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诸葛氏族谱》揭秘刘备“三顾茅庐”不是为了诸葛亮的才能。

问古问今问自己,读史明智。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20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就其原因,自三国以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是因诸葛亮的才能,慕名而往。仔细查阅《诸葛氏族谱》,发现端倪,答案并非“才能”可解。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荆州是刘表的地盘,一山不容二虎。刘表碍于亲戚关系表面上欢迎被迫来到荆州的刘备,而“阴御之”,巴不得他早点离开。刘备寄人篱下的滋味使他苦思良策。这是“三顾茅庐”的源头,自三国以来流传很广。我们先思考两个简单的逻辑思维,一是刘备要赢得荆州社会上层的广泛支持才有可能留下来,二是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诸葛亮的才能这个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

大家知道,是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徐庶的才能就不亚于诸葛亮,与诸葛亮齐名还有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他们都是以文、以才相交,是以实力相交。如果是因为诸葛亮的才能,大可不必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茅庐,直接用徐庶即可。

诸葛亮到荆州的十余年间,不仅与荆州地主集团有正常的交往,而且还很注意与荆州的文人学士建立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了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这样的圈子。那么徐庶推荐诸葛亮的理由是什么?打开诸葛家族的《诸葛氏族谱》,线索就有了,答案也在其中。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任汉朝司隶校尉,地位仅次于丞相,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诸葛家族是社会上层的士族地主,琅邪望族。遗憾的是诸葛亮在少年时父母因病双亡,其后,诸葛亮兄妹五人由叔父诸葛玄照料。

诸葛玄与东汉末年的军阀袁术和刘表都有密切的关系,194年,袁术任命他为豫章郡太守(今江西南昌),但是他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结果被朱皓用军队赶走。诸葛玄离开豫章郡后,就带着诸葛亮兄妹到荆州,投靠他的老朋友荆州牧刘表,这时的诸葛亮十四五岁。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与叔父在荆州相处的这三年时间,他借助叔父的交往,靠家族关系和自己出色交结才能,与荆州地主集团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逐渐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庞德公对他的评价极高,称“卧龙”,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为诸葛亮以后在荆州世家豪族阶层中进行广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诸葛亮与襄阳大姓庞家关系甚密,庞德公是荆州的著名学士,他年纪大,威望极高,品评人物很中肯,号称“水镜先生”,有才能的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由于诸葛亮勤奋好学和才识过人,庞德公给他“卧龙”的称号是对他“才”和“德”的很高评价,同时也寄予诸葛亮很高的期望。中国古代往往将龙和天子联系在一起的,凡成帝王者,无不自称真龙天子,“卧龙”二子可谓寓意深长,预见了未来。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徐庶在刘备面前还重点讲了诸葛家族的婚姻。婚姻在当时是门当户对的,是社会地位的表现,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诸葛氏族谱》中,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在荆州期间的婚姻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网。初到荆州,诸葛玄就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了,一个嫁给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一个嫁到蒯家的蒯祺,两家都是荆州有名的望族。诸葛亮本人的婚姻也不简单,他的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士族名士,诸葛亮娶了黄氏也就与刘表建立了亲戚关系,因为诸葛亮的岳母与刘表的后妇蔡氏是亲姊妹,按照这个关系,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从中我们看到诸葛亮在荆州的社会关系很强大,这个时期他的政治见解也走向了成熟,庞德公、徐庶等与他接触过的人肯定了他的杰出才能。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真正使刘备下决心访诸葛亮的人是徐庶,因为徐庶是诸葛亮的密友,对诸葛亮在荆州地主集团中的影响和才德,是一清二楚,认为是辅佐刘备的最理想人选,促成了刘备三顾茅庐。这是直接原因,徐庶既然建议刘备亲自前往,肯定会向他详细介绍诸葛亮,刘备也很清楚,只要访得诸葛亮,就可以通过诸葛亮赢得荆州地主集团的广泛支持,就能留住荆州。同时也说明了徐庶等友人对诸葛亮的推崇。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家族如此高的社会地位为何还住茅庐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学术界和民间有隐居说、避乱说等,均不符合历史实际。我们客观分析这一问题的临界点应该在公元197年,这年诸葛玄仙去,按封建忠孝节义的思想和习俗,长辈死后,家中直系男性后人要守丧守孝三年,地点在墓地。墓地守孝首先要考虑日晒雨淋的问题,茅庐就诞生了,兄弟三人边守孝边学习,闲余之时开垦周围荒地,免得一切所需依靠别人,三年下来,陇亩已成。同时,三年时间不短,可以养成习惯,他们习惯了茅庐的生活,就长住了。这是“守孝”演绎的历史。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刘备有儒家的“仁义”之德,被诸葛亮视为汉朝刘氏的正主,愿意出山辅佐刘备。

综上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真正原因:诸葛亮在荆州地主集团中的特殊地位,并不是才能那么简单。

学习历史,不仅要读正史,如《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家谱里有很多珍贵资料和史料,家谱与封建政治的诸多内容关联,值得一看和研究。

历史上记载家族世系源流的家谱很早就开始了。随着汉代世家豪族的兴起,突出身份保护家族利益和保持特殊身份的办法就是编撰家谱,到南北朝时,朝廷专设“谱局”,由精通士族族谱的人专司其职,不熟悉谱学的人不能任职吏部,于是谱学兴起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朝谱学最兴盛。

刘备隐瞒了1800年的秘密

唐朝的《氏族志》由官方主持编修,朝廷保管,目的是“别贵贱,分士庶”,把它作为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依据,宋代史学家郑樵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书.艺文志》著录了2050个姓氏书,可见姓氏书之多,唐朝第一次修姓氏书是唐太宗,旨意编修“无需论数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凡293姓,1651家,颁于天下”。659年,武则天重修《姓氏录》,培植拥护自己的新贵族,使大批庶族地主进入了《姓氏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