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中国自古“无酒不成席”。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喝酒习俗。

东北人对酒类的记忆往往萌发于幼年。许多东北人都会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用筷子蘸点酒送到自己口中。东北人往往没有太多话,不管男女老少,搬起缸子就往里灌,啥都不用说,一切感情全在酒里了。

山东人喝酒更像是一项政治任务,劝酒的方式层出不穷:小孩子不喝酒,长大了怎么交朋友?义务教育都结束了,不喝酒上大学了怎么办?大学生不喝酒,以后娶媳妇儿怎么办?

西北人喝酒时载歌载舞,大声唱着信天游,大口喝着绥德的酒。但他们同时又讲究文明、刚柔并济,唐朝既有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一个精致优雅的场面。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西南人让中国白酒真正走出了国门,从茅台到五粮液,从剑南春到泸州大曲,以至于没有美酒,贵州人在国内的名气都会减半。云贵人嗜酒如命,大多数家庭都会私藏几瓶极品好酒,凡是碰上喜庆日子,从来不会放过豪饮的机会。倘若不喝酒,那一定是家里穷得没法弄到酒了。

江苏小绵羊,雅致有排场

但说到江南的饮酒,酒桌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苏小绵羊。这里所说的“江苏小绵羊”有两层含义:

一是江苏人温良,如同小绵羊。

二是苏酒的原型——洋河大曲瓶身上印有绵羊的图案,极具质地绵柔的象征意义。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事实上,江苏的白酒产量仅次于四川,人均饮酒量排全国第三名。虽然苏烟苏酒都产自苏北,但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却在苏南。

有不少俗语描绘了江南人嗜酒如命的特性,例如“酒醉酒醉,忘记年岁”、“借来壶瓶赊来酒,三杯通大路,一醉解千愁”、“今朝有酒今朝醉,勿管明朝喝凉水”。

由于不少成年男子酗酒成瘾,俗语里也少不了劝人少喝酒的话,例如“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喝酒莫说花钱少,一年有件破棉袄”。

江南成规模的酒厂起自南宋,随着元军南下流入,讲究技术在品种和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突破。根据元史记载,全国上缴粮食一千两百余万石,其中四成来自江浙,包括二十多万锭的酒税。由于中国的原生酒类属于粮食酒,酿酒要耗用大量粮食,所以朝廷一度在北方禁酒,而江南因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富足,遂酿酒业发达。

唐代江南人饮酒风气盛行,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诗歌。“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描述的是金陵之酒;“倾如竹叶盈樽绿,饮作桃花上面红”说的是湖州之酒。“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白居易笔下的绍兴地区盛产黄酒,因“醉乡”蜚声于世。

醉乡之民还利用酒做出了特色美味。《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古汉语中,脍指代生鱼肉,江浙至今保留了生吃一些海鲜、河鲜的习惯。如苏南人爱吃呛虾(醉白虾),浙江沿海人则喜食醉蟹(用酒腌制活蟹),这些生鲜都通常都需要用到当地特色的酒来腌制。

江南人喝酒,工薪阶级的艰辛、中产阶级的愁绪、各行老板的生意,全都藏在酒里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喝酒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排出九文大钱,要两碗黄酒和一碟茴香豆,是没有社会地位穷苦书生的喝法。在余华的笔下,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是许三观每次卖完血之后用来犒劳自己的。当然这还不够,他不忘拍拍桌子,气派地吼一声:黄酒给我温一温!在阴冷潮湿的江南之冬,一碗黄酒下肚,何惧寒风瑟瑟。

如今,江南人均产出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昔日的站堂酒客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体面的饮酒方式。苏南体力劳动者在开启一天劳作之前,喜欢吃一碗奥灶面,点几碟浇头、小酌两瓶啤酒,这是辛劳日子里难得的犒赏。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古人平常不吃凉菜,唯有在喝酒的时候,需要用凉菜来中和酒的热量,让胃里舒服一些。江浙下酒菜极多,有炸花生、酿田螺、酱爆螺丝、凉拌猪耳、豆腐皮蛋、拌黄瓜、白斩鸡、卤汁豆腐干、炸酥鱼、凉拌荠菜、凉拌木耳、手剥笋、酱牛肉、白切羊肉等。

下酒菜特点鲜明:首先,菜硬能果腹,防止一上来没喝几口就醉了;其次,浓油赤酱味道足,吃着让人需要喝点东西来解渴。要想判断什么菜适合下酒,答案是——能配粥吃的。

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密友三五成群,把酒言欢是件人生乐事。江浙人喝酒,不喜欢大声起哄,喝到大醉,他们要的是以酒为媒的心灵沟通,能够经常坐在一桌喝酒的,一定是够交情、愿为你两肋插刀的好兄弟,这种习气,至今不改。

