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患上了“恐清症”,被清军吊打,百万大军真的是纸糊的吗?

黃麗珊


首先,李自成的百万军队到底是不是纸糊的,这不好说。应当说李自成的军队拥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农民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低下的。为什么农民军大多数造反都能把明军打的抱头鼠窜。那是因为明军内部的腐败,其实整个大顺军的军队本身战斗力并不是多么强悍。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自从李自成起义开始,农民军的遭遇就很不好,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明朝军队的手里。洪承畴,孙传庭曾经一度将李自成的农民军全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明朝真的该灭亡。每次虽然明朝军队将农民军打得七零八落,但不知为什么总能让李自成死里逃生,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明崇祯17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但是在进北京之前,李自成的主力王牌军队找到了了明朝军队的顽强抵抗,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但是虽然遭遇抵抗,他还是攻进了北京城。从此明王朝覆灭。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后,便立即住进了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李自成虽然攻占了明王朝的首都,但是明王朝还有许多残余势力,李自成准备招降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吴三桂并没有投奔李自成而是投靠了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李自成一听大怒,便率领大军攻打吴三桂。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将李自成的军队击败。李自成率领3万残余部队仓皇逃入北京城,一气之下,杀死了吴三桂全家共34口人。次日逃往西安,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后来经过多方转折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明史》也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


这就是一代闯王李自成灭亡的全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从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他便开始迅速的腐败。他也腐败,他下面的那些首领,农民军也自然就腐败。最后节节败退,人心离散,哪里还有百万大军呢?


旧事旧人历史说


李自成的军队不是不厉害,也没有患上恐清症,那为什么李自成百万大军失败了呢?李自成的军队内部派系太多不团结,李自成的军队就是一群乌黑之众,这种军队就给一大群流氓一样,只能够破坏国家不能够建设国家,也不能够保家卫国。我不是不喜欢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也是被官逼造成的,李自成刚起义的初心是正确的,也是想为老百姓过好日子才起义,李自成的起义军快打到北京城就忘记初心了,所以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大减了。我不是为封建王朝唱赞歌,请问大家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办过什么好事情?没有进北京城就先把明朝皇帝全家人都逼死,也不给明朝的文武大臣留一条活路,不管好劣人就是一个杀,这种不知自己为什么造反的人,忘记初心的骗子能够得江山,那肯定是一个大笑话。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北京城就给流氓一样坏,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抢劫老百姓钱财,让北京城内外变成了人间地狱,吴三桂为大明王朝守着山海关,如果不是吴三桂守山海关满清早就入关了,这样重要的人物,李自成不知道保护人家的家属,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吴三桂义气用事才投靠了满清政府。李自成的军队不是真正的农民军队,李自成的军队里面,大部分都是投机分子和臭流氓,这样的乌黑之众只能够祸害国家和老百姓,李自成不爱老百姓,只想自己当皇帝享受,对自己的手下人办坏事不闻不问,这样的军队一千万也没有用。明朝皇帝比李自成好老百姓还要反他,李自成还不像明朝皇帝对老百姓好呢,他有什么能力去战胜团结一心的清朝呢?清朝对汉人恨,可人家内部团结军纪严明,清朝的军队不是乌黑之众,派系也不太多,人家有统一的领导人。李自成的一百多万军队,欺负明朝官员和老百姓厉害,真正面对强敌一百个人也不顶满清一个人厉害,流氓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军队一盘散沙,一百万人就是没人管的一百万只羊,只要有一百只老虎这些羊就四分五裂了。李自成真正输在忘记初心,没有把刚起义的理想当成永远的信仰,就给一个大骗子一样,时间长了就露原形了,一个大骗子领着一群臭流氓,只种军队老百姓不会支持的,自己内部也不会团结一致打击敌人的,最后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字小博士


让我们回顾一下李自成与大清的对抗,看看李自成军到底“恐清”否。

明朝灭亡前,满清与李自成的接触

在大明被推翻前,满清已经密切注意到了关内的农民起义军。

皇太极、多尔衮都曾经致书李自成,希望建立“反明联盟”,多尔衮甚至曾经说过想与李自成“平分天下”。

因此,李自成、满清,此时都应该很清楚的了解到对方的存在。

尤其是李自成,他应该能预感到大清的很可能军事能力要强于自己。

秦良玉、卢象升、洪承畴,许多与农民军交战时战绩不错的明朝将领,在与清军作战时,成绩都不理想。许多农民军打不过的对手,都是在辽东战场上被清军解决掉了。

精心谋划的满清和错判形势的李自成

在李自成军开始向北京进军时,清军就已经意识到天下形势可能大变,已准备进军中原。

四月初四,范文程上书:“今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积极准备入关作战。四月初九,清军就出动,准备从密云、蓟等地入关,不给李自成喘息之机。

满清入主中原,没有范文程、洪承畴,恐怕没那么容易。

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立即改变路线,进军山海关。

而李自成则似乎无视清朝的存在,依然以明朝的残余势力为主要竞争对手。

对吴三桂家庭的虐待不是一个个例,许多旧明势力的人物都遭到了农民军的“清算”,这些人物,大多数都已经投降李自成,并且都是李自成“百万大军”的一员。

因此,自然就有题中所问的“百万大军”不堪一击之说了。许多旧明过来的部队,尽管归降了李自成,但和李闯王不是一条心,李闯王也没把他们当自己人!一旦遇到挫折,这些部队当然很快就反目!

