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外出打擊匈奴,經常迷路,而霍去病卻頻頻得手,為什麼有差異存在?

大馬哈魚12


李廣跟霍去病其實完全沒有可比性,霍去病的戰績不光是李廣比不上的,其他對匈作戰的將軍都比不上,甚至連衛青都比不上。霍去病總共出擊匈奴6次,斬首十一萬人,招降數萬。衛青出擊匈奴七次,斬首五萬。其他將軍或多或少基本都有迷路或者失期的經歷,迷路、失期一般都是死罪,但是不會真正執行死刑,而是繳納贖金,贖為庶人。

拿李廣跟霍去病比,最大的區別當然是能力不及。俗話說的好:“能力不行就說能力不行,別總說大環境不好。”不光李廣的能力不及霍去病,其他將領也比不上他。

當然,除了能力不及以外,其他條件也比不上。霍去病每次出擊的兵馬都是最精的,首先從質量上,霍去病率領的部隊就比其他人強。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再強的兵馬也要放在良將手中才能最大的發揮作用。這些兵馬在霍去病帶兵之前就存在,沒有霍去病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任何有如此戰績的人。以此可以說明,主要還是霍去病的作戰能力很強。他能夠把騎兵的長途奔襲作戰能力發揮到極致。

另外,霍去病每次都比其他人走的更遠,深入大漠,但是卻沒有一次迷路的。霍去病不只是沒有迷過路,他每次都能找到匈奴的大本營,然後過去給他們一個一鍋端。其他將領走的慢,走的不遠還經常迷路。即便是最好的嚮導都在霍去病軍中,那沒有霍去病帶兵之前這些嚮導為什麼不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呢?說白了,還是霍去病的作戰能力強。

再來說說李廣,李廣最為人知的就是沒有封侯,他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一直都在跟匈奴打仗。他參與了與匈奴的大小七十餘戰,但是卻沒有一次有機會立功封侯。在文帝和景帝時期,對匈奴的作戰都是被動防禦,李廣在當時可以做的很好,但是能夠立功封侯的機會卻沒有。漢武帝時期是最好的立功封侯時期,但是李廣幾乎完美地與幾乎擦肩而過。

李廣參與的三次對匈奴的大戰重,第一次,當時漢朝對匈奴的作戰經驗不多,李廣與衛青等人各帶一萬騎兵進攻龍城。這次出征,只有衛青斬首數百人,其他將軍不是迷路的就是戰敗的。李廣是最慘的,他殺敵較多,但是最後自己被敵人俘虜了。雖然後來李廣逃了回來,但是被免死贖為庶人。

後來的幾次對匈奴大戰中,李廣都沒有機會參與。這幾次大戰衛青和他的小夥伴們公孫敖、公孫賀等人為主,他們取得了一些勝利。好不容易李廣等來了被重新啟用的機會,皇帝只給了他四千人,給了從西域回來的張騫兩萬人。張騫和李廣本來應該回合作戰,但是張騫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說來也奇怪,張騫是最不該迷路失期的,因為他對匈奴很瞭解。倒黴的李廣率領四千人跟匈奴數萬人周旋了幾天後,張騫終於率領兩萬人來了,匈奴就退兵了。這次作戰張騫被剝奪了侯爵,李廣無功。

後來漢武帝覺得李廣每次打仗都這麼倒黴,而且年紀也大了,就沒有再派他去打仗。但是李廣心中一直以此為憾,所以一直請求漢武帝再次給一個機會。漢武帝最終給了李廣這個機會,並且讓他做全軍的前將軍,了卻他的心願。作為前鋒是最有概率立功的,而且這次作戰漢軍的經驗已經很足了,相當於給個機會讓老李廣封侯。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衛青作為主帥,他想要讓自己的小夥伴公孫敖立功封侯,因為公孫敖之前因為戰敗失去了侯爵。衛青讓公孫敖左前鋒,把前將軍李廣派去東線做側翼。李廣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於是沒有帶嚮導負氣出走,結果又迷路了。這次大戰時漢武帝時期與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戰,但是李廣卻迷路了,沒有動一刀,沒有放一箭。李廣羞憤難當,拔劍自刎。


