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strong>細數古代那些“高考落榜生”

<strong>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在我國,高考歷來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廝殺得厲害,因而每年都有很多落榜生,或獨自低嘆另尋出路,也或者奮發圖強選擇復讀。值得一觀的是,在我國古代形同高考的科舉考試,根據學者的研究,明朝中後期,秀才的錄取率在10%上下浮動。換言之,100名童生參加考試,只有10人能獲得秀才資格;鄉試錄取率更低,平均只有3.1%左右。唐代開科取士以來,考中進士才有官做,但進士的錄取率也不高。據統計,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共錄取10萬多名進士,平均每年錄取進士76人。杜佑在《通典·選舉六》說,開元時每年錄取的進士,在100人上下。《文獻通考》記載,唐玄宗時期,每年錄取的進士平均不到27人。能考中進士的,大致相當於現在各省高考前3名。

每次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如過江之鯽,而錄取率如此之低,大多數學子難逃落榜命運。除了王勃、王維、蘇軾、文天祥這樣的考霸,同時也出了很多“高考落榜生”,不過他們並未因一次的落榜而黯然失色,反而日後大顯光彩,成王成聖。下面我們找幾位富有代表的超牛氣的“高考落榜生”來了解一下。

【杜甫】

青少年時期的杜甫,過著優越的生活,父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職,給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據說他六七歲就能作詩,名副其實的神童。唐代的才子都喜歡到處遊歷,杜甫也不例外,成年之後獨自一人來到江南,遊覽大唐的名山大川,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這一遊玩就是好幾年,直到二十三歲才回到家中,剛好趕上了鄉試,就順便報名參加。才子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杜甫如願以償地考中舉人,拉上三五好友慶祝一番,酒不醉人人自醉,當晚杜甫痛痛快快的醉了一場,甚至留下了開心的淚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緊接著,杜甫揹著跟隨他多年的揹包,踏上了前往洛陽的路途,這次跟以前不一樣,並不是去洛陽旅遊,而是要參加進士考試,一旦金榜題名,就意味著一隻腳踏入仕途了。為了此次考試,杜甫準備了挺長時間,認為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就算不能考中前三甲,中了普通進士十拿九穩。

考場之上的杜甫文如泉湧,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完成了答卷,滿懷信心地走出考場,望著湛藍的天空,大聲呼喊道:“若是我有幸考中進士,被朝廷賜予官職,一定不會辜負皇上的信任,做一個有作為的官吏,為百姓辦事,替皇上分憂,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一份力量。”考試的結果出來後,杜甫卻榜上無名,心情瞬間從雲端跌入谷底,一時間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面對落第的現實。又在洛陽呆了幾天,失落的情緒緩和了一些,逐漸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一次失敗、挫折並不一定是壞事,或許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心中反覆默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從洛陽離開之後,杜甫沒有立馬返回故鄉,而是給自己放個假,畢竟身上還有不少銀兩,就決定到齊趙之地散散心,歸來後再好好讀書,為下一次科舉做準備。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杜甫來到了被譽為五嶽之首的泰山,站在泰山之頂,心境突然開闊了許多,頓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一首千古名詩《望嶽》。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此詩極為有名,甚至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尤其是最後一句非常霸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面上是寫泰山的雄偉,其實是杜甫對人生境界的領悟,與“山登絕處我為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登山的過程是艱辛的,要付出萬分的努力,一旦到了山頂,便能俯瞰下面的所有景色,成就感油然而生,登山如此,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呢!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縱然有著無與倫比的才華,憂國憂民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鬱郁不得志的心情常人無法理解。也許他指著蒼天抱怨過,也曾在深夜裡痛哭過,但並不能改變什麼,唯有把這種悲傷化作力量,為後世人創作了大量著名的詩篇,仕途上的失意,造就了詩壇上的泰斗。