山海关,20万对18万

“逼反”吴三桂,李自成发起了“山海关之战”。

第一阶段:20万对4万

从战役的第一阶段看,大顺军的战斗力依然保留非常完善。

在与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作战中,大顺军进展顺利,彻底压制了吴三桂军。尽管20万压制4万不大光彩,但想想当年在关内被卢象升等人吊打,大顺军的实力进步还是是非常大的。


但此时,已经发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原本部署于切断清军与吴三桂连续的2万唐通军被清军击溃。此时李自成应该很清楚形势了。

第二阶段:20万对18万

李自成在得知情况后,迅速加强了对吴三桂的进攻,决心趁清军尚未抵达时,拿下山海关。

做这个决定,李自成似乎低估了清军的机动力。他与吴三桂军已经交手,对吴三桂军的防务能力应该有清晰判断,但对于清军大部队抵达战场的速度或许判断失误。

不就,多尔衮军抵达,吴三桂入清营剃发,两军合流。

吴三桂剃发后,14万清军生力军援助4万吴三桂军,对阵已疲劳的李自成20万军,双方形势已经临近逆转。

李自成在抢攻失败后,“自北山横亘入海,严阵以待”。

多尔衮军“向海列阵,三桂分兵于右翼之末”,准备集中优势兵力突击。

在清军与大顺军交手前,就已是攻守易势了。

列阵时大风不止,双方互相看不清形势。

风停后,吴三桂当炮灰率先进攻,苦战良久。农民军此时虽有优势,但渐渐疲惫。

此时,多尔衮以正白、镶白2万骑兵,从吴三桂右边杀出。疲惫的农民军对这支虎狼之师的突击难以招架,“白旗所至,风卷潮涌,皆披靡莫能当”。

敌军疲劳时,骑兵突击的威力会得到加强

下午,多尔衮见农民军阵势已乱,发起全军出击,李自成本想“麾后军益进”,挽回战局,但被劝住,只得返回北京。

从山海关之战来看,清军出手后,农民军确实迅速失利。但这并非农民军畏惧怯战,只是久战疲惫,无力招架了。

潼关大战,英勇的农民军

满清入北京后,依然把农民军视为最大的威胁。尤其是李自成反攻怀庆后,大清把原本要讨伐南明的多铎部调来一起进攻农民军。

大清兵分两路,一路自山西攻陕北入关中,一路走潼关。



为了加强战力,大清调蒙古各部参战。

因此,李自成此时面对的,是大明王朝先后举全国之力对抗的蒙古和满清,以及大明王朝自己最精锐的关宁铁骑!

就在李自成领军往陕北抵抗时,得知清军已经在潼关附近立营,急忙前往潼关。

因此,潼关之战,李自成表面是防守方,但因为陕北方向形势紧张,因此,李自成没有时间长期坚守,必须迅速击败潼关方向之敌。

在连续的出击后,李自成击败不了八旗军,即使精心组织,出敌背后的骑兵夹击也失利。

就作战过程,李自成军无疑是英勇的,都拼尽了全力作战,并没有“恐清”。

随后,清军红衣大炮抵达,轰击潼关,李自成军依然最后组织了仅存的骑兵突击,失礼后被迫退回西安。

潼关大战,李自成军算是尽力了,打不过真就是打不过。

结局,并非是逃跑,却搅乱全局

李自成“恐清症”的最大证据是潼关战后,不打清军,调头南下去打南明。

果真如此?

在潼关之战失败后,李自成意识到面对两路来敌,陕西已无法支持,决心入湖北,整合资源再战清军。

在武昌的左良玉,拥有几十万大军,面对李自成残军,并没有兴趣(勇气去打,而是东下去打南明“除奸”了)。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李自成,还是满清就意识到南明已经不堪一击,此时应该迅速攻取南明,于是,大家都以南明为攻略目标了。

只是清军速度快,迅速攻下江南,李自成东下不成,调头湖北时被杀。

李自成余部坚持与满清交战数十年。

警惕“恐x症”

李自成集团与满清集团的决策能力弱,李自成军比清军(不管是八旗还是关宁铁骑)战斗力弱,这是事实,谈不上“恐清症”。

这些年我们没少吃“恐x症”的亏。



早些年中国足球还算亚洲准一流时,打不过韩国,天天提“恐韩”。现在呢?偶尔能打过韩国了,又如何?

