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抗沙俄、討伐準葛爾丹的康熙大帝

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即康熙帝,順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尊為“千古一帝”。

8歲登基。16歲挫敗權臣鰲拜奪回大權。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創“多倫會盟”聯盟蒙古。政治上中央集權,籠絡漢族士人。晚年吏治敗壞,對繼承人選擇的舉棋不定釀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1722年崩於暢春園,死後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抗沙俄、討伐準葛爾丹的康熙大帝

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丟失,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是堅決打擊吳三桂的,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康熙十五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統一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明鄭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抵抗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燬,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公主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討伐準葛爾丹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康熙年間,準噶爾在領袖噶爾丹的統治下,勢力強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來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對喀爾喀的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很快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帶數十萬分路南奔,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噶爾丹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康熙下令徵集兵馬,嚴行防堵,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噶爾丹拒不投降,康熙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環境中死去。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著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萌生向東擴張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圍剿,才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