傳奇歷史觀


打架與帶人打架是不同的職業 。

李廣出生於根正苗紅的軍人世家。從小就精通騎馬射箭等單兵技術,漢文帝時他就上馬射匈奴下馬和野獸搏鬥,到了景帝時他帶頭衝上昌邑城頭,奪下了吳楚軍的軍旗。由於李廣出了名,皇帝讓他當上谷太守,當了太守李廣和匈奴打架還喜歡肉搏,他的上司哭著對景帝說,還是把他調到後方,不然遲早要肉搏死。到了漢武帝上位,原本是漢軍第一打手的李廣,被任命為了驍騎將軍,領了一萬人。這下,李廣從一個拿砍刀的小弟,變成帶人打架的大哥。當上了老大,李廣還是打手的勁頭,拼命的衝,幾萬人的戰役,哪是他一把刀能砍勝的,結果李廣被匈奴兵抓住當了戰俘。在押送過程中,他詐死搶了一匹馬,和追他的幾百匈奴人又幹上了,這下戰爭狀態從大兵團轉成了小隊,幾百個匈奴的確搞不過他,這些人被他射得找不到北,也因此李廣才得了飛將軍的名聲。不過雖然他逃了回來,但小弟死傷無數,按大漢律要麼殺頭要麼花錢要麼當太監,好在李廣有錢。過了一段時間,李廣東山再起,領了四千小弟又和匈奴去打架,結果又被匈奴包圍起來,雖然依靠他個人的神勇,打死了幾個匈奴的副將,使匈奴心生恐懼,但最後,四千小弟幾乎全軍覆沒。跟只會打架的人去打群架,看來是一個非常危險工作。不過群眾不懂。長期和李廣共事的另一個大將程不識說,李廣帶兵,行軍無嚴格隊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佈置哨兵,不打更自衛,文書一律簡化,而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要求很嚴格,夜裡派哨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所以小弟們都喜歡到李廣手下當兵。但遇到大仗,李廣的粗獷就成了一把讓士兵送命的刀,比如漠北之戰,衛青讓他走遠路去包抄,雖然有對他不公平的嫌疑,但這傢伙居然連個嚮導也沒找,在沙漠迷了路那算是幸運了。

漢武帝剛上位時,曾經讓李廣當未央宮禁衛軍長官,其實當好首長的警衛員,像劉邦的駕駛員滕公一樣封侯,應該是李廣最好的職業規劃,可惜了。


南門江老頭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李廣是漢武帝時期非常有名的飛將軍,但是李廣的人生結局卻是一個悲劇,最後他是自殺身亡的,而之所以自殺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攻打匈奴的漠北決戰中迷路了,他不願意接受刀筆史的調查,所以才選擇了自殺,但是有一點讓人很奇怪,當時參加匈奴漠北決戰的還有衛青和霍去病,他們同樣也面臨著一樣的地理困難,他們從來都沒有迷過路,只有經驗豐富的飛將軍李廣迷路了,而且那也不是李廣第1次迷路。

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和衛青和霍去病的部隊相比,李廣的部隊裡嚮導的水平可能不高,因為李廣心胸比較狹隘,不會用人,所以他發現不了一個好的嚮導。但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的部隊裡搭配的是最好的嚮導,所以最後造成了那樣的結果,霍去病沒有迷路,飛將軍李廣卻迷路了。

李廣的人生經歷也是非常傳奇的,他的戰鬥力是很高的,但是他在綜合軍事方面能力不是很好,可以說他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名將,在漠北決戰的時候,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方面的缺點都被暴露出來了。

他缺乏統帥大兵團的能力,不能診準確的判斷敵人的位置甚至是自己部隊的位置,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他在草原上迷了路。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李廣 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他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一生戎馬,始終在抗擊匈奴的最前線。李廣愛兵如子,武藝精湛,素的部下愛戴,也讓匈奴聞之色變,有“飛將軍”的美譽。詩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可是名將李廣雖威武一世,但是也命運多舛。從漢景帝時期,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時一戰成名開始,到後來數十年奮戰在抗擊匈奴第一線,勇冠三軍,屢建奇功,但始終是未能得到論功行賞的的待遇,很多時候是在為他人做嫁衣,以至於後來數十人皆因軍功而封侯,唯獨李廣被排除在外!在公元前119年,在漢武帝發起對匈奴決定性戰役——漠北之戰的時候,仍抱著年邁之軀主動請纓,並出任前將軍,配合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本部。漢軍出塞後,衛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但李廣再三請求做前鋒出擊敵軍,但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衛青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李廣調開,李廣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衛青改調令,衛青不答應。李廣只得悶悶的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李廣軍中缺乏歸化漢朝的匈奴嚮導和通邊情地理曉匈奴語言的邊疆漢人嚮導,導致大軍無法在預定時間和地點與各領兵將領之間配合與協調,有時迷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其實李廣也知道自己是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了,能不能封候就在此一役,結果就因嚮導問題迷路,錯失戰功。《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形之,敵必從之。’廣下馬解鞍,而虜疑有伏。又曰:‘令素行,與眾相得。’廣法易簡,而士樂為用。又曰:‘卒善而養之。’廣以殺降而不得封侯。又曰:‘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廣軍亡導而失道是也。”所以後人評價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天涵水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政治資源傾斜;一生鬱郁不得志;李廣沒有精心準備;