【韓愈】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被蘇軾評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韓愈,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當他那字字珠璣的答卷到了考官手裡,卻如同廢紙一張。公元787年,韓愈在取得鄉貢資格後,再次前往長安,應禮部進士試,但這次考試失敗了。接著,他又考了兩次,均名落孫山,這對韓愈打擊很大,他感到愧對祖先、愧對家人。韓愈把前人寫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寫作方法不討主考官的喜歡,譬如第三次考進士,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大意是“若自己不高興,不要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後,立即有了主題,他沒有用駢體,而是用古文體揮筆而就,寫得很順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後,卻把試卷放在一邊。公元792年,韓愈再次來到長安,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陸贄,試題和上年的差不多,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陸贄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反覆看了幾遍,自語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半點駢體文的味道,去年怎麼沒有錄取?差點埋沒人才了!”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其實,韓愈這次考上進士,也與其他考官梁肅、王礎有關,梁、王這次輔助主考官陸贄,兩人都愛好古文,都欣賞韓愈,都有提攜韓愈之意。所以,韓愈25歲考上進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考取進士並不等於有官可做,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禮部只管進士,派官還要經過吏部的“守選”考試,其考試名目多,普通的是“書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學宏辭”。韓愈心想自己滿腹經綸,考“博學宏辭”不會有什麼問題。誰知,與當年考進士的命運一樣,連續三年,均一敗塗地。無奈,他只得另闢蹊徑。兩個月內給當朝宰相寫出三封情真意切、辭藻華麗的陳述書。他陳述自己“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飢不得食”,請求垂憐一官半職。結果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於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軍閥。可只幹了兩年多,幕主便死了;之後又投奔了一個軍閥,可還沒上任,幕主又死去了。韓愈真是黴運多多,可謂“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幸而後來《進學解》被當時的宰相看到,驚歎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賞他的才幹。於是任命韓愈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館修撰,從此韓愈進入高官階層。

【孟浩然】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李白說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然而其內心卻始終充滿了仕與隱的矛盾。盛唐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士子們大多胸懷政治抱負,孟浩然其實也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惜多次應試不第。終於,他在四十歲那年最後一次赴京應試,還得到了丞相張九齡的推薦,孟浩然原以為功名唾手可得,卻不料名落孫山,失意而歸。

據史書記載,孟浩然失敗的原因竟在於其詩作。一次他去王維家做客,適逢唐玄宗來訪,玄宗讓孟浩然作詩,想領略一下他的清逸詩風,可孟浩然卻並未吟誦自己拿手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達了對自己境遇的不滿,其中有“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聽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孟浩然應試不第很可能與此事有關,真是“成也其詩,敗也其詩”。

【張繼】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唐代詩人張繼。他僅僅因一首落榜詩而名聲大振。相傳,張繼落榜後,想著同窗好友個個金榜題名,自己卻名落孫山,心情非常苦悶,便前往蘇州散心。詩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裡。從傍晚到夜裡,張繼一直站在船頭望著蘇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風一般悽清寒冷,於是他隨口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不但讓寒山寺出了名,而且還使後人知道了有位懷才不遇的大詩人張繼。

【賈島】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唐代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賈島,早年出家為僧,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作為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下第》詩至今讀來仍令人傷感:“下第隻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其“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一詩最為著名,其中“推敲”二字被後世人廣為流傳。

【黃巢】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落榜自然是一件悲傷的事,但有的人卻寫出了十分激昂壯烈的詩篇。比如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是一介武夫、半個文人,他明白自己要想“學而優入仕”,實在是比登天都難。因此,落第後他沒有傷感,反而意氣高漲。這首詩託物言志,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身披甲冑、豪氣凌雲的戰鬥形象。詩無論從意境、形象,還是語言、手法上來看,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柳永】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柳永因落榜後寫詞發洩牢騷,終究斷送了自己的仕途。發牢騷本來沒有大的過錯,但對一國之君發洩不滿就顯得太過狂放了。說什麼“明代暫遺賢”,說什麼“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皇帝一聽,你如此輕視功名,還來參加我的考試作甚,你既喜歡淺斟低唱,不如一輩子都淺斟低唱去罷。悲催的是,柳永並沒有真的鄙薄功名,他只是在發發牢騷,沒想到竟斷送了自己,亦成全了自己。

鶴沖天•黃金榜上 宋•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蘇洵】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strong>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曾兩試不第,後發奮學習,終成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年五十八歲。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張居正】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張居正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從秀才、舉人一直到進士,最終位極人臣官至內閣大學士。在其擔任宰相的十年裡,他憑藉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憑此赫赫功績,他與商鞅、王安石並立為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後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也因此巨大的歷史功績被明末清初學者李贄譽為“宰相之傑”。

