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本質上區別在哪裡?

不是個人練習生


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實,在第一代噴氣機時期,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區別不太大,兩者幾乎系出同源,都是在二戰德國噴氣機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出來的。所以,冷戰初期,什麼蘇系、美系的,技術上都差不多。

比如,當年曾經在朝鮮戰場上打了“平手”的米格-15和F-86,各方面都非常接近,甚至光看外形特徵,長得就跟雙胞胎似的(下圖)。

到了二代噴氣機時期,蘇系和美系的區別開始愈發明顯了。

蘇系戰機發動機勁大、火猛,更加偏重於高空高速和空戰;

此外,跟地面裝甲武器的思路一樣,都是講究高產量、大消耗、維護方便,皮實。不太考慮發動機壽命,反正量大,生產成本低,使勁糟唄。

而此時,美系戰機則關注於多用途作戰、遠程交戰、電子壓制性能等方面,飛機壽命比蘇制戰機要長的多,研發方向相對偏重於綜合性能。這種思路,雖然短期內可能顯得弱些,但其實更有後勁和發揮的餘地

這一時期,在越南戰場上,發動勁大、火力兇猛的蘇系戰機,曾經給美系戰機帶來過困擾和重創。

到了三代噴氣機時期,兩者的區別就更鮮明瞭。配合著升級後的戰術,美軍機的後勁優勢開始秒殺蘇系戰機。

此時,美系戰機為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充分利用預警機、電子戰和遠程、中遠程空空導彈,儘量避開近戰格鬥;

蘇系戰機雖然火猛,勁大,但精準性和系統化方面已經開始落後,有勁也使不出來。

比如,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米格對峙伊朗的F-14,顯得很費勁。

還有著名的貝卡谷地之戰,充分證明了電子戰在戰爭中的關鍵角色。飛機性能再強大,也得搭配著系統化的作戰數據鏈,否則處處都可能是陷阱和埋伏。

當年,貝卡谷地的“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被以色列導彈襲擊後,敘利亞空軍緊急從國內派出了60餘架蘇式米格-21、米格-23前往增援。然而,敘境內的戰機剛起飛,就被以色列的E-2C預警機捕獲並被誘至指定地點,敘以雙方150餘架飛機進行了一場空戰。由於以軍的F-15和F-16戰機都配備了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在空戰中無一損失,而敘軍則掛掉了29架米格。

第二天上午,以空軍用同樣的辦法對敘軍發起了進攻,敘利空軍52架飛機和7個導彈連無一倖免,而以軍再次全身而退。此番較量,可謂震驚世界。

很顯然,蘇制戰機主打的高空高速,火力猛的特色,在開始信息化的美系戰機前,基本上都沒有什麼發揮作用的機會。

到了四代機時期,蘇/俄戰機吸取了教訓,也開始往信息化、系統化和人機交互方向使勁,非常重注與預警機的配合。

俄系的四代機跟美國的四代機比,設計思路比較相似,只是由於缺錢的緣故,各方面做的不算太到位。

四代機主要活躍於冷戰後。但此時,俄美兩國戰機的較量多發生在軍事演習之和地區衝突中,實戰中相遇的幾率比起前面那半個世紀,要低得多。在僅有的幾次正面交鋒中,比如,南聯盟戰爭和本世紀的中東戰場上,面對西方大規模的電子壓制和預警機的支持,貌似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過,單說飛機性能的話,俄系四代機的大推力發動機雖然速度快,機動性好,但電子飛控技術上還是落後於美系戰機。

在三代機和四代機上,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俄美戰機的一個明顯區別——美系戰機很多為單發佈局,但蘇/俄系戰機一直堅持兩個發動機的設計。

(蘇-27就是雙發戰機中的典型設計)

很顯然,這跟兩國的戰術思路和實際國情有關。

俄羅斯地域遼闊,也對飛機的巡航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不同於美軍的高低搭配摻和著用的習慣,比如F-15和F-16的混搭。蘇/俄系戰機主要是“職能區分”,他們看到,在格鬥中,重型雙發戰鬥機可以很好的壓制單發戰機,於是,非常用心的把三四代價都設計成了雙發。

此外,這也符合毛熊暴力美學的風格,人家的民族性格就是追求大,大,大......