中国足球不是因为恐韩而弱,李自成也不是单单战斗力不如八旗而败亡。

当身为“异族的”满清和南明眉来眼去,把蒙古各部、汉八旗、关宁铁骑一起纠集起来进攻李自成时,李自成军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兄弟干了一仗;李自成还杀了自己帐下猛人李岩;最后,他自己也是被汉人团练所杀。

看了这些,您还是认为李自成是败于恐清吗?

满清再强,以满人八旗之力是入主不了中原的。大明、大顺再大,也是经不起内耗的。夫妻不和,外人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明末农民军非常复杂。但能对得起扛把子的,除了闯王李自成之外,还有就是张献忠了。张献忠的部队还比较稳定清楚,基本都是从陕北山西带来的子弟兵。李自成声望很高,归附于麾下的起义部队很多。除了郝摇旗刘宗敏等一干死忠粉之外,还有诸如罗汝才,贺一龙等军阀依附于闯王麾下。尤其是罗汝才,居然死于李自成之手!李岩亦是如此。和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一样,各军阀与中央嫡系部队各自都有小算盘。

明末清初,中原地区仍以冷兵器对抗为主!骑兵和弓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弓箭箭镞的大量需求,对于常年游走的农民军来说,的确很有挑战。因此一个稳定的后方是割据军阀能否壮大唯一因素。李自成和清兵应该算是棋逢对手。而且战斗精锐骑兵序列部队人数也都大体一致,大概在10个营4万人左右。山海关之役,李自成损失惨重,骑兵部队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被歼灭,箭镞也大量用尽!可以说,想主动重新组织一场万人以上的军事行动非常困难,因此部队不断后撤,脱离清军接触。由于战略失误,夺取西安之后,并没有对周边诸如甘肃陕南地区加强耕作,只是派驻少量部队接管,在没有稳定的后方情况下,西安也很快失陷。这说明部队的补给能力非常不堪,别说战略物资(箭镞,马匹以及盔甲等)就连口粮基本也靠强夺为生了。随着罗汝才和李岩的冤案发生。致使脆弱的农民军联盟四分五裂,大部分起义军领袖都开始自己找出路,这些已经被官府贴上反贼必死标签的亡命之徒,只能抱团取暖生存,可选择的路并不多,要么投降南明,要么投降清军。此时中原北部地区已经破败凋敝,占山为王,也只能是权益之策。只有投靠更大的军阀,才能继续生存。因此李自成大部分部队后期都投靠了张献忠和南明!这也推迟了清朝迅速统治中原地区的脚步。

没有在西安称帝是李自成最大的失误!匆忙进军北京也是其短命的因素之一!李自成在撤至西安城,却很快失陷,说明城内战争物资储备为零!没有一个固定的根据地,其命运始终飘零流浪,这对于想称帝的部队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美国GE


如果说,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那么,这是藐视敌人!但如果你说,李自成的军队是纸糊的。那么,一定是被鄙视的!

“纸糊论”掩盖了大顺军的历史真相。

事实上,所谓“纸糊论”者,不但是对抗清英雄的侮辱,更是对历史的无知和不尊重。而这些言论充其量只是对李自成“成王败寇”结局的自我解嘲罢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如果李自成真的足够强大,怎么会败得那么惨呢?

但我们不能不说,这其实都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它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猜想臆断基础上的错觉。

既然,“纸糊论”是一种错觉,那么这种错觉是如何造成的呢?

应该说,很多历史迷们和我一样,在研究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共同寻找着答案。

在对李自成整个进军撤退路线研究后,我们会恍然大悟。他们是在遭受了某种严重打击、受到重创后,被迫转移的。这是战略撤退,但不是“恐清症”。

是什么样的打击让他们如此狼狈不堪地战略大转移呢?进行通盘对比分析发现,原来,他们是在重大战役中,关乎战场“战争主导权”的关键战役中,失去了先手,又不能后发制人,未能调整好战略部署,导致无法进行有效地“大反攻”,从而遏制敌人的进攻势头。

正是这样的“大决战”,让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敌人的偷袭中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从而被迫作出大撤退。“大撤退”被很多人看不明白,变成了逃跑主义,甚至被戏谑调侃成了“恐清症”。

事实上,因为“大决战”失利,导致处于战略被动局面的情况,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我们看看历史上这些类似的战例。

比如。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得手,闪击美军,令其损失惨重,美军是不是“纸糊”的?

再比如。希特勒闪击前苏联,令苏联一度无法抵挡,大量军队被摧毁,城市被占领,差点莫斯科也被攻占。那么,苏联军队是不是“纸糊”的?