張居正年幼時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賦。十二歲那年,小神童張居正報考生員,並順利取得秀才名號,時人紛紛稱奇。第二年,他從荊州到武昌應鄉試,這次一旦考取,便是舉人了。事實上,單憑當時張居正的才華、年齡和聲名,中舉是很有希望的,但張居正是個幸運兒,在他成長的關鍵時期遇到了真正良師指點,這個人就是湖廣巡撫顧璘。顧璘是當時有名的才子,重才愛才,對於神童張居正,他卻有較理性的看法,他認為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以後難免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氣消磨,這對張居正並不利,因此,他主張趁此給張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奮發。因此,顧璘就對當時負責監試的御使說:“張居正是個大才,早些發達,原也沒什麼不可,不過,最好是讓他遲幾年,等到他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則更是沒有限量。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請斟酌吧。”而張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廣按儉事陳束的欣賞。他極力主張錄取張居正,可御使因為顧璘的吩咐,竭力拒絕,張居正終於被落榜了。

後來,張居正知道這件事情,不但沒有記恨顧璘,甚至因此一輩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顧璘,對當初顧璘的遠見和良苦用心始終念念不忘。走上明朝政治權力中心的張居正在回憶這件事時說:“僕自以童幼,豈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報,中心藏之,未嘗敢忘。”

【歸有光】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落榜了8次。歸有光自幼十分聰明,9歲能作文,10歲時就寫出了千餘字的《乞醯論》。歸有光從小奮發攻讀,矢志奮鬥。可科舉考試,他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後,便徙居嘉定(今屬上海市),開始讀書談道,招徒講學。歸有光的散文平實簡樸、感人至深。他的名篇《項脊軒志》收入高中的語文課文。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造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40卷,被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

【唐伯虎】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明代畫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舉嚴重打擊的落榜生。當年,他因購買考題作弊東窗事發,被永遠奪去了考生資格。起初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於是視遊山玩水為人生第一樂,把紅顏知己當人間最美,興趣來時拿起畫筆塗上幾幅。但正因為這次打擊,卻打出了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畫家,他的畫現在賣到了幾千萬元人民幣一幅。

【李時珍】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從6歲開始讀書後,李時珍顯露出聰明才智,1532年剛剛14歲的李時珍中了秀才,這給父親李言聞帶來了莫大的期盼。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舉人何等之難,李時珍連續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第二次還由於過度的用功和勞累得了骨蒸病,連續高燒不退,險些丟了性命。兩次落榜後,李時珍依然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歲的李時珍第三次落榜,李時珍的舉人夢和李家的舉人夢徹底破碎。科舉考試三度落榜以後,李時珍父子都對科舉制度心灰意冷,李時珍無奈拋下了八股文,轉而學醫。

經過不到4年的時間,李時珍已經成為一名有獨立行醫能力的醫生,而且名聲越來越大,成為名聲傳遍全國的名醫了。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俗稱抽風,找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治好,楚王很著急,慕名請來李時珍,誰料一付藥後,竟神奇般地藥到病除。為了報答李時珍,楚王委任李時珍主管王府裡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後,皇帝突然招攬天下名醫,楚王應招,將李時珍推薦入太醫院。公元1552年,李時珍斷然決定不再以開業行醫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偉大理想。李時珍用18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願。

【徐渭】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徐渭的一生是很坎坷的,父親兄弟很早也就死了。婚姻也不怎麼順利結了三次婚。雖然很有學問 ,但是科舉考試了八次也沒有過。還蹲了七年的監獄獄。後來因為精神不太正常,他開始自殺,但是自殺了九次都沒有成功。他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他到底有多厲害呢?想想同時代的唐伯虎也只不過也是江南第一才子。他出生於一個漸漸衰落的大家庭,他父親曾經是四川的一個官同,差不多就相當於今天的省會副市長了。不過他爸年老的時候還挺風流的,和家裡的婢女搞到了一起。後來肚子大了,只能納為小妾,這個孩子就是徐渭了。他出生不到一百天,他爸就死了,所以他和他媽兩個人更是沒有地位。家裡條件越來越差,所以在他十歲那年,正妻就把他媽給賣了。但是也沒有辦法,他還只能跟著那個仇人一起生活。後來嫡母死之後他又跟著比自己大了快30歲的哥哥生活,這個哥哥也不是什麼幹正事的人。每天只知道煉丹修道,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不過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但是他卻是一個神童,六歲的時候就能過目不忘了,九歲可以寫文章,十幾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做樂器了。這樣的天才在古代也是很多,那麼他特殊在哪裡呢?