到了當今的五代機時期,相對於F-22和F-35,關於蘇-57的隱身性能,至今有很多爭議,搞得外界一直懷疑它可能不是一款真正的五代機。蘇-57曾經多次被瞧見外掛粗獷的外掛導彈,還有從正面就能看到渦輪發動機的風扇葉片,那雷達電磁波的反射效果,估計也槓槓的...

不過,後續蘇-57升級了發動機,蒙皮塗裝也改進了許多。據說,改造後的蘇-57,機動性非常理想,還有那個塗裝,不但有很好的隱身功能,甚至自帶了“防曬”作用呢。

為了塑造蘇-57的正面形象,去年俄羅斯曾經下本兒拍了一部紀錄片——《從T-50到蘇57》。片中,蘇-57現任總設計師米哈伊爾·斯特列茨對中美俄三國五代機性能進行了評價,鏡頭前非常自信的表示——“世界上符合五代機所有特徵的只有蘇-57,美系戰機根本達不到俄羅斯的標準......蘇-57在所有能力上都超過美國戰鬥機。

最後,還意味深長的說——蘇-57編號的含義就是22+35=57,指——F-22+F-35的性能之和等於蘇57.....”,呵呵

其實,各國飛機性能的異同,也跟其預想的制勝模式和作戰理念有關。比如,中國想中遠程幹掉對手;而美國則是講究隱身逼近,搞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毛熊這邊呢,偏機動,要求個大,發動機禁得起折騰,能量產,續航能力強。

所以,總體上看,相對於蘇系,美系飛機的技術水平還是要領先一些。蘇/俄系戰機的性能特點,除了缺錢外,也形象的反應了蘇聯/俄羅斯自身的作戰需求和民族性格。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蘇式戰機與美系戰機起點是一致的,如米格-15比斯與F-86佩刀,米格-15升限高一點,F-86盤旋性能好一點,性能基本相當,在戰場上基本打了一個平手。

F-86與米格-15

隨後,兩國設計理念出現的分叉。蘇聯大陸軍思想根深蒂固,空軍地位不如陸軍,註定了空軍當配角的命運。蘇聯空軍戰機向更加專業化發展,殲擊機負責防空,截擊機負責攔截轟炸機,強擊機負責支援陸軍作戰,甚至沒有空優戰機這個概念。蘇聯空軍裝備的發展體現了兩個明顯的特點,滿足國土與陣地防空作戰需求,配合陸軍大兵團作戰。蘇聯與華約一直想與對手打消耗戰,這個戰略思想也影響到戰機的研發,導致戰機結構簡單,便於製造,皮實耐操,性能單一,總壽不長。

米格-21與F-4

在戰場上,米格15升限高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俯衝攻擊倍兒爽!隨後的米格-19、米格-21等防空型殲擊機都追求高空高速性能,航程與載彈量被忽視。此外,機頭進氣的米格系列戰機無法裝備雷達,嚴重依賴地面雷達與指揮所的指令作戰。在蘇聯強大的地面防空火力支援下,殲擊機是能夠充分發揮攔截功能的,但是這些武器出口到中東國家,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中東國家國土狹窄,防空系統薄弱,地面雷達與指揮機構一旦遭到破壞,蘇式戰機就很難與以色列的美系飛機對抗了。在東方戰場上,蘇式戰機並未處於明顯下風,只要把性能發揮出來,還是能與美式戰機一搏高下。

