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奉新東風墾殖場的記憶與未來

說說奉新東風墾殖場的記憶與未來


朋友梁輝、龔新都在東風墾殖場工作,一個是書記,一個是場長。前段時間,他倆來到我的辦公室,原來他們一起把原來東墾場電影院改造出了一個“東風墾殖場史館”。他們想用最精減的語言與畫面,為這個場史館做一個簡介說明,想讓我幫出出主意。

我非常爽快的答應了。晚上,用了一個小時,寫出了《東風墾殖場史館簡介》的拍攝腳本、解說詞。

這樣的一揮而就的寫作,不是因為我是快槍手,而是因為對於東墾場,我是有著獨特而鮮明印記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在上富鎮長大的。從童年到少年,東墾場以異樣新奇與時髦時形像,印記在我的記憶裡。那時,隔著一條河,南邊,是古老而節奏緩慢的上富老集鎮。長長的上富街上石板路高高低低的連接起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我就在中街頭的海門裡老宅子里長大。一條水渠在街側逶迤流過。老木板房、掛著抗戰期間槍彈孔的老牆,是這一條街巷的風景。

而隔河的東墾呢?只要一過上富橋,水泥鋪就的大街直通著墾殖場總廠,兩邊有照像館、商場、汽車站……總場裡面是花圃綠籬,紅磚砌就的辦公大樓在兒時的我們看來,高大而巍峨。辦公樓前是一個籃球廠,我的印象中晚上還有燈光照亮球場。對於少年的我們,最有吸引力的,是球場前的空坪,便是一個露天電影院。東墾場的電影院總是比上富老街上的多、新、好看。我滿滿的兒時看電影的記憶,只有一場是上富下街頭露天看的。其餘的都在東墾。

說說奉新東風墾殖場的記憶與未來


還有些什麼記憶呢?記憶中的東墾人不說土話,說著富於特色的東墾普通話;東墾人很時髦,女人有卷頭髮的,男人留鬍子,穿喇叭褲。印象深的還有,想要撿到好的煙盒,東墾場才機會多,有前門的、芒果的、壯麗的、廬山的,我還曾撿到過牡丹的,就是傳說中帶過濾嘴,抽一根滿屋都有香味的那種。而在上富,撿得到最多的,也不過是飛馬與壯麗的。至於到東墾電子器材廠偷電容,然後把裡面的鋁箔拆出來做玩具,甚或於到曇慧的工藝廠去偷竹編的工藝品,砂輪廠偷砂輪,那是高年級與膽大的學生乾的,我沒幹過,至今仍後悔自己膽小。

凡此種種印象,無非就是一種狀況,東墾代表著先進、富裕、新生活形象,而上富代表著老舊、緩慢的落後生活。

時光飛轉,我離開上富已36年了。因工作原因,與很多東墾人成為朋友,我原來工作的文化局局長李志丹就是東墾人,與她共同結識了不少東墾人,深深的見識到東墾場人拼勁與闖勁。對了,還在磨勁,我認識的一個東墾砂輪廠的易總,就具備這種巨大的力量,特別是在酒罈上,他戰力無窮!!

反面的形像也有,東墾場的形像失落感也見識到了。這兩年去了幾次上富,在廣場參加了幾次演出活動。廣場是一個群眾參與性最強的地方,在這裡,可以聽到各種心聲。記得是去年秋天,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就在群眾中轉悠。突然聽到熟悉的東墾普通話:現在東墾真沒後勁嘍,以前這樣的活動,只有東墾才拿得出。旁邊的人接過話頭:是喲!那東墾在原來,體育、文藝、工業、教育,在全縣都是一等一的……

說說奉新東風墾殖場的記憶與未來

兩種影像記憶,三十年風雨滄桑,不去評說,人們都理解,在這幾十年的變遷中。從榮耀到衰落,從驕傲到失落。東風墾殖場的三代人們,用最鮮活的經歷,提供了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在大潮起落之間,應當如何對面對已有的風浪,如何去面對仍將來到的風雨……

恰好,這一段時間,我與朋友們正在進行一個鄉村振興的課題研究。我們正在尋找樣本,深掘鄉村,研究村落沿續發展課題,尋找鄉村振興道路,重構鄉村文明框架,建設主客共享載體,打造鄉村復甦樣板,探索鄉村復活模式。

而東墾場的的情況,正是一個值得思索的,極富於研究價值,也極有可能創新涅槃重生的樣本。

為什麼這樣說呢?鄉村的衰敗,是產業方式、個體價值觀、文明社會載體大轉型這幾十年的印跡與結果。城市化快速發展與鄉村快速衰落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規律。

所以說,鄉村振興,是一種全力尋找仍有內生動力的鄉村,然後予以重新激活的過程。從這個面上來說,東墾場的內生動力仍在。

為什麼呢?曾經的榮耀告訴我們,東墾場是由一群天南海北的,知識組成的層面相對較高、較豐富的人組成的。這就是東墾人為什麼曾經在上世紀六、七、八、九十年代獨領風騷的內在動力。雖然經歷近二十年變遷,人員流逝,生產發展通道阻滯,資源缺乏,各墾場分場村落衰消,但東墾人對墾的印跡猶在,東墾精神與歷史自豪感猶在。只要有這一份內在動力,便能重新走上振興之途。