齊白石和鄭板橋咱們都知道吧,兩個人的藝術成就很高的,但是他們兩個曾經說願意做徐渭門下的走狗。徐渭所以可是就這樣一個天才竟然考了三次科舉才中了秀才。後來他就參加鄉試,但是竟然八次都考不上,所以一直到40歲他也沒有中過舉人。為什麼他竟然考上不了呢?原因就是他不會規矩的寫八股文了,一到考場上靈感就不受自己的控制了,因為考試考了很多年,所以他就把憤怒全寫在卷子上了。不過好在有人他的才華,他做了倒插門女婿,所以他才21歲的時候就娶了14歲的媳婦兒。不過婚後還算幸福,兩個人五年之後有了一個兒子,然而沒有幾個月他媳婦得病死了。因為他的媳婦死了,他也不能在老丈人家待著了,他就回家了。回家之後他的大哥也死了,房產也被別人搶了。所以他只能開一個學堂教書育人勉強餬口。後來倭寇侵犯了南方沿海一帶,他坐不住了。因為他讀過很多兵法,所以經常給人家出謀劃策,剛好遇到他的伯樂胡宗憲。不過這個胡宗憲,跟嚴嵩關係不一般。剛好徐渭看不上嚴嵩的,但是胡宗憲放下架子親自去他家邀請。不過徐渭也是有點小脾氣的,第一次並沒有搭理他,不過胡宗憲也是很堅持了,一連去了好幾次,終於打動了徐渭。後面他就立了很多戰功。胡宗憲對這個人才很可是很在乎的,平常不光關心他的生活,還要關心他的房子和老婆。因為看他一直單身,半輩子還過得這麼慘,胡宗憲又給他介紹對象。眼看這徐渭的人生也比較圓滿了,就差一個官職了,所以胡宗憲就四處打點想為他買通考官。當時考試的時候一共有八個考官,胡宗憲找到了七個,因為一個沒有找到。剛好徐渭那個的卷子就落在了那個考官手裡,所以他還是沒有41歲第八次還是沒考上。後來在胡宗憲死了之後,徐渭精神就有點失常了。他就開始了自殘,但是自殘了9次始終也沒有死掉。後來他又因為精神出現了幻覺殺掉了他的妻子,後來也在監獄中度過了七年。因為他的腦子不太好使,他的學生們就把他的作品都給騙走賣掉了,所以他最後是很悽慘的。臨死的時候只剩下一間茅草屋,還有一條狗,連一張席都沒有。

【金聖嘆】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聖嘆,也曾三次名落孫山。第一次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他答題時在試卷上繪了一個光頭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參加科考的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聖嘆在試卷上連寫了39個“動心”。主考官追問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又因此被除名。第三次,有“西子”題目,金聖嘆提筆寫道:“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西子來乎?西子來乎?”結果,金聖嘆再次名落孫山。金聖嘆失敗在了與生俱來的幽默與玩世不恭上。

【蒲松齡】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同樣難逃落榜厄運。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成績名列前茅。後來考舉人、進士時卻屢試不中,前後考過不下7次,直到71歲才成了貢生。但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潦倒終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並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當成座右銘,常常深入民間採集素材,終於寫出了鴻篇鉅著《聊齋志異》。

其實,在蒲松齡的科舉生涯中,有一次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可惜運氣太差,沒把握住機會。48歲那年參加鄉試,他一拿到考題就感覺So easy(太簡單了)。於是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洋洋灑灑,奮筆疾書。但寫完一看,糟糕,越幅了。所謂越幅,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現在考試要求“請不要在密封線內答題”,古代科舉考試答題也有嚴格規則,比如一頁只能寫12行,一行只能寫25個字,而且要寫完第一頁再寫第二頁。蒲松齡好不容易碰到自己擅長的題目,寫得飛快,第一頁寫完,直接跳過第二頁,寫到了第三頁上。這犯了越幅之規,有作弊之嫌。最後,他不僅被取消錄取資格,還被張榜公示,真是倒黴透頂。

