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英國“大海賊時代”的繁榮,更多的是國內矛盾的轉移和無奈

15世紀以後,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產生並初步發展。作為商品交換的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了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徵,而且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誌。另外,隨著指南針傳入和造船技術的改善,各國紛紛開啟新航路的探索。接下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了,達伽馬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進行全球航行。新航路的開闢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繫,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與交融,使世界初步連成一個整體。

新航路的開闢,給西班牙和葡萄牙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從殖民地掠奪的金銀數以船計的運回國內。當然了,有人歡喜有人愁,英國的新航路開闢則沒有這麼順利。英國的航海家們到北美洲的紐芬蘭、哈德遜灣和弗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圭亞那等地尋找金銀財寶,卻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無歸。

一、海盜發家史:沾滿鮮血的“第一桶金”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西班牙無敵艦隊

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當仁不讓的霸主,天主世界的頂樑柱,而英國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上就有些無足輕重。然而這個時期風起雲湧的宗教革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由亨利八世創立英國國教,脫離羅馬教廷,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上臺以後,在鞏固英國國教的同時也支持荷蘭等新教國家,幫助他們取得民族獨立,擴大新教的影響力,這與信奉天主教和西班牙的衝突就不可避免。

新仇(主要是眼紅西班牙在美洲掠奪的金銀)舊恨加在一起,英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變得瘋狂起來,開始劫掠的勾當,這也是海盜的起源。從1985年到1604年,每年出海劫掠的英國武裝商船大約在一百到兩百艘之間,從被劫掠的西班牙運輸船隊上可獲得20萬英鎊的利潤。一開始,這種劫掠行為純屬於個人行為,小打小鬧,但是為了進一步削弱西班牙,增加本國財富,伊麗莎白給這些海盜船長們發“私掠許可證”(“私掠許可證”是一國政府授予本國私人船隻在戰爭期間攻擊和劫掠敵國商船的權力,換句話說,國家出錢養流氓),擁有“私掠許可證”的船主在被俘虜的時候可以享受戰俘待遇。原本不合法的殺人越貨行徑就這樣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英國,上至女王,下至地主鄉紳,彷彿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瘋狂的資助劫掠行動。一時間,海盜船長彷彿成為國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受到百姓的愛戴,而那些投資人則賺的盆滿缽滿。

就這樣,英國政府藉助海盜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為英國海軍奠定了基礎。

二、對外征戰,霸權初現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當時的航海圖


(一)與西班牙的愛恨情仇

英國和西班牙並非天然的仇敵,相反,兩國之間還是傳統的盟友關係。1553年7月,愛德華六世因病去世,英國的王位出現空缺。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後,亨利八世的長女瑪麗·都鐸繼承王位(1553—1558在位)。不久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派人為兒子腓力親王向她求婚,瑪麗同意了與腓力親王的婚姻。從此英西關係進入了親密時期。

1566年尼德蘭發生革命,西班牙拍阿爾法公爵出兵鎮壓,這嚴重威脅到英國和尼德蘭之間的貿易和英國的安全,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造成兩國關係緊張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海外殖民和貿易方面的衝突,當時西班牙在其殖民地施行嚴格的貿易壟斷主義,禁止其他國家與西印度群島和南美大陸自由通商,這引起了英國商人的憤恨,這也是英國海盜出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就是宗教矛盾,前文說到英國脫離羅馬教廷,創立國教,這引起了奉行天主教的西班牙的敵視。西班牙對蘇格蘭、英格蘭等其他國家的宗教紛爭進行干涉,但英國的新教徒們卻決心向這位不可一世的歐洲霸主挑戰。隨後,兩國之間你來我往,明槍暗箭,矛盾不斷激化。

