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一代文豪鲁迅给后人留下了数目庞大的文学遗产,包括三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和十几部杂文集,还有大量的日记、书信、翻译等,使他无愧于“中国现代文学之父”,而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比肩并立。但在鲁迅留下的全部创作中,竟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这在广大读者看来是十分令人遗憾的。那么,鲁迅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很多种;而这个问题又不可避免地与鲁迅小说创作的中断搅在一起,更显复杂。

其实,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是有过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的。据鲁迅的亲朋好友回忆,在鲁迅生前至少有三部长篇小说的腹稿:一是1922年前后准备写的历史小说《杨贵妃》,二是1932年前后打算写的关于红军长征的小说,三是1936年6月大病之后想写的一部反映中国四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小说最后都没有写出来。鲁迅自己和他的亲朋好友对此作过很多解释。

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许寿裳的看法是:鲁迅则行文敏捷,可是上述的好多篇腹稿和未成稿,终于没有写出,赍志以殁了。其原因是没有余暇。因为环境的艰困,社会政治的不良,自己为生活而奋斗以外,还要帮人家的忙,替别人编稿子,改稿子,绍介稿子,校对稿子,一天忙个不了,没有工夫来写长篇,真是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地方所无可奈何的。

冯雪峰的看法是:“我觉得他很不有意去计划写长篇者,主要的是他埋在现实社会的短兵相接的斗争里,从他的岗位来说,对于现在中国社会,他以为社会批评的工作比长篇巨制的作品更急需。记得他曾说:‘我一个人不能样样都做到;在文化的意义上,长篇巨制自然重要的,但还有别人在,我是斩荆除棘的人,我还要杂感杂感下去……。’鲁迅先生特别看重社会的,政治的,也是文化的那更首要的任务,是不消说的。其实,基本的任务还是一个,这是选择武器的问题。倘若我们将长篇小说的形式从旧的比较笨重的,不直接的,不能迅速反映现实和迅速发生实际效果的意义去看,则鲁迅先生首先采取灵活、迅速、锋利的杂感短评的形式去完成他的任务,是当然的了。”

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茅盾也有类似的看法:“一九二七年以后,鲁迅不写小说了,——除了几篇《故事新编》。那时他用以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是杂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什么他不再写小说?他曾经说笑话道:‘老调子已经唱完。’当然他的忙于写杂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上,杂感是比小说更有力。”

许寿裳、冯雪峰都是鲁迅的密友,茅盾则是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应该说,他们的看法是符合实际而且相当准确的。

另一位鲁迅研究者李长之在谈到“鲁迅创作的中断”及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时,他这样说:“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在这里,可以说发现了鲁迅第一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他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这是他不能写长篇小说的第二个原故,因为长篇小说得有结构,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没有建立的原故,因为大的思想得有体系。系统的论文,是为他所难能的,方便的是杂感。”

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李长之是从鲁迅的精神人格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来看鲁迅的小说创作的,归结起来就是鲁迅没有能力写长篇小说,因为他是一个“内倾”而没有“大的思想”的人。什么叫大的思想?如果说要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建立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才叫大的思想的话,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曹雪芹也没有这样的思想体系。如果大的思想指一种深刻的洞察力,那么,看看《鲁迅全集》就知道毫无疑问鲁迅具备了。

鲁迅是否没有组织长篇小说的结构能力?我们来看看冯雪峰的一段回忆:“大约过了一星期,一晚再去访问的时候,鲁迅先生说道:‘那天谈起的写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倒想了一下,我想从一个读书人的大家庭衰落写起……’又加说:‘一直写到现在,分量可不少。——不过一些事情总得结束一下,也要迁移一个地方才好。’这证明这已经是鲁迅先生有意的存心的计划了。”

鲁迅为什么一生不写长篇小说?原来是有原因的


冯雪峰是与晚年鲁迅交往最为密切的人之一,这段回忆文字又作于1937年,距所忆内容仅一年时间,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一向谦虚的鲁迅,在这段回忆中却表现出对写这个长篇的十足的自信;而且,那从一个大家庭写起的开头和“社会变迁”的纵式结构,不正是很多长篇小说的结构吗?

所以,李长之的判断是不太准确的,我倒更愿意采信许寿裳、冯雪峰、茅盾等人的说法,即鲁迅在1926年以后忙于杂文的写作而放弃了小说的创作,当然也就没有长篇小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