政治資源傾斜

李廣出身行伍,以善騎射、有勇略、能力戰而著名當世,數度與匈奴作戰,被匈奴人畏懼地稱為漢朝的“飛將軍”。可是因緣際會,李廣前後數次與匈奴作戰,都是以偏師的身份遇見匈奴主力。雖然力戰殺敵,終究難以獲得封侯。而且一輩子也沒有率領過主力軍隊與匈奴對抗。最後一次,漢武帝因擔心年老,而衛青因照顧公孫敖拒絕了李廣擔任中軍先鋒得要求,結果還是率領一隻偏師出戰。

霍去病不一樣,因為衛青和漢武帝得關係,他第二齣徵就有機會單獨率領一隻軍隊。霍去病真的比李廣強多少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更多的是政治資源的傾斜,鑄造了英雄。

李廣鬱郁不得志,情緒化

李廣一生有一些悲劇,他雖然歷經70餘戰。但是始終沒有機會打一次打仗。最後一次衛青拒絕後,李廣非常生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和趙食其率軍出發了。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嚮導,李廣的東路軍迷失了道路,沒能按時渡過漠北。李廣是帶著情緒作戰得,所以本次戰爭失利。李廣也是在這次戰爭後,衛青詢問迷路原因時,說,我已經60多歲了,不能在忍受刀筆吏得詢問,自殺而終。

李廣沒有精心準備

李廣因為生氣,而沒有跟衛青道別,是倉忙而走得,根本沒有時間尋找合適得嚮導。更何況軍隊得部署,整個大軍的作戰策略等,是因為李廣自身得傲性,促使了這次得失敗。

以上是我認為李廣頻頻失利,霍去病頻頻得手得原因,歡迎大家點評。


考古論今


李廣的戰績都是在防守或者小規模出擊裡面取得的,李廣的敗績全是指揮萬人左右的部隊取得的,所以李廣只是適合當團長,讓他當358團或者新一團的團長給他劃定個小區域作戰很合適,讓他當縱隊司令讓他大縱深遠距離突擊他就只能吃敗仗,李廣的能力就這麼點,說白了,他就是漢朝上甘嶺戰役裡面喊像我開炮的王成,整個漢朝人都被他感動了,但是忘記了他的能力只能守個山頭陣地[酷拽][酷拽][酷拽]



追夢人生不見不散


李廣名聲大戰績相對較小,因此一生未封侯。李廣的長處在於快速移動中勇猛突擊,也就是在對方中小規模搔擾時他能率小分隊及時出擊給對方以迎頭痛擊。在大多數邊軍龜縮防守時李廣能主動出擊並取得較多中小戰果,飛將軍名聲由此而起。但李廣似乎更善於打這種類似現代特種作戰的短平快戰鬥,說到底更象一名特種兵指揮官。而大兵團作戰能力卻受其性格所困,首先缺乏戰略大局觀,在大的戰略方向上判斷力似乎不如衛青。其次不善遠距離大穿插大包圍,給敵以毀滅性打擊,這一點他似乎不如霍去病。最後他不大服從領導,把自己的多次嚴重失誤歸結為領導分工不公或自己運氣差,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性格缺陷似乎有遺傳,他的孫子李陵也與同僚多不睦,最後孤軍深陷敵陣而無人搭救也落個悲局下場。