F-15與F-16

美國空軍雖然成軍較晚,在二戰時還分屬於陸軍與海軍,但美國特別重視制空權的爭奪。再加上美國的電子工業發達,從二代機開始,美國傾向於研發性能均衡的空優戰機,並率先使用了機載雷達、空空導彈與精確制導炸彈。美國民航工業發達,導致航空發動機始終走在了戰機研發的前頭,新型戰機總能找到與之匹配大推進發動機,就是在一塊磚,裝上發動機都能飛,隨之帶來的航程與載彈量提高,進一步促進了多用途戰機的誕生。所以美軍將多用途戰機統稱為fighter,不像蘇聯按照作戰任務進行細分。70年代,美國率先研發了F-16、F-15空優型戰機,以色列在戰場上以4架F-15對戰20架米格-23,獲得全勝。

蘇-27與米格-29

正是遭遇慘敗的米格-23,成為蘇式戰機尋求改變的嘗試,蘇聯設計思路逐步向性能均衡的空優戰機過渡。米格-23拋棄了機頭進氣佈局,在機頭安裝了雷達,採取可變後掠翼,兼顧了低空與高空性能。所以蘇聯特意將米格-23稱為第三代戰機,這也是蘇聯比美國戰機劃代多一代的原因。

米格-23

米格-23不管是雷達,還是機動性,與F-15、F-16都有很大差距。為此,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蘇式戰機的巔峰之作蘇-27,同期還發展了中型空優戰機米格-29,形成了蘇-27與米格-29輕重搭配的格局。美蘇第三代戰機都強調超視距打擊、高機動性性能,又兼顧高空高速性能,後續型號既能空戰,又能對面打擊,屬於各項性能指標均衡的多用途戰機。單從戰機性能上看,各有千秋,孰優孰劣不好區分,美蘇戰機又迴歸到同一起跑線上。

有人說,南聯盟與伊拉克的米格-29完全不是F-16的對手,所以蘇式戰機打不過美式戰機,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美軍有預警機、有電子干擾機,整個作戰體系都在支援F-16作戰,沒有體系支撐的米格-29哪裡是對手。未來空軍裝備的發展,空優戰機只是一個前沿終端武器,構建裝備與作戰指揮體系遠比單機性能更重要。


紅龍軍團長


美國和蘇聯由於自身的技術水平,工業水平,作戰思想和戰爭策略不一樣,反映到武器設計上有一些共性的特點,這就是美蘇武器的區別吧。

蘇聯把戰爭作為常態,認為武器是消耗品。蘇式武器都是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用途單一,維護簡單,容易掌握的武器。反映在戰鬥機上,就是米格-21與F-4的差別。

蘇聯在很多技術領域都落後於美國。冶金、化工、機械、電子、製造工藝等,特別是電子技術方面,雷達、導彈都落後於美國。

蘇聯的很多武器產品都是跟在美國後面模仿的。或者吸收借鑑美國的設計。

比如變後掠翼,最早是德國研究,美國在50年代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後應用在F-111上。

米格-23的進氣道附面層隔板,米格-25的進氣道,蘇-27的升力體機身,都是美國最早應用的。

從米格-25和SR-71的設計方案也能看出來。蘇聯技術落後,加工製造工藝差,不能加工鈦合金零部件,只能採用不鏽鋼材料。雷達採用電子管,才能得到足夠的輸出功率。發動機技術不完善。美國不僅技術領先,還超前考慮到了雷達隱身的問題。蘇聯立足於前線作戰,美國是改變設計方案用途,從作戰改為偵察。蘇聯遇到問題用後退替代方法解決,美國遇到問題用前進技術方法解決。

蘇聯戰鬥機為了減小空戰時的重量,提高機動性,以犧牲機內燃油量為代價。惡果就是航程短。米格-29是F-18的體量,卻偏要和F-16爭優勢。只能靠減少燃油的辦法。

總體上來說,蘇聯飛機產量大,動不動就上千架。米格戰鬥機從15到21都超過5000架(中國生產了3000多架),只有25和29生產了1000多架。米格-29產量低主要是冷戰結束了。

美國的戰鬥機產量在西方是很多的,很多產量都超過了2000架,最多的是F-86有9000多架,接近一萬架。F-84有7000多架,F-4有5000多架,F-16生產4000多架,生產2000架以上的有F-104,F-5,生產1000架以上的有F-100,F-102,F-8,F-15,F-18。