艾米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李自成的大顺军同样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闪电打击”而一步步陷入被动局面的,在李自成尚未扭转战局前,他就阴差阳错地被几个山野小民误打误撞地实施了“斩首行动”,从此,群龙无首,起义军陷入低谷。

经常有朋友和我侃侃中国历史,聊到李自成都是一脸不屑,认为他就是一个流寇。似乎他打败仗是情理之中的必然。这种因为李自成是个失败者,而习惯成自然地对其戴上各种帽子的情况很常见。

大决战失利,大顺军遭遇“灭顶之灾”。

实际上,真实的李自成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的。

我们先说说他最大的败仗,一片石之战。这场战役让李自成遭受重创,成为改变他历史命运的“大决战”。

这一仗,本来是赢了。但是,很快又输了。

他赢了吴三桂,输给了多尔衮。

吴三桂,大家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谓勇冠三军。镇守山海关,清军从未得手。当年,为救出被后金叛军围困的父亲吴襄,大战八旗军,一战成名。就是这样的厉害角色,在和李自成的战斗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当吴三桂5万兵马对阵李自成6万兵马,已经处于下风,败局注定,李自成已经胜券在握了!如果李自成的军队是纸糊的,能把威震清军的关宁铁骑给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毫无还手之力吗?

推斑窥豹,闯军的战力实在不容小觑。

那么,功亏一篑的李自成为何又失败了呢?

这是李自成大顺军对“伏击战”缺乏足够心理素质的后果。

早已经埋伏在附近的八旗军是倾巢出动,志在必得的!他们在李自成闯军和关宁军两败俱伤的时候,凭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出击,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

李自成的闯军不知深浅。

当他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伏击,打懵了!

历史上,以闪电战著称的希特勒,就把前苏联打了个二等残废。苏联最后惨胜,付出了千万红军的牺牲代价。

八旗军的“闪电战”有几个特点:

其一,突然性。

铺天盖地的骑兵冲锋,遮云蔽日,让闯军在心理上造成了严重恐慌。

其二,杀伤性。

八旗军的六万骑兵,八万步兵,蜂拥而上,一击而中。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打蛇七寸!

其三,迷惑性。

整个闪击中,八旗军兵士们采用了迷惑性手段,大声嚎叫着,“闯军败了!”

“闯军败了!”如同来自地狱的饿狼嚎叫,其恐怖效果,不啻于让今天的我们看了一部惊悚片后,依然心有余悸,不敢回想。

其四,毁灭性。

这是什么特点?是多尔衮对这一仗的军事指挥最狠的一点,他把“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术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他颠覆了传统战术思想里,“穷寇莫追”的打法,你越跑我越追,追上我再打,总之,就是彻底消灭!

结果,这一仗下来,闯军的精锐尽失,损失惨重。在遭遇突袭后,闯军溃不成军,八旗兵则一路掩杀,李自成差点也没能逃出一片石。如果他当时就光荣了,后世是不是要给他扣上“草包”的帽子呢?

在兵败如山倒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回天无力的!何况,关宁军转败为胜,前后夹击!

最后,变成了一场不对等的单边大屠杀战役!

打仗,打的是什么?是勇气!是意志!是战术!

在这场本来势均力敌的一片石战场,因为清军战术得当,出奇制胜,轻松打了一个漂亮的闪电伏击战。

接下来,心理防线被攻破的闯军因为,“不知底细,本能地后撤”,结果导致军队乱了阵脚,自相践踏,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清军的“联合收割机”——八旗铁骑,已经毫不客气地来收割人头了!

自从努尔哈赤反叛以后,创建八旗军,就把“骑射乃满洲之本”作为建军方针,八旗骑兵最擅长骑射。其多次入关劫掠,靠的就是这支重骑兵。当他们如旋风一般刮到闯军战士跟前时,多少还在盲目撤退中的将士,稀里糊涂成了八旗弯刀和利箭下的冤魂。

每每研究一片石之战,我都在痛心于那些战死疆场的将士,多少能征惯战的骨干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连从不失手的肱骨大将刘宗敏都被利箭→射伤挂彩,浑身是血。

兵败如山倒啊!任何个体都挡不住这种大趋势,想力挽狂澜,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罢了。

所以,我真的要为那些战死沙场的闯军将士们鸣不平、说句公道话,他们其实很英勇!他们不是纸糊的!

这场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自成对清军参战估计不足。

根本就不相信清军此时会参战!

战略误判,让他在战术上缺乏足够的应对策略,必然不能全身而退,军队被打残,失去战斗力,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澄清一下,李自成的所谓“百万大军”其实是虚张声势,真实人数在20万人,而且还有大量家属随行。

这真应了那句话,你忽视了的敌人最后就是你的毁灭者!