合陽旅人


戰術差異。而戰術的差異,又是由戰略思想的不同而導致的。

西漢建國初年,在對匈奴的戰略上,採取的是“守”勢,也就是戰略防守。換句話說,就是:我不打你,只要你別來打我。

“飛將軍”的李廣,就是重視防守、不重視進攻。既然不重視進攻,當然也不會重視對敵情報工作——只要知道防線附近沒有敵人就行了,再遠的地方,不是他考慮的範圍。

漢武帝開始採取主動進攻的態度。衛青、霍去病應運而生。

但是李廣顯然沒有根據國家戰略佈局的調整,而調整自己的戰略思想,他從沒有把眼光放到主動進攻上,自然不重視對匈奴的情報工作;到派他主動進攻的時候,由於情報不足,到了陌生之地,很容易造成迷路的困境。

李廣在防禦匈奴、保家衛國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因失道(就是迷路)而自殺,也的確是個悲劇。但這悲劇,是個人與時代的矛盾形成的,並不是小肚雞腸的私人恩怨。


棲鴻看紅樓


首先是部隊成分,霍去病部有很多匈奴投降武士,甚至有幾個是投降過來的匈奴小王,這些人在匈奴長大,瞭解匈奴習性,瞭解匈奴地理位置,這就有了最佳的嚮導。

再說霍去病的成功,一部分是運氣成分,但更多的是對匈奴採取的戰略戰術,突襲戰,長途奔襲,避實就虛,速戰速退,屢次抓住打擊匈奴主要部分。

李廣不是經常迷路,是在配合大將軍衛青攻擊,領軍出征迷路的。匈奴習性居無定所,而草原又一望無際,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很容易迷路,之前就有漢將領兵攻擊匈奴迷路的事情。

李廣出征經常失敗,是因為他是守城之將,他駐守的城池,匈奴從不敢來騷擾,因為他善於防禦,不善於突襲攻擊,這也是為什麼一生不得漢武帝重用,是時機不對,不是漢武帝要的開拓之將。


歷史研糾師


  中原文明在歷史上,長期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早在先秦的《詩經》中,當時的先民們就已經悲唱著“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之所以有家不能回,就是因為要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緣故啊!這裡的北方遊牧民族玁狁,也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匈奴的祖先。

等到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為了能夠防止匈奴的侵擾,於是就下令蒙恬在北方修築了長城,讓中原文明在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但是這個時候在對抗匈奴的時候,依然是以防禦為主。

秦朝滅亡以後,漢高祖劉邦曾經嘗試過去打匈奴,結果被困在了白登這個地方整整七天七夜,差點就把命都丟在那裡了,於是西漢在面對匈奴的時候,也是長時間以防禦為方針。不過到漢武帝的時候,由於前面的眾多皇帝休養生息,給漢朝積攢下了巨多的財富,於是他開始從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

漢武帝多次派遣大漢軍隊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戰功的便是衛青、霍去病,他們將匈奴給打得近乎癱瘓,讓匈奴人只能夠一邊吟唱著“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歌謠,一邊帶著牛羊向更北方的遠方遁逃而去。

霍去病在多次出征匈奴的過程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匈奴所在,在元朔六年(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率兵八百精兵橫穿大漠數百里,斬獲敵人兩千多人,因此而被封為冠軍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軍六天走了一千多里,滅掉匈奴數萬人,從此匈奴開始失去對西域的控制。

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又任命霍去病率軍五萬去尋找匈奴的主力,霍去病率軍行進兩千多里,成功地找到匈奴主力,並且戰而勝之,也是在這一戰中,他開啟了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耀“封狼居胥”。

在霍去病這些戰勝匈奴的事例中,最為重要的事,就是他能夠精準地找到匈奴所在,當時的漢朝與匈奴交戰,最為苦難的事情不是戰而勝之,而是如何找到匈奴,畢竟一片茫茫的大草原,四面八方都是差不多的風景,很容易讓人迷路,當時的名將李廣,就因為總是迷路而錯過對匈奴的征戰,一生沒有封侯。

另外像公孫敖等名將也有過迷路的例子,可見當時在草原上尋找匈奴主力,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麼霍去病為何能夠做到,每一次都找到匈奴主力呢?首先當然是與地圖、嚮導有關,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因為霍去病極其瞭解匈奴的生活習慣,他能夠將季節氣候、山川河流、草木變化等等因素彙集起來,準確地判斷出匈奴主力的聚集點,也就是說他找路的能力非常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