【曾國藩】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關於曾國藩小時候不太聰明,很多人聽過類似的典故,比如有人說他小時候讀書,一篇文章很久都背不下來,這時偷偷藏在他家中的小偷等得心焦,眼看無法開展業務,氣的把他的書撕掉,並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這個典故其實杜撰的成分居多,要知道曾國藩小時候確實資質不算頂尖,這點他自己也承認過,說他記性不太好,背書比較吃力,然而卻絕不是不聰明。事實上,曾國藩的所謂資質不好也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名人來說的,比如李鴻章、梁啟超等。實際上,曾國藩的天賦絕對比普通人強一大截,否則也不會在開竅後輕鬆考上秀才和舉人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六次考秀才均落榜了呢?曾國藩晚年終於在家書中道出了這個秘密。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訴自己的兒子,說自己早年其實並不笨拙,只不過周圍的人比較平庸,才顯得自己像個傻瓜。原來,曾國藩自小是跟隨自己父親曾麟書讀書的,並且十四歲起就和父親一起去參加院試考秀才,後來又輾轉衡陽唐氏家塾以及湘鄉濱漣書院讀書。這些老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普遍學識不是特別高。雖然民間傳說一直說曾國藩小時候很笨,但實際上他的文章是一直受到父親以及其他幾位老師認可的,他們覺得寫的很不錯,以後會很有前途,甚至其中一位老師歐陽凝祉還因此將自己女兒許配給了他。但如此優秀的曾國藩為什麼考了六次還沒考上呢?第六次落榜後,當時主持考試的學政給了他答案。曾國藩第六次院試後,雖然沒有考上秀才,但因為成績優秀,得以免去下次院試前的縣試和府試,下次可以直接參加院試,這種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佾(yi四聲)生,算半個秀才。按照規定,學政需要給這些人寫一句評語,而曾國藩得到的評語是:文理淺薄,也就是說,學政覺得你寫的文章太空洞了。曾國藩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因為沒有遇見過名師,以前的那些老師與自己水平差不多,並不能指出自己文章中的問題。而這位學政學識淵博,一下就看出了曾國藩的癥結所在,於是曾國藩回去苦心研究,在這一方面痛下苦功,學問一日千里,終於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接連考中秀才和舉人,讓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大吃一驚。

【左宗棠】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落榜者,左宗棠生於湖南的一個小山村裡,從小就胸懷大志,四歲跟隨父親到長沙讀書。左宗棠學習很刻苦,受到很多先生的賞識,18歲考過了鄉試。此後赴京趕考,但考了三次均落榜。科舉失意的左宗棠本想回家種地,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左宗棠政治軍事的才華被林則徐、曾國藩等人賞識,獲得提拔,最終憑藉著自己的才能,成為改寫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

【李白】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strong>把李白放在這兒,倒不是李白科舉落榜了,而是李白壓根就沒參加科舉。這也不是李白不願意,而是他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所以相對前面那些落榜生而言,就更慘了。

關於李白的家世,目前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為何流落到西域碎葉,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葉,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統,都是眾說紛紜的。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單說李白家以何為業這一點。在李白小時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經從西域碎葉遷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農業不發達,最發達的是商業。而且古時重農抑商,商人往往被視為遊手好閒者,被士大夫們瞧不起,加之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父親督促其讀書云云,因此學者們認為李家是以商為業。另外,李白很有錢,那時有錢人要麼是官,要麼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麼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極大了。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估計就是受到這個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親,皆不得入仕。這樣李白便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

【關漢卿】

細數古代那些落榜生——金聖嘆最無厘頭,蒲松齡竟然看錯了卷子!

如果說李白被剝奪高考資格已經夠慘了,那麼,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比他更慘:不僅碰上元朝80年不開科舉,而且漢人遭到空前歧視,當個芝麻小官都比登天還難。不過關漢卿並沒有向現實低頭,他一面寫著他的詩歌,一面寫著他的劇本——如果不能做官為百姓造福,那就用筆為百姓吶喊、伸冤!他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一部部悲劇,無不是為社會最底層、最無助的百姓、婦孺討公道,比如利劍,直指當時權貴貪官。在元朝滿世界罵蒙人貪官,這在當時毫無疑問是一種作大死的行為,但哪怕被下大獄,關漢卿也絕不改劇本一個字。用他《單刀會》裡借關羽的口說的臺詞,這就是:“倒不了俺漢家節!”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這難能可貴的堅持,讓關漢卿活得“真”,讓關漢卿立的“正”,喚醒了人們的良知,使正義的伸張,也讓關漢卿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