PS:今天有网友讨论,为何潼关也败了?特做如下补充讨论。

在决定李自成大顺朝命运的两大决战中,李自成接连败“北”,一败再败。

来自北方的“北军”何以如此凶猛?

潼关之战,李自成是孤军作战,兵力严重不足。所谓,百万大军说,都是浮云。天兵天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那是愿望。李自成不是玉皇大帝,他做不到。

清军发动南下作战计划后,阿济格和多铎的两大军事集团,构成了南北夹击的态势。其总兵力达到了20多万,包括吴三桂、尚可喜等前明降军。仅直接与李自成作潼关大决战的阿济格就动员了8万多兵力。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包括一些明朝降军,受吴三桂投敌叛国行为的负面影响,抵抗不坚决,投降者众。而李自成潼关的数万人马,也没有网上夸张的二三十万之众!除了一片石之战的大量伤员,老弱病残,家属,能打仗的有限。比如,潼关决战的十多天里,刘芳亮出兵夜袭,以区区千余人出击,如何取胜?!李自成亲自出击,仅组织了300多骑兵出击。

军力如此有限,都说明遭受一片石重创后,大顺军兵员没有得到及时补充。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清军进攻中沿途的大屠杀,造成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烧杀抢掠,造成万里无人烟,李自成的根据地被破坏严重。这让李自成无力反击,被迫撤退!随后,镇守潼关的守将献关投敌。

由此可知,清军入关合理运用的“闪电战”,综合了伏击战术、快速机动战术、歼灭战术等多种战术,让李自成的大顺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形成了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恐清症”。


卓尔艾米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克西安,随即在此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该年为永昌元年。

李自成称新顺王,并改名自晟。同年二月,大顺农民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先期进入山西的骁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经阳城,再翻越巍巍太行山进入河南北部,先攻取卫辉、彰德等地,然后经真定北上,目的是牵制明朝南路援军;另一路是主力,由李自成亲率,浩荡渡过黄河后,先取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明王朝的种种罪状,并大造声势。在此前的崇祯九年夏天,李自成走出低谷,在商洛重举义旗,以新的姿态率农民军从陕西捣入河南,转战河南各地,并招纳了大批河南饥民,队伍迅速扩张至数十万众。


崇祯十四年初,李自成率军一举攻克洛阳,俘杀明福王朱常洵,声势大振。此后,他三次围攻开封而不克,竟疯狂下令决黄河堤坝引水灌城,遂酿成了一场惊天惨祸……之后,李自成接连取得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大战役的胜利,擒杀明朝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阵毙陕督杨文岳,击溃新晋陕督、名将孙传庭。

《明史》哀叹曰:“传庭死,明亡矣”。孙传庭能征善战,极富军事才能,被视为拱卫明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的死意味着明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明廷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至此,中原之地全被农民军掌控,大顺军还兼并了其他几股农民军,比如罗汝才、袁时中的部队,部众近百万,李自成遂成为明末农民军的绝对主力。



李自成率大军进入山西后,明军纷纷归降,农民群起响应,克太原、大同,然后进入河北宣府南下,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围困北京。崇祯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与其均分天下并由朝廷出银犒赏将士的提议,农民军开始大举攻城。

次日,在明宫太监曹化淳等人的接应下,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仓惶自缢于煤山。立国276年的明帝国灭亡。李自成进京后,明廷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总兵吴三桂了。

李自成虽意识到自己的劲敌是剽悍善战的吴三桂,也认识到吴三桂拥有战力凶猛的“关宁铁骑”,事关边防的安危与否,但连战连捷、攻克帝都让他有些轻敌,仅派明降将、权将军唐通和明降臣、兵部侍郎左懋第携带军需物资与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抚。



吴三桂得知崇祯自挂煤山的消息后正在彷徨,见李自成派人前来招降,便准备接受,后闻李自成在北京向明降官大肆追饷,并听说老父吴襄被拘禁拷虐,爱妾陈圆圆被大顺权将军刘宗敏霸占,怒不可遏,遂半道而归,回山海关后打跑唐通,据关起兵反叛,并派人出关向清睿亲王多尔衮求援。

李自成大怒,于四月二十一日亲率刘宗敏、李过等悍将并六万精锐东下直扑山海关。为防止吴三桂向东退却,李自成派李过引两万奇兵绕到三桂军后,以截断其逃路,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夹击吴军。在关外一片石两军遭遇,战斗刚一打响就很激烈 。

随李自成东征的数万大顺军将士大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突入敌阵大砍大杀,很快占据了上风,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素称彪悍,但毕竟人少,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



正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早已埋伏在四周山野间的清军聒噪而出,气势汹汹的席卷而来,原来是多尔衮依约发兵夹击农民军。

