,也完全解决掉了,这次坏账危机已经走出来了,中行那个人说法在逻辑里面好些孤立的证据能对上了。投资研究一定要注意,有时候你会拿到各个角度得来的孤立的证据,当这些孤立的证据经过你的思考,基于常识性逻辑能把它串在一起,成为一个证据锁链的时候,你对了。

6.看空银行是真的错误的,理性思考创造财富,我仿佛看到了终极的那个结果,终极结果不可能变了,看空银行真的没有必要,一定不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