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禔:京胡的"击指”特点,装饰音及二黄“上滑音”

林宗禔:京胡的

一、“击指”是以短促有力的击弦动作,并配合短促有力的运弓,这是含有目的性的技巧。它强调了京剧唱腔特有的顿挫之美。而传统中类似的技巧是属于习惯性的演奏现象,也就是说属于习惯性的装饰音范围。举一例,在旦角的西皮原板或慢板过门中,内2音外6音常伴随内3音外7音的装饰音,老一辈称为“沾音”或“弹音”,现今称为“前倚音”。再如二黄中的内6音外3音和4音也常伴随装饰音。业余琴师必须要察觉和掌握“前倚音”,成为习惯动作,琴声才会好听。没有它,伴奏就平淡无“味”。所以说它和“击指”比较是属于一般性,习惯性的旋律润色,它不含“击指”技巧的力度和顿挫之美,曲谱上从不标明“前倚音”。


二、正因为“击指”强调力度和有目的性的演奏,所以它具有表达感情,烘托演唱劲头,和渲染节奏的特点,而“前倚音”或“沾音”就没有上述的深度了,因此“击指”是一个具有个性的技巧,我将它列为我的左手七字技巧之一。我是在传统的拉法上,吸收了河北棒子声腔和伴奏上的顿挫,刚劲的特点及书法中的顿锋而形成。“击指”多用于花腔和老生声腔伴奏中,尤其在西皮中,很有节奏的冲击力。


下面谈“上滑音”。无论西皮或二黄上的“上滑音”,手指都是从不稳定音向上滑到稳定音(或标准音)上,如西皮或二黄中的5音,从它的下方音任何处,一般小于小三度或更小,上滑到5音上,两音距离小的为小滑,大一些的为大滑。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处理。如果琴票能有变化使用,那么,您就属较深层次的琴票了。二黄中5的上滑音一般幅度较小,这是由于西皮和二黄(调式)的不同,及使用的手指不同。有网友提问二黄中的5音,是否向6音滑去,显然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很清楚,上滑音符号标在哪个音上,就该停在此音上。

“上滑音”在西皮过门中用的很多,如,一个老生原板过门中就可能出现三次之多,所以建议业余朋友要充分重视和掌握好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