苏南人没有特别丰富的夜生活,只有晚上搓完麻将,一桌人去店里点盆羊肉暖锅,温几瓶黄酒,复盘一下刚刚牌场上的激战。

江浙人很客气,尤其喜爱抢着买单,喝完酒从来都是拉拉扯扯、纠缠不清。看得出来,凡是抢着买单的都是真心实意的。还有人为了避免“抢单”这个环节,进店就事先把钞票预付了。

生意百亿万,皆在杯酒中

前面讲的都是小规模酒局,真正的宴席则是另一回事了,客人定然不能抢着买单,否则就是不给主人面子。宴席以主家为尊,“尊”字上面是“酋”,酋字的本意便是管酒之人。古人请客喝酒,讲究尝、献、酬、酢。

尝,是众人先尝一口斟好的酒;献,是主人向客人敬酒;酬,是客人接受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主人酒。时至今日,古礼已简化许多,不过任何礼节,都要遵循一个准则,就是喝得心情舒畅。

中原文化讲究“尚左尊东”。在江浙,尤其在苏南人家,以朝南者为尊,主客通常坐北朝南。因为南方素来有帝王之气,应了金庸笔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义。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除了发烟,喝酒是打开陌生人之间话匣子,消除隔阂的上选。与北方人的“自来熟”不同,江浙人特有的方式是借酒聊天,外人谓之“套近乎”,这一点从周总理身上体现得很充分。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里提到,在国宴上,周恩来总理(原籍绍兴)谈到自己的革命经历,提及长征途中路过茅台镇,曾一天喝了25杯酒的轶事(超过1两的杯子)。事实上,中国早期的外交,美酒扮演了重要角色,堪称喝出来的“美酒外交”,周总理的酒量相当好。毕竟只要气氛到位了,聊出了共鸣,合同交情什么的都好说。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江浙人都是生意精,外地人一到当地,只要会喝酒,无论酒量如何,立刻能够“宾至如归”。江浙人谈生意的酒局很讲究分寸,从来不会男女老少齐上阵,也没有主陪、副主陪。一场下来,大家一起吃个饭,在喝酒聊天中了解对方。

不过,江浙人做生意不挑食,很讲求实际,但凡有点赚头就出手,贸易往来频繁,薄利多销。老板和客户往往一见如故,一瓶、两瓶不算多。不仅把生意做了,还能把客户哄得舒舒服服。

北方人喝酒讲究不醉不归、一醉方休。江浙人的礼,在于客气,时刻保持人与人之间体面而舒适的距离。喝酒很少强人所难,所以不能喝的人到了江浙也无需惶恐。

假如你是开车来的

北方人会说:“没事儿,给你找代驾”

江浙人会说:“稍微喝点吧,我可以送你回去”

假如你有脂肪肝

北方人会说:“行,我干了,你看着办。”

江浙人会说:“哦,那确实不能多喝。”

假如你感冒了

北方人说:“别磨叽了,喝点儿酒发发汗全好了。”

江浙人会说;“好了好了,少喝点吧。”

大户人家吃完酒宴,总少不了喝热茶收尾。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宾主酒后闲坐,客人要慢慢品,喝一口,品一下。将酒精酝酿的情感,通过细细的茶香,氤氲开来。

喝酒体验的不仅是酒本身的味道,还有背后浓厚的人情味。倘若没有人情味,酒也只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

三千年前,送葬泰伯的船队误入歧道,只得靠岸歇夜。船夫们抹黑出去寻酒,周围的平民纷纷献出自家佳酿。两个村庄因此得名,北边的那座村庄成了“北酒店”,南边的成了“南酒店”,而笔者出生于北酒店。

中国喝酒哪家强?喝不倒的江南小绵羊


泰伯三让王位,南下开拓当时荒芜野蛮的江南,成了吴地人家共同的祖先。泰伯指挥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伯渎河,如今依然静静流淌。后来,伯渎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通,吴地与中原文化汇流于此,北方的粗犷到了江南,变得柔美有韧性,在酒文化里,就成了喝不倒的小绵羊。

老酒陪伴了江南人三千年,寄托了江南人对生活新的理解和希望。正是饮酒,让江南人品尝到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

参考文献:

《文人与食事》——汪曾祺、汪朗

《元代江浙地区酒业研究》—— 章洁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