面對英國女王的不斷挑釁,西班牙開始調整對英國政策,支持英國北部貴族叛亂,配合西班牙軍隊登陸英格蘭,廢黜伊麗莎白,將瑪麗扶上英國王位即著名的“裡多菲陰謀”,這次行動也是英西關係的重要轉折點。1585年,西班牙在伊比利亞半島進行搜查,先發制人地扣留所有停泊在各港口英國船隻,作為反制措施,伊麗莎白不但同意與荷蘭結盟,並直接派遣軍隊,武力支持荷蘭獨立。至此,英西戰爭一觸即發。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伊麗莎白女皇授勳

1588年夏,英國借鑑海盜戰術的經驗,以火炮和快速帆船為主進行側舷炮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英國獲得海戰的勝利,但是西班牙底蘊深厚,並未傷筋動骨,西班牙歐洲霸主的地位尚未動搖。隨後,西班牙為了報仇,花費巨資重建無敵艦隊,並連續四次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國,不過英國彷彿受到上天的庇佑一般,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四次都因為惡劣的天氣而以失敗告終。來而不往非禮也,英國也派出戰艦遠征西班牙,但是因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 最終大敗而歸,這對底蘊並不豐厚的英國來說是大傷元氣。1601年7月5日,奧斯坦德之圍爆發,在這場為期三年的圍攻戰中,雖然英荷軍隊英勇抵抗,但西班牙最終佔領了奧斯坦德,此次戰役雙方共有超過十萬人喪生是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戰鬥之一,至此英西戰爭結束。雖然西班牙為了贏取此次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西班牙底蘊深厚,再加上從美洲掠奪的金銀財寶,西班牙的綜合國力依舊是歐洲首屈一指,其海上霸主地位穩如泰山,直到1639年唐斯之戰,荷蘭打敗西班牙,並取而代之。唐斯之戰意味著屬於老牌帝國西班牙的時代已然落幕,同時也標誌著新興國家“海上馬車伕”的荷蘭的興起。由於海軍實力弱小,英國對發生在其領海內的唐斯之戰無力進行干預,這令英國人大感恥辱,也為後來的英荷反目埋下了伏筆。

從親密無間到最後的反目成仇,英國和西班牙的關係變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國家利益面前,昔日仇敵可以握手言和,昔日盟友亦可反目成仇。只有自身強大,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備戰的海軍們


(二)昔日的盟友,今日的仇敵——英荷反目

在英西戰爭中,為了擊敗西班牙,英國和荷蘭結成了盟友,英國並派軍幫助荷蘭獲得獨立。唐斯之戰結束後,西班牙的海上實力不斷衰落,英國因宗教問題陷入內戰,擊敗西班牙獲得獨立的荷蘭趁此機會迅速發展經濟,並利用龐大的船隊壟斷了世界貿易。

當時既沒有火車,也沒有飛機,世界各國進行貿易主要是靠海上交通,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荷蘭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優良的地理位置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無論是數量,還是總噸位,荷蘭都名列前茅,不容忽視,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為了牢牢壟斷世界貿易,荷蘭人依仗資本雄厚,不斷排擠英國商人。憑藉數量龐大的商船,較為低廉的成本,以及高效率的運轉機制,無論是在東亞各國,還是在北美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市場,甚至是地中海各國的貿易中,荷蘭人都能分得一杯羹。而英國人由於缺乏強大的國家為其保駕護航無法與荷蘭人展開有效競爭。1649年,荷蘭和丹麥簽訂條約,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便可以通過鬆德海峽,成本降低的荷蘭商船憑藉這一優勢牢牢佔據本地區的市場。不僅如此,荷蘭在英國的領海肆意捕撈水產品,並以高價在英國市場上出售,賺取暴利。荷蘭明目張膽的行為激起英國資產階級的憤怒,在我國領海捕撈的水產品還要高價賣給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