歐洲只有幻影超過2000架。1000架的沒有。

蘇聯戰鬥機主要是米格和蘇霍伊兩個設計局。他們設計的飛機外形都比較接近。區別不大,只是後掠翼蘇7和三角翼蘇9的區別。

米格21和蘇9,米格23和蘇24,米格29和蘇27。

蘇聯戰鬥機在設計細節上不夠重視。米格-25線條粗獷,風洞試驗不夠多,對外形沒有很好的修飾。美國的SR-71外形圓滑過渡,和美米格-25相去甚遠。同樣的還有雅克-141和F-35。雅克也和米格一樣,線條直來直去,而F-35的外形精雕細琢。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就比較注意外形細節。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本質上講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採用何種設計,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將戰力最大化。只不過鑑於各國工業水平、戰機研發能力、需求都不一樣,所以會出現不同的技術路線。所謂蘇系戰機跟美系戰機的劃分正基於此。
美系、蘇系戰機彼此一直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角逐空天數十載,留下傳奇無數。

一般而言,由於美國在材料、發動機、電子技術領域,始終屬於領先地位,所以美軍戰機在應用新技術上,比俄羅斯要快一些。比如在蘇式戰機還滿是儀表盤的時候,美國已經引入了先進的屏顯技術,一平三下的經典航電佈局開始廣泛見於各種三代機及三代改型戰機。再比如,美國率先研製出隱形戰機,通過隱形蒙皮技術、大推力發動機,先進航電系統的結合,使新型戰機的性能遠強於普通三代機。經典的f22猛禽戰機,就是美國高新技術的集合體。
現代戰機經典的一平三下設計


此外,美國工業技術的領先還體現在製造工藝上。與蘇式戰機給人傻大黑粗的印象不同,美式戰機工藝更先進,做工細緻,常給人一種精密的機械美感。美國戰機普遍採用常規氣動佈局,無論是F22、F35還是F15,氣動設計都中規中矩,真正的功夫用在看不見的地方。
採用常規氣動佈局的f22

俄式戰機更注重氣動設計的創新,機體講究簡單實用、經典機型往往都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皮實耐操。對注重實用主義的國家而言,蘇式戰機是性價比的代名詞。但由於不注重工藝,蘇式戰機往往細節不到位,多見粗糙之感,機體壽命也短於美式戰機。


圖為俄羅斯最新的隱形戰機蘇57。細看可以發現腹部彈倉無法合攏
,可見工藝水平堪憂。

機動性能好是蘇式戰機一貫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在崇尚狗斗的年代,蘇式戰機憑藉優異的氣動性能,常常能夠制霸藍天,足以跟美式戰機分庭抗禮,絲毫不落下風。經典的側衛家族,經久不衰,至今仍廣泛服役於世界各國,成為各國空軍中的當家主力,守護著一方藍天。
蘇式戰機沿襲了機動性能


優異的特點,打響了良好的外銷口碑。

要是說美式和蘇式誰更好,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同代機型上,美蘇戰機一直是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在以往的戰績上,也各有勝負,很難說一方徹底壓倒另一方。


兵者詭道也


從飛機代目裝備情況來看,美國先進飛機服役時間平均要比蘇聯早了5~8,比如:F–15就要比蘇–27早了6年以上的時間,而圖片上的F–14艦載戰鬥機裝備時間也要比蘇–30早了至少10年。

從二戰結束之後空軍進入到噴氣機時代,“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的戰鬥機作戰能力上沒有形成代差,從米格–15和F86開始,蘇聯戰鬥機的研製工作都是亦步亦趨緊跟美國,也就是說:美國出現了什麼新機型,蘇聯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在一段時間後研製出新機型對抗的機型。
米格–21是有史以來製造的最多的噴氣式戰鬥機,其主型號、改進型、衍生型、仿製型...加起來超過了10000架,世界各地有50多個國家地區使用,有戰鬥機界的AK–47的讚譽。

