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在中國綿延5000年的歷史之中,歷朝歷代都有不少人被世人稱之為才子,但就小編看來,金聖歎絕對是明清才子之首。

金聖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採,字若採。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自稱泐庵法師。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1篤信神佛

金聖嘆喜讀佛經與僧人交往,擅長扶乩請神,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二十歲起開始在吳縣扶乩,自稱收納三十多個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曾多次到士大夫家中扶乩請神,是士大夫曾言金聖嘆好似受某種神明暗示。只是其後他絕意仕宦,埋首書本。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2科舉狂人

金聖嘆在學成之後,曾在姑母的期望下參加過秀才考試,前兩次鄉試皆以遊戲態度寫下了文章,經歷兩次鄉試之後,金聖嘆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可是令人搞笑的是,金聖嘆改名為金人瑞後繼續參加鄉試,在經過小心論證,旁徵博引之後終於考上秀才。這時考官才發現,原來金人瑞就是金聖嘆。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3不仕清廷

金聖嘆以金仁瑞之名考上了秀才,不過此時已經改朝換代來到了清朝。儘管順治帝,非常欣賞金聖嘆的文采,但是金聖嘆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據傳,他金聖嘆名字的由來就是: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之後金聖嘆便專心致志與文學工作。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4寫聯諷舅

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老奸巨猾,玩世不恭,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後李自成進京,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滅,他又搖身一變,屈膝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在一次的錢謙益生日宴會上,金聖嘆寫下:“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氣的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5《金批水滸傳》

金聖嘆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的評點很注重思想內容的闡發,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其社會觀和人生觀灼然可見。他斥責“犯上作亂”,釋“水滸”之名為“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反對“以忠義予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魚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盜賊的官軍,並意識到“一高俅”之下還有“百高廉”,“千殷直閣”及其狐群狗黨,結成禍國殃民的社會勢力,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金聖嘆在評點的同時,也對原作加以修改,除詞句外,還作了全局性的刪削。他判定《水滸傳》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遂成今傳的70回本。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6臨終要事

金聖嘆文筆幽默,幽默了一輩子,連臨終要事也還是幽默——大師身陷囹圄將被斬首時叫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大師會透露出傳世寶物的秘密或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拿來筆墨伺候大師。但沒想到大師的“臨終要事”竟然還是幽默。金聖嘆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這也是大師最後一句被記錄下來的話。

刀起頭落,從金聖嘆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

金聖嘆,一代大師竟迷信扶乩


創作不易點個贊,發個評論再走唄,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