那究竟是什麼阻滯了東墾場的再度興盛呢?從感性角度上,是經濟改革近三十年的風雨變化使之然。但從理性上,我們發現,是東墾場傳統產業形成的天花板強烈的侷限了它的破局發展。東墾場畢竟是農林為主的墾殖場,工業的發展是在中國工業三來一補的進程中得以發展的。這兩種產業的資源都是侷限住了東墾重興的發展,甚至成為發展的天花板。

要突破、要振興,必須從此出發,研究在地性的資源優勢,重聚人力、網點優勢,轉向農業產業+複合發展方式、城鄉互哺式發展、輕投資型文化產業道路,進行墾殖場所具血的農業城鄉主客鏈條構建試驗。

話不多說,那需要作為一個課題而開始路漫漫而追索不止的探尋。但我相信,東墾場人的這種精氣神仍在。

為此,我提筆為這篇簡短的場史介紹寫下了題目《大潮激起東風帆》。祝東墾人的記憶與未來,閃耀榮光。

說說奉新東風墾殖場的記憶與未來

大潮激起東風帆

——奉新縣東風墾殖場場史館簡介

這裡是江西省奉新縣東風墾殖場總場。在這裡,記錄著一段深深嵌入奉新歷史記憶裡獨特地理單元的故事。在這裡,記載著三代東墾人精神傳續不息的激情。

時光一瞬,荏苒62年了。1957年12月,江西省直機關59個單位267名幹部工人創建省屬西山綜合墾殖場,同年,奉新縣直機關132名幹部工人創建縣屬越山墾殖場。至1968年10月,兩個墾殖場合併為“東風綜合墾殖場”。一支滿懷創業激情的農墾隊伍組建起來了。

這支隊伍裡,有長征幹部、知識份子、下放軍官、熱血青年,他們放下槍、放下書本,走出省城、走出辦公樓、走出書齋,響應黨的號召,來到贛西這片高山林海,向山區貧窮落後宣戰……

猶如一把飽滿的種子,撒向了廣闊的奉新大地。在臨近山區的上富潦河北岸,墾殖總場紮下了根;遍佈全縣9個鄉的羅塘、越山、芳家洞、甘坊、七里、黃沙坪……等分場發出了芽,蓬勃生長起來。

這支由省縣領導、知識份子、青年骨幹組成的隊伍,從一開始就瞄準農工商三位一體的目標推進墾殖場建設與發展。林業,開荒造林15000畝,農業,改造低產田3800畝,工業,率先在奉新辦起了砂輪廠、紡織器材廠、無線電廠、汽車配件廠、工藝廠、食品廠;生活居住,建起了高質量的學校、醫院、供銷社;人居環境,原來荒草一片的潦河北岸白天水泥路平坦,晚上燈光輝煌,常年林木蔥鬱,四季鮮花的總場大院,隔三差五就有吸引周邊四五個鄉鎮市民來看的電影播放……

有繁榮,也曾經歷滄桑,在上世紀末的市場經濟大潮的猛烈衝擊下,東風墾殖場也一度陷入困境,從上世紀90年代初全場工業總產值、稅收約佔全縣工業的45%,具有“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掉落到舉步維艱的境地。

但東墾人沒有低頭,也沒有洩氣。曾經的氣象萬千的繁榮,曾經的波瀾壯闊的創業,東墾人依靠的是“東墾精神”,依靠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銘在心的責任……

從艱難的國有企業改制。到重振雄風的“大潮激起東風帆”。東墾人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定走來。

固本強基,黨員站到了先鋒隊的位置。

工業上,在潔新科技落戶工業園區基礎上,2019年投資5000萬元的元壽新材料落戶園區,投資6.5億元的江西深泓新材料石墨負極材料項目即將簽約。

林業上,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場林木保有量常年在高水平上。

農業上,全力向生態農業發展。七里分場的古蹟高山有機茶、羅塘分場的苗木、越山分場的吊瓜、優質稻、上富分場厚田隊的黑斑蛙已成特色品牌。

人居環境上,全力做好棚改重點,先後投入約1.6億元進行棚戶區改造,新建住房1306套,維修改造1099套,共安置居民6300餘人。

民生事業上,投入1400餘萬元實施厚田大隊和中國民航“五七幹校”“秀美鄉村建設”工程;200萬元新建東風學校教學大樓;300多萬元完成總場駐地立面改造,強弱電管、網下地,路面“白改黑”工程;100餘萬元興建黨建文化廣場;投入40萬元打造“黨建+樂齡中心”(幸福食堂)兩個示範點。

東墾場再次的征程,走得更好更快,東墾人的獲得感,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收穫的幸福感愈來愈豐滿……

而這一切,全都源於東墾人的凝聚合力與永不鬆勁的精神。

時間累積起記憶,記憶將滋生出精神,62年的歷程,值得記錄與展示。為此,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建設起了東風墾殖場場史館。為每一位東墾人留存下一份濃濃的歷史,為每一份東墾精神,留存下燦爛的光芒,這裡,將是東墾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精神的充電器,是我們一次次出發的不絕的力量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