英國結束內戰後,資產階級出身的克倫威爾掌握英國大權,並擔任護國公。面對荷蘭人的囂張氣焰,重商主義出身的克倫威爾深知海上貿易重要性,在他的推動下,英國議會頒佈新的《航海條例》,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不允許通過中介國運輸,只能由英國船隻或者來自貨物產出國的船隻運輸,否則一律不允許進入英國市場銷售。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雖然該條例並沒有直接點明針對誰,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該條例不允許貿易中介國運輸貨物進入英國市場,明顯是針對荷蘭,因為荷蘭憑藉商船數量多、載貨能力強、運輸效率高、組織結構完善等優勢成為貿易中介國家以及全世界商品貨物集散中心,英國此舉是藉助法律手段進行貿易保護,進而打擊荷蘭在其他國家和英國貿易中的中介地位。面對英國政府如此明顯的針對,荷蘭政府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其廢黜航海條例,但是英國出於保護本國國家利益無視荷蘭政府的抗議。兩國之間的鬥爭空前激化起來,再加上唐斯戰爭遺留下來的怨恨,英荷海上大戰不可避免。

英荷兩國之間共進行了四次戰爭,就前三場戰爭而言,但從軍事角度來說,雙方各有勝負,但從整體而言,荷蘭略勝英國一籌。拖垮荷蘭的並不是戰爭的失利,而是愛國心和進取心的喪失,就像前人費盡千辛萬苦打造起來的商業帝國,後人不思進取,一味守成,最終導致崩塌。18世紀,荷蘭領導人為了縮小鉅額公債的規模,也為了給予大資產階級所謂“真正的自由”,下令裁撤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失去軍事力量保護的荷蘭就如同一頭待宰的肥豬,各國都想來咬一口。一心只想賺錢的荷蘭毫不在意國際地位的下降,在他看來,只要能掙錢,哪怕淪為二流國家也無所謂,天大地大,掙錢最大。俗話說,廋死的駱駝比馬大,憑藉雄厚的資本,以及完善的金融體系,荷蘭在歐洲依舊牢牢佔據著金融霸權地位,使得其他國家都想和它結盟。荷蘭人寧願享受從英法等國的政府和企業身上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也不願意對外冒險犯難。在他們看來,對外冒險犯難雖然收益高,但是風險也高,把錢借貸給英法等國,風險小,還有穩定的收益,沒事還可以享受一下。結果因為軍備長期廢弛,軍隊疏於訓練,士兵無心作戰,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荷蘭先在海上敗給英國,隨後在1795年在陸上敗給法國,導致荷蘭共和國被法國吞併。荷蘭就此落下了帷幕,離它遠去的不僅有最輝煌的殖民年代,還有引以為傲的金融霸權,一代英雄,垂垂老矣。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三)霸權初現——英法七年之癢

1740年10月20日,未留下男性後嗣的卡爾六世逝世,雖有遺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導致皇帝位置空懸。為了爭奪皇位,普、法、西等過結成反奧同盟,英、荷、奧等過組成同盟,雙方展開激烈戰鬥,最終以奧地利割讓西里西亞全境為代價而結束。但是這場戰爭並沒有解決爭執,反而進一步加劇局勢的動盪。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和英國獲利最大,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之外最強的邦國,而英國海軍也迅速崛起,昔日各方勢力均衡的局面被打破。各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或因經濟的發展,或因軍事力量的發展,或因文化上的優越感而與日俱增。歐洲各國政府亦心懷鬼胎,都在想法設法削弱他國,擴張本國的實力。有著共同利益的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英國和普魯士結成了反奧同盟此時的歐洲如同火藥桶一般,只差一顆火星便可以點爆。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軍隊進攻薩克森,七年戰爭爆發。在七年戰爭中,英法主要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進行爭奪。在戰爭初期,法國軍隊小試牛刀,在梅諾卡島海戰中戰勝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法國陷入雙線作戰,不僅要在歐洲戰場上作戰,另一方面還要在殖民地和海上同英國作戰。英國一方面向普魯士提供財力援助,另一方面在各殖民地不斷積蓄力量,等待介入的最佳時機。1760年,掌握戰爭主動權的英國佔領了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參戰各國分別簽署了《巴黎和約》(英法兩國簽署)和《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普魯士和奧地利、薩克森簽訂),該和約承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歸普魯士所有,這標誌著七年戰爭結束。