米格–21懟F–104/105、米格–23懟F–4始終如此!但這個期間由於作戰思想的不同,蘇聯的戰鬥機設計開始簡單化設計(同時技術水平也跟不上美國了)蘇聯參考了二戰經驗認為:世界大戰期間一架新飛機從出廠→參戰→被擊落…最多80–100個小時到頭了,所以不必使用高級的技術和製造材料,即便是在和平時期飛機機體的壽命能達到3000小時就可以,也用不著精工細作。


美國戰鬥機的設計理念與蘇聯截然相反,普遍設計都是體積大的重型戰鬥機,美軍認為:大飛機的好處很多,在:航程、武器掛載量、設備安裝量...等方面遠遠優於機身狹小的蘇聯飛機,並且在製造方面儘量使用一些新技術、好材料,將飛機變成一種耐用品而非大規模消耗品。圖片上可以對比出F–4戰鬥機與F–16和幻影2000的機體大小,同時F–4由於設計冗餘度高,改進升級空間大,到目前仍然有不是國家在使用,而它的對頭米格–23視乎不見了蹤影。

整場冷戰期間蘇聯的飛機講求的是“量”,所以冷戰時期蘇聯的各型作戰飛機數量極多,甚至在局部形成了對美國的較大優勢地位!相反對於“質”來說,蘇聯人認為,不形成代差落後一點無所謂!當然這也是蘇聯航空工業確實落後歐美因素的影響,蘇聯戰鬥機的壽命對比於歐美戰鬥機普遍不高。



“冷戰期間”美蘇戰鬥機的巔峰之作F–15系列和蘇–27系列,這兩個型號的戰機都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服役,到現在已經40年時間之久了!它們的改進型、衍生型,仍然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

到了1980年代初期也就是冷戰末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已經意識到“第三次世界大戰”永遠打不起來了,武器裝備製造方面再追求“量”是不能長久的,也是國力承受不了的…所以,放棄了“量”而轉為往“質”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蘇–27系列戰鬥機在製造工藝上的一些進步,多少的改變了以往蘇聯戰鬥機的:結構簡單、製造工藝落後印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力嚴重的下降了 ,飛機研製工作水平也是“斷崖式下降”,在戰鬥機研製方面已經大大的落後於美國,第五代戰鬥機的蘇–57並不讓俄軍方滿意,它的服役時間比F–22A比晚了近20年,並且現在蘇–57的技術水平也遠遠的落後於F–22A!
至於說軍種通用,既可以陸上基地使用,也可以上艦的批量化“五代機”,俄羅斯目前無力研製,只得是對蘇–27這樣基礎型號進行改、改、改...。

戰鬥機是研製週期長、資金投入巨大的工程項目,目前的俄羅斯已經力不從心了,出現五代機落後美國也是必然的…總體來說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蘇/俄的技術水平並未與美國相比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距,基本用旗鼓相當來對比,落後的只是當前。


皇家橡樹1972


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的根本區別在於進攻和防守,美國是進攻防,蘇聯是守禦方,現在的俄羅斯也是這樣,這些是國力決定的。

從比較早的米格15對F86,米格21對F4,蘇27和米格29對F14 15 16 18都是這樣。看一看蘇27屬於蘇聯的哪個部隊?防空軍。蘇聯進攻的戰鬥機呢?是米格29。

在美國看來,如果戰鬥機不能進攻那就不是戰鬥機了,而蘇聯用的是防守反擊。

在戰鬥機方面,美國要的是全面超越,而蘇寧做不到,只好另闢蹊徑。所以蘇聯飛機要的是靈活性,把發動機發揮到極致。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蘇俄戰鬥機的發動機雖然看起來比較粗野,但損失了壽命。而俄羅斯人會解釋,說是出於戰爭考慮,只不過是擋的盾牌而已。



大志遠思想空間


蘇聯和俄羅斯都是兩大戰機生產大國,雖然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在經濟上比較困難。但是俄羅斯在研發戰機的能力,總能後來居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蘇27對陣美國f15,兩款戰機也堪稱三代機當中的巔峰之作。至今還是世界各國的主力機型。

題: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本質上區別在哪裡?