因事发突然,正埋头苦战的大顺军措手不及,瞬间被凶悍的清军射倒、砍倒一大片。因众寡悬殊,大顺军伤亡惨重,势渐不支,李自成仅率少数残兵败将仓皇败退回北京。

李自成惨败山海关的消息引发京师震动,北京城里人心惶惶,秩序大乱。明朝的降官、降将纷纷出城南逃,各地本已依附大顺的明军将领、官绅或叛降满清,或据城抗拒自成,对农民军发起反噬。因政策失误加上农民军自身素质局限,此时的李自成和大顺军已不复往日之威,也渐渐失去了民心。

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心知大势已去,遂仓猝即帝位,次日即慌乱离京经晋入陕,试图以老家陕西为基地东山再起。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和放弃北京逃窜的消息一传出,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大喜过望,本只想乘机入关大肆劫掠一番的他迅速调整战略,命吴三桂为前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北京以及周边的大片区域。李自成浴血苦战多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推翻了大明,却轻易被多尔衮抢去了胜利果实。

客观的说,李自成是很有军事才干的,否则也不可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百万明军、灭掉大明的。山海关一战,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下,其最精锐的数万老兵几乎全军覆没,对他来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巨损,加上清军的凶悍让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和大顺将士们似乎患上了“恐清症” 。

史载,大顺军退出北京后,只要一碰见清军,往日对明军的锐气便一扫而光,只要军中有人高呼“辫子军来了”!全军便会斗志全无,魂飞魄散,有时竟一哄而散。



陕西关中是李自成的根本重地,因此,他不敢掉以轻心,而是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以固守根据地关中,再徐图发展。十月中旬,多铎、阿济格率满汉八旗兵与吴三桂军联手追击,节节向陕西推进,准备经陕北向关中南进,一举摧毁在西安的大顺政权核心。

李自成得知清军从宁夏、内蒙攻入陕北的消息后,决定派兵加强要隘潼关的防守,以防其直逼西安。但大顺军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其新对手八旗兵与报仇心切的吴三桂军也远比其老对手明军凶猛能战得多,于是潼关的局势变得非常紧急,经几番血战,潼关被清军攻克。

潼关一丢,一马平川的西安已无险可守,李自成意识到放弃关中已是定局,于是率残军退出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湖北交界的大山区撤退。



面对精于骑射、战力处于巅峰期的八旗兵以及急于建功并报仇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大顺军是一败再败,当年面对明军时的优势与信心已荡然无存,而被迫放弃关中是大顺的一次战略大撤退,此后,李自成屡战屡败,狼奔豕突,其处境愈发困难。

李自成放弃西安,经鄂、豫交界的崇山峻岭向东南溃逃。清军、吴三桂军紧追不舍,面对清军的残酷围剿,大顺军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大多数时候都是望风而逃。第二年三月,大顺军逼近武昌,镇守武昌的明将左良玉异常恐慌,向盘踞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告急。

对峙一个月后,左良玉弃城而逃,李自成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入了武昌城,但好景不长,清军进军奇快,很快追到城外,李自成在武昌只停留了两天,便匆匆离开。



武昌外围一场恶战,大顺军大败亏输,权将军刘宗敏被清军活捉,旋遭凌迟处死。李自成突出重围,顺流东下,向九江方向逃去。

当大顺军残部退到九江富池口时,清军又大举追至,随即展开了一场恶战,大顺军伤亡惨重,损失非常大。李自成无力发起反击,于是从九江掉头往西南方向溃退,以打破这种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当李自成率残余的大顺军辗转退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一带时,清军再次尾随而至,随即向惊魂未定的大顺军发起了凶猛的围攻。

大顺军将士无心死战,在清军的围攻下死的死、逃的逃,李自成再一次奇迹般地冲出了重围。1645年5月的一天,李自成在九宫山中被一群山民用铁铲、铁锄打死(一说死的是替身,李本人逃出生天后隐姓埋名逃到湖南石门家山寺剃度出家 )。


至此,李自成,这位将大明搅得天翻地覆的一代枭雄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戎马倥偬的一生也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硝烟弥漫的一页也被悄然翻过。李自成在明清之交的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了十几年,搅起了一阵阵血雨腥风,最盛时拥众近百万,他意志坚韧,屡仆屡起,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说明此人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

他还在长期的征战中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一种简单实用、颇具特色的军事思想。但由于出身农家,文化水平不高,他的小农意识也很严重,同封建时代所有的农民领袖一样,他也有浓烈的皇权思想。一旦小有成就,他便称王称帝。他的流寇主义思想也很严重,始终没有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他也没能始终如一的严肃军纪,约束将士,致使大顺政权很快地失掉了民心。