在此次戰爭中,英國是最大的贏家,獲得了印度和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加拿大,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三、工業革命——“日不落帝國”形成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壟斷了世界市場。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已經無法滿足需求,生產方式急需變革。

1765年,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標誌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經過改良的蒸汽機可以為工廠生產提供穩定的動力,並且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圈地運抵不僅為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原料,還解放了生產力,大量無家可歸的農民進入工廠工作。市場需求、動力來源、勞動力等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工業化大生產成為可能。資本主義天生就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一方面它需要世界各地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生產原料,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開拓足夠廣闊的消費市場。而當時的東方國家仍舊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不需要外來的商品。因此,英國採用各種方式打開大門,傾銷商品。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在亞洲,英國的掠奪對象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先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及印度的國門,然後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進行通商,其次殘酷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強化對當地的統治。在侵略中國的同時,英國還抓緊對東南亞、非洲、大洋洲等地進行殖民,甚至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以經濟手段控制當地政府。

英帝國又稱大英帝國,領土面積之大前所未有,涉及六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佔到了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又因為無論何時在其領地都能見到太陽,又稱“日不落帝國”。

四、一戰和二戰——“日不落帝國”的斜陽西下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發展史,爭奪制海權成了唯一主線


深知制海權的重要性,英國不遺餘力的發展其海軍實力。工業革命後,歐洲其他國家也迅速發展起來,為了維持自己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提出了著名的“兩強標準”,即在面對緊跟其後的第二、第三的同時挑戰時,自身的海軍總噸位要佔據絕對的優勢。

20世紀,由於歷史原因和殖民擴張的需要,後起之秀德國率先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日德蘭海戰。從實力上來講,雖然德國海軍在噸位上僅次於英國,但是受制於自身條件,其綜合實力和英國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的。所以德國海軍提出了“誘餌計劃”:用少量的艦艇引誘對方,然後用主力聚殲。無獨有偶,英國也提出相同的計劃。結果兩國在海上展開了異常史無前例的大海戰。經過一天的廝殺,德軍和英軍的戰損比為1:2.。此後,德國展開無限制潛水艇戰,更使英國海軍損失慘重。

一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和日本紛紛擴充海軍實力,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給各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922年,“五國海軍軍備會議”在華盛頓召開,美國提出限制海軍競賽,確立各國戰列艦的噸位比例,後簽署《五國海軍條約》。美國通過此次會議取得了與英國平起平坐的資格,英國被迫放棄“兩強標準”,英國獨霸海洋的時代結束了。

二戰爆發後,德國採用一戰時期的老辦法,在大西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德國新型的U潛艇對英國海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英國海軍實力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除英國本土以外的殖民地亦遭受攻擊,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建造戰艦,導致英國海軍沒有足夠的驅逐艦為其商船進行護航。1940年,英國首相致電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借40或50艘驅逐艦,這進一步說明英國海軍的被擊沉量遠遠大於其建造量。經過艱難的談判,英國以自己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空軍基地作為代價交換美國的“廢舊”驅逐艦。1941年,英國皇家海軍正式退出大西洋航線的護航任務,這標誌英國掌管近兩百年的海上霸權轉入到美國手裡,屬於“日不落帝國”的時代已經落幕,新的世界霸主美國冉冉升起。

二戰結束後,遭受重創的英國百廢待興,國家實力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地,再加上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英屬海外領地紛紛脫離英國獨立。至此,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斜陽西下。

從英國海上霸權演變史中我們可以得知:(1)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係的決定力量;(2)制海權對一個沿海國家來說至關重要,海軍強則國家強,海軍弱,則國家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