答:美蘇兩大國的戰機的區別,簡單來說,蘇式戰機粗糙耐用,機動動作眼花繚亂。而美式戰機注重保養,身懷絕技。可以說兩型飛機各有各的長處,兩國飛機性能數據差不多,除了外形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蘇27戰機貼海飛行)
(f15戰鬥機貼海飛行)

蘇27戰機享有巴倫支海手術刀的美譽,可謂是一戰成名。

1987年9月13日,巴倫支海上空,挪威空軍的P-3B型反潛巡邏機,在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時,遇到一架蘇聯新式戰機攔截,這架蘇軍戰機第三次逼近P-3B時,從P-3B的右翼下方快速掠過,用垂直尾翼在P-3B的右側的一號發動機上,像手術刀一般劃開了一個大口子,P-3B差一點墜毀,而蘇聯戰機則因垂尾損壞很快返航。這就是冷戰時期著名的“巴倫支海上空手術刀”事件,那架神秘的蘇聯戰機,就是日後享譽全球的蘇-27,而這次衝突,被作為最著名的蘇軍空中撞擊戰例載入史冊。
(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



美國f15戰機戰後單翼著陸,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83年5月1日,以色列空軍一次往常的訓練,造就了一架戰機的傳奇故事。以色列空軍派出兩架f15和四架A-4天鷹戰鬥機,進行模擬空戰演練。而A4天鷹戰鬥機不小心撞擊了f15戰鬥機。而此時的f15戰鬥機飛行員,根本不知道戰機的右翼整個都已經掉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f15戰鬥機飛行員駕駛戰鬥機安全著陸。此事一出震驚全球。要知道戰鬥機對單一極小的零部件要求很高。戰機的小磕碰可能都會導致機毀人亡的事故。所以人們也津津樂道,以色列f15戰鬥機能夠安全著陸,簡直就是一個奇蹟。綜上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美式戰機還是蘇式戰機,兩國戰機的穩定性和結構設計,令人佩服。


(F15戰機單翼降落

21世紀美蘇兩國隱身戰機的對決。

2005年f22隱身戰機加入美國空軍,成為世界在役的唯一一款隱身戰鬥機。因f22造價昂貴和美國認為短期內沒有對手,所以f22只生產了,187架就停產了。現今雖然俄羅斯的隱身戰機還未服役,但其十架蘇57隱身戰機的驗證機在地面空中試驗。相信不久,美俄兩國隱身戰機對決的時代就要到來。
(上圖:F22隱身戰鬥機)


(f35隱身戰鬥機

,美國出口版本隱身戰鬥機)
(俄羅斯蘇57隱身戰鬥機

綜上所述,我們也能發現美俄兩大戰機生產大國,都在拼命的發展下一代戰機。如果非要說兩國戰機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我想只有等到兩國戰機實戰後才能發現。


馬時辰


在於適應的是各自不同的工業體系和作戰思想。流傳很廣的說法就是蘇聯將武器裝備作為消耗品,不注重使用壽命,粗糙簡單等,這都是受了那本《蘇軍內幕》的影響。實際上,在冷戰時期,蘇聯只有靠自個兒一個研發,然後提供給華約各國。而美國除了自己研發,還有歐洲一大票國家幫忙。再說技術水平上,歐美本身就比蘇聯發達。讓蘇聯做到歐美的水平很難,要麼週期很長,所以蘇聯是根據自己的工業實力情況發展。它的航發壽命短,不是把戰鬥機當成消耗品,而是做不出來西方那種壽命長的,到現在都是如此。

蘇軍的戰機在發展上是兩條線,一是進攻時用的前線戰機。由於冷戰時期主要預設戰場就是中西歐,縱深不大,所以對前線戰鬥機的航程、作戰半徑要求不高。再者強調專用化,所以不要求戰機具備太多功能,戰鬥機比較強調機動性,以米格系列為代表。二是國土防空用的戰機。由於蘇聯國土廣袤,又地處高緯度,人口也不是很多,不可能大量建設機場,所以對國土防空戰機的航程和作戰半徑要求高,以蘇系列為代表。