驴和熊猫


李自成的“恐清症”完全是胡说八道,李自成的百万从来没有聚集起来与清军进行过正面较量,反而是只有半数兵力在与清军交战。

鼠疫帮助清军

1644年李自成率领不到2万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之后建立大顺政权,听闻吴三桂反叛归清之后10万大军兵发山海关,与汉奸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交战,眼看关宁铁骑逐渐不支,清军骑兵从后方偷袭,李自成兵败率领不到3万大军兵败至北京。

按照现在的研究发现,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大军就感染了鼠疫,兵员得不到补充,虽然清军入关时只有5万大军,但是人家全都是骑兵不怕鼠疫。而李自成的军队多以步兵为主,当时10万大军有多少能战的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

战略出现问题

北京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没有绝对的实力之前,千万不要攻占前朝的首都。攻占了北京的大顺军正好给了清军一个理由,为崇祯皇帝报仇。可李自成偏偏这样干了,导致两面受敌一面要防着清军,另一面一面又要防着江南的明军,不能集中自己的全部兵力来和清军进行决战。而反观清军在潼关吃了几个小败仗之后,立即调动全部的主力来和李自成进行决战,最终一战击溃李自成的主力军队,撵的李自成下江南,最终在小村落里被农民所杀。

李自成手下缺乏像样的谋士,不能为李自成提出夺取天下的战略。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谋士朱升提出的战略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又有谋士提出先取江南富庶之地,再剪去元大都左右屏障才一举定鼎中原。


陆弃


笔者始终认为,谈军事,不可以脱离政治。凡是脱离了政治只谈军事的一定会 把军事问题谈成一锅浆糊。

那么,“闯军”的政治问题在哪里呢?闯军的政治问题就是没有政治,这个没有政治包括既没有政治人才,也没有政治意识,如果说这么大的军事活动没有政治意识的认定,实在难以成立,如果一定要寻找政治因素的话,笔者也就加上一句话:

“李自成和他的闯军充其量也就有些朴素的政治觉醒”而已。除此,无他。

这种朴素的政治觉醒支持不了政治建设的。必须有政治人才带领具有政治意识的人才会搞起政治建设,然后组织起亿万朴素政治觉醒的人,组成百万大军才真是百万大军,不然,百万头猪而已。

国共内战时期王耀武说过“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呀”。结果呢?猪和人毕竟是不一样的,猪是没有政治意识的,亦不会政治觉醒,只会四处乱跑,确实难抓。但是,人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看过《让子弹飞》吧!剧中的武举人瞬间反水,那个干净利索麻利快,哪有拖泥带水,这种政治觉醒再加上保命要紧,不要说五万个武举人了,再来五十万、一百万也是抓的完的。既然三天抓五万,要抓五十万或者一百万,算术题嘛!是不是?只要时间再放长十个或者二十个三天不就行了。



李自成的百万军队呢?本来只是吃大户的游民饥汉,吃了一年,老天爷还是继续天灾人祸的,没办法,再吃一年,然后,又吃一年又一年。

如春蚕吃桑叶,终于吃到了北京这个最大户,回头一看,咦,既没有根据地,已没有搞生产,连基层政权也没有建设。

自己没有生产创造不了财富,大户们也已经吃完怎么办?更蠢的是李自成自己也要做大户,你既然宣布你是大户,不吃你吃谁呢?

那么,我们把我们自己设定成一个没有民族意识的闯军一员,(那时候真没有,民族意识没有多少年,这个要承认)。一百万人聚在一起,缺衣少食的,抢也无处抢,夺也无人夺。这时候,忽然来了组织良好的,有根据地的,有饭吃的大清政府来打李自成了。

你怎么选?自然学武举人了,并且要快,快了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呢!人家要打的是李自成(黄老爷)嘛,黄老爷(李自成)死好过我死,所谓“死道友不死本道也”,走.........一起打去好了。

还是举《让子弹飞》的例子,那些光着上身的汉子们,他们帮谁打仗?他们愿意帮谁打仗?谁就要胜利了就帮谁嘛!赶紧的分个椅子才是。是不是!

至于纸人,纸糊的人,一百万个纸糊人插在哪里,让清军去砍,一个一个的砍,估计也能累死几个清军的,一百万个武举人嘛!真不如一百万个纸糊人有战斗力的。

最后的答案来了,闯军的百万大军不是纸糊的,是随风走的一堆沙子。


葭明通半瓶历史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的确有一多半是纸糊的。李自成在前期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迅速地重新回血,就是因为在天灾人祸的综合作用下,北方——尤其是陕西和河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灾民,这些灾民在遭受天灾之后,还要忍受着明朝官吏和皇族亲王的剥削,除了揭竿而起,断无其他生路可言。正是这些连饭都吃不饱的灾民构成了李自成军队的绝大部分。

