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相對於南方土著,所有漢人都是廣意上的“客家人”。但狹意上的“客家人”,其基本定義則是:有中原父系血緣傳承,世代以客家話為祖宗言,有客家文化認同和傳承的人,才算是標準意義上的“客家人”。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中原,可以說是所有漢人的祖地。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等說法。這些都表明,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是排在首位的。但歷史上,中原地區自古就天災人禍不斷。加之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撓,北方漢族幾乎滅門。大量漢人南遷,靠躲至南方崇山峻嶺之中,才得以倖存和發展。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漢族,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性格剛毅又溫和的偉大民族。崇文尚武,歷來是漢族最鮮明的民族性格特質。而這其中,客家人無疑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很重要影響力的漢族民系。已知最早南遷所形成的客家人,始於秦朝南征而來,之後歷朝歷代都有,如:西晉“八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等等。形成時間跨度雖很漫長,但本質不變。歷史以來,無數事實也證明,客家人延續並強化了中原古漢人的這一性格特徵。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塢堡,最早源於秦漢時期的中原防禦堡壘建築形式,也是客家土樓圍屋和土堡的前身。(客家建築,防禦為主,不具備有侵略性)在南方客家地區,客家人把這中原的古老夯土板築技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地步。客家人,把古漢族的這個文化傳統習俗,集中體現在了這些防禦建築上。故,瞭解土樓,正是瞭解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塢壁、塢堡,原是一種起源於漢代的一種小城堡式的住宅形制。它猶如一座縮小了的古城,平地建塢,圍牆環繞,前後開門,塢內建望樓,四隅建角樓。兩漢士族、魏晉門閥皆聚族而居,門客眾多,堡不僅可以自衛,還可以容納千人,彰顯家族勢力。)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客家人,很好的繼承了自周朝以來的儒家文化傳統。只有保家衛國,反抗壓迫,才能求取更好的生存權。所以,單從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史來看(太平天國運動、保臺運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可以說幾乎都有客家人的身影,並且客家人都是重要主導力量。以至於有日本學者說:“沒有客家人,就沒有中國革命”!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客家人陶冶出優秀的軍人,他們在山區謀生的艱辛歲月鑄就了篳路藍褸、克勤克儉的品格。東江地區的客家婦女連抬轎這樣的重活都幹,可見客家人的冒險精神。日本人所讚譽的“廣東精神”實際指的是“客家精神”。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客家人,是飄落他鄉的河洛郎。至今,傳統的客家人,仍以自己是客居他鄉的“中原人”而自居(中原,是漢人的祖地,最早的“中國”指的就是中原)。在他們眼裡,即便是流落他鄉,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也依然要盡力去保留先人那種,皇族腳下臣民的自傲和氣節。奉行“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祖訓。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客家笠嫲(斗笠),源於唐朝帷帽發展而來。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簷,簷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客家人,是漢族裡唯一不以地理區域來劃分的漢族民系。因為漢族“民系”的概念,本身就與客家人息息相關。傳統的客家人,也是保留了最多古漢族文化習俗的漢族民系之一。客家民系,廣泛分佈於華南各省市,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影響力深遠。用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戰爭--雖讓客家人遠離了中原故土,但仍頑強保留了更多古漢族氣質

遷至嶺南山區後,客家人保留了中原的語言和飲食傳統。客家族群長期在遷移中漂泊,對吃雖不十分講究,但始終延續了北方中原飲食習慣。如客家名菜“釀豆腐”(類似如吃餃子),就是客家人運用智慧,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出的美味食品。

客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有著鮮明的“崇正”思想,以華夏正統而自居。戰爭動亂帶來的遷徙苦難,並沒有改變客家人對於故鄉的眷戀,他們骨子裡仍然保留著中原古漢人的那種文化自信。單僅從客家話上來說,它與其他六大主要漢語方言就有很大不同,雖然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但互通率相較於其他漢語方言,卻仍相當高。這是因為客家話延續了周朝雅語,是唐宋時期的官話,這是非常獨特的語言現象。客家話主要分為閩西、粵東、贛南三種類型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義,是不同時期中原的客家先民,所帶來的中原古漢語。這是他們作為中原漢人的印記,也是他們流離失所後,所擁有的最後一個精神故鄉。(文中部分摘抄,僅供參考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