美國技術先進,在戰機設計上強調多用途,尤其是對地攻擊,所以美軍戰機通常有複雜完善的機載設備,對地能力都不弱。對比一下蘇系和美系戰機的載彈量,可以看出前者明顯比後者低。

在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已經不可能進行戰略進攻,而是實行戰略防禦,既不需要也維持不了蘇聯時期的作戰體系,戰機設計思想開始趨向西方的多用途,但仍然強調機動性,在蘇-57這樣的隱身戰機設計上依然如此。(S)


聯合防務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從作戰用途上來講沒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奪取制空權。但但從戰機的個體來看,還是存在差異的。

作戰理念不同,致使美蘇戰機的設計存在差異

美國與蘇聯對於戰鬥機在作戰中的定位是不同的。

蘇俄,大陸軍理論是軍隊的主流,以坦克為首的裝甲集群是軍隊作戰的核心,航空兵雖然也是主戰兵種,但其主要的作戰任務是要為裝甲集群提供空中掩護,所以在同級別的戰鬥機對比中,蘇系戰機大都設計的比較粗獷和簡單一些。

這點在米格-29的身上體現的最為突出。米格-29在蘇俄序列中叫前線殲擊機,說白了就是戰時消耗品。所以,米格-29的設計追求便宜好用實惠,戰時可以大批量生產,維護簡單,適應惡劣條件下野外起降。

反觀美國,在美軍序列中,航空兵是美軍作戰的絕對核心,而作為奪取制空權的排頭兵,戰鬥機則是核心中核心,所以美系戰機在設計和研製過程中都比較的精細。

與米格-29同一檔的美製F-16,雖然在機動性上F-16不如米格-29,狗鬥上吃點虧,但在可靠性、人機協同、多用途等大多數指標方面F-16都要強過米格-29。

美俄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戰略環境不同,造成了雙方對戰機的需求不同,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蘇系戰機和美系戰機的技術基礎,都來源自納粹德國的噴氣戰鬥機技術,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美蘇戰鬥機的差異並不是很大。但美俄(蘇聯)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戰略環境不同,導致美俄對戰機的需求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這使得美俄在研製戰機時都會根據自己的特殊需求進行相應的優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美俄兩國的戰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甚至還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機種和機型。

美國最具特色的機種是——艦載機。

美國地處美洲大陸,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作為護城河,可以保護自己的本土不受外來的侵略。因此美國曆來都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在海軍進入航母時代後,艦載機就成為了美國海軍研製的重點。自戰鬥機進入噴氣時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艦載戰鬥機,大都是從空軍戰鬥機改進而來,只有美國還會單獨研製艦載戰鬥機,由此可見美軍和美國政府對艦載戰鬥機的重視程度。現在放眼世界,在艦載機的研製經驗和技術積累上,美國要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雖然,美國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聯合開發的F-35項目。但美國海軍認為F-35太坑,有些性能是海軍不需要的,而有些需要的功能卻沒有。美國海軍內部也放出話來,艦載版的六代機將專門圍繞海軍航空兵任務而設計,不會再跟美國空軍合作。

再看蘇俄,最具特色的機種是——重型截擊機。

俄羅斯幅員遼闊,領空防禦的範圍非常大,面對可能從各個方向入侵的敵方戰機。俄國土防空部隊對速度快、飛行航程大、升限高、載彈量大、雷達探測距離遠的重型截擊機需求量很大。所以蘇俄才會下大力氣研製並裝備米格-25和米格-31這樣強調高空高速的截擊機,儘管這種機型放眼全球來說比較小眾。而俄羅斯新一代截擊機米格-41的研製工作也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當中。