这些农民军往往是拖家带口跟着李自成,也就是说,这百万军队中,包括一部分的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可想而知,其战斗力有多么低下。当然,李自成肯定不能只靠着这些灾民打江山,他手下还是有一部分精锐部队的。这些精锐部队的成分是明朝的西北边军以及各次战役中投降的明军。这些“前明军”有着一定的战斗力,尤其是明朝的西北边军,但由于明朝政府无力支付巨额的军饷,所以这些人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能够取得朱仙镇大捷等胜利,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人大的功劳。

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大概二十万左右,这些人后来几乎尽数被李自成带去攻打吴三桂,然后全军覆没了。

李自成部队的装备,以冷兵器为主,同时掺杂着少量从明军手中缴获的火门枪和轻型火炮弗朗机。这种火力配备尚不及明军。

作为李自成灭掉明朝之后的最大对手,清军的战斗力可谓是恐怖至极。清军的肉搏战能力毋庸置疑,这种优势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即使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军,在近身作战方面也不是清军的对手。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尚处于半奴隶制半封建的社会之中,生产力水平并不高。虽然在军事方面可以稳压明朝,但是在国力方面则大为不如,尤其是火器制造方面。正因为如此,明朝凭借着火炮的优势,勉强应付清军。

皇太极继位之后,一改努尔哈赤歧视汉人的政策,他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并且恢复汉族奴隶为自由之身,令其从事农业,在国家机器的构建上,仿照明朝制度。经过皇太极的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清王朝”逐渐形成。在此时,由于明朝的孔有德等人的叛变,以及清政权与西方人的接触,他们已经掌握了火炮——包括红衣大炮的制作方法。且因为皇太极对于火炮制造的重视,因此后金的火器制造部门收到严格监督,故所制火炮的质量已经远高于明朝。

在1640年的松锦之战中,明清两军曾以火炮对轰,但清军的火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明军,故明军大败。

可想而知,清军无论是从近战肉搏,还是火器装备方面,都甩开李自成军队不少。因此,在一片石之战,李自成败退后,清军一路横扫北方。见大顺军占据的城池,清军直接以红衣大炮轰击数个时辰,城墙倒塌,清军几乎不需要耗费一兵一卒便能攻下一座城池。所以,李自成在北方的势力,很快便被清军肃清。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的确是纸老虎无疑。


庭州行者


没有百万大军。

古代打仗一向吹嘘,动不动就几十万、百万的,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就号称是八十万大军,苻坚伐晋也吹嘘自己是百万大军。

所以说李自成是百万大军,肯定是吹嘘,而且也没有资料说他吹嘘自己是百万大军。

翻阅史料,对李自成军队数量记载不一,差距极大。

如下:

1.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军五十万東征北京,

2.大順軍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3.由李自成亲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4.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英亲王(阿济格)奏,流贼李自成率众二十万,声言欲取南京。

5.李自成死後,其餘部不下四、五十萬人,分兩支進入湖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自成兵力的变化起伏很大,实在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兵马。估计他自己也不知道……

其实农民军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差,经常被明军打的全军覆没,因为毕竟是农民,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李自成略好些,是驿卒出生。

李自成就曾被打的全军覆没,仅率领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要不是河南大旱饥民遍地,根本无法卷土重来。

不过,农民军在后期战斗力超越了明军,比如李自成全歼孙传庭的秦军,占领关中。不久,李自成在西安称帝。

随后,李自成率主力攻入山西,进攻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除了宁武关反抗激烈之外,其他地区经过小规模战斗后纷纷投降。

最终,京城三大营不战而降,李自成攻占北京。

此时,明军仅存的尚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关外吴三桂的关宁军。

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在山海关大战,关宁军不敌。吴三桂被迫投降多尔衮,请八旗入关助战,大顺军这才大败。

可见当时战斗力排行:八旗兵>大顺军>明军。

李自成逃出北京后,八旗和关宁军一路追赶,大顺军节节败退。

1644年10月19日,多尔衮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八旗兵2万,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1万,共3万兵马,又征调了蒙古、宣府、大同投降明军三四万,共8万余人,继续追击,欲一举消灭大顺政权。

而大顺军有十几万。

潼关之战。

1644年,12月29日,大顺军在主将刘宗敏的率领下出关与八旗兵大战,但被八旗兵正面冲锋打的大败,败退关内。

1645年正月初四,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夜袭清营。若是军纪散漫、战斗力废弛的明军十有八九会偷袭成功,但清军一直有着严格的营地管理制度,并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构筑土墙、鹿角和盾牌防御。大顺军未能得手,损兵折将而归。

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大顺军在初五、初六两日连续夜袭清营,但都被严阵以待的清军击败。

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潼关,接着大举进攻。大顺军顽强奋战,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

由此可见,八旗兵的强悍战斗力,所向无敌。

李自成大顺军之所以失败,完全是被八旗兵在战斗力上差距过大导致。

兵贵精不贵多。多了反而是累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