工業標準不同

美國和蘇俄各自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軍事工業標準。

比如,俄羅斯生產的任何一種武器裝備能夠在-50攝氏度以下的極限低溫條件下使用。而北約的所有國家(包括美國)規定的極限低溫均為不低於-30攝氏度。

戰鬥機說到底還是一種軍事工業的產物,執行不同軍工標準生產出來的戰鬥機肯定是會有所差異的。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如果非要在美蘇兩系的戰機上找差異,我認為本質差異其實並不存在,蘇系戰機總體上一直在追趕美系,不斷驗證著美國走過的路。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技術差異就是本質區別。

美蘇戰機發展同源,冷戰中又經歷了長時間的性能對標,它們兩系都曾經發展出超強規模的航空體系,擁有各種性能極端的技術驗證機型,可以說以前能玩的都玩過了,甚至它們獨霸了戰機的常規佈局,搞得別的國家只能採取其它佈局彎道超車。這就像兩個對手在賽車,美國人被蘇聯人追著狂奔,回頭看一眼又拼命跑,而蘇聯則緊追不捨,不斷借美國開出的路省力。

上圖.德國Me262和英國格洛斯特“流星”各自代表了二戰兩邊陣營的噴氣機技術

眾所周知,蘇聯與美國戰後研製出噴氣式戰機,與他們繳獲的德國科技和相關人才密不可分,德國二戰時發展出了相當多的噴氣式機型,總結出了相當程度的技術經驗,他們在1939年8月27日就試飛了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He178,戰爭期間更是製造出實用型噴氣式戰機Me262,生產了上千架之多,這些技術經驗都在戰後化為了美蘇兩國的戰利品。

上圖.北美航空的FJ-1“狂怒”與蘇聯的雅克15(這張圖其實是23,但差別不大)

所以,美蘇的第一代戰機極為近似,這些大量摻入德國技術的兵器產生出高度的趨同性,一個個彷彿兄弟一樣。

上圖.與F86同框的米格15

同代的美蘇一代戰機沒發展多久就迎來了戰火的考驗,受朝鮮戰爭影響,雙方都獲得了極為豐富的噴氣機應用經驗,同時也在相互的戰鬥中第一次摸清了對手機型的能力,令人驚訝的是,美軍開發的F86與蘇聯的米格15機型性能相當接近。

上圖.麥克唐納公司的FH“鬼怪”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清,美國發展噴氣式的時間也不晚,在航空設計與技術積累上他們比蘇聯更有發話的權力,因此美軍的噴氣戰機打一開始就更富含自身特色,發展的機型也更多,包括艦載機。

上圖.1947年的美軍艦載機F9F

在這一時期內,蘇聯雖然擁有米格-9、雅克15/17、米格15這樣的機型,但總體還處於航空發展期,仍然在消化德國的技術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哪怕後來推出了米格-17機型,實際上也沒有達到美國噴氣戰機的豐富程度。

上圖.1951年的 F3D“空騎士”

上圖.1951年 航母起飛的F7U“彎刀”

上圖.1950年的F89“蠍子”

上圖.1954年的“超級佩刀”

美國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投入實用的噴氣戰機就有道格拉斯F3D“空騎士”、諾斯羅普F89“蠍子”、錢斯沃特F7U“彎刀”、格魯曼F9“美洲獅”、北美航空FJ-2/3/4“狂怒”,F-100“超級佩刀”、共和F84F“雷電”等許多機型(估計老王還寫漏了)。

上圖.米格-17機型 1950年裝備蘇軍

這方面蘇聯還真沒法比,同時期拉沃契金和米格等設計局還在研究後掠翼技術。這段時期的美蘇戰機本質區別很明顯,“技術含量”本身就是二者的區別。

進入50年代中後期以後,二代機開始出現,這時候出現了兩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蘇戰機,F4“鬼怪”和米格21。1958年試飛的F4“鬼怪”是美軍60-70年代的主力機型,具有非常優良的空地兩用性,美國空軍、海軍都裝備了這種戰機。至今日本仍然裝備著不少F4戰機。

上圖.F4“鬼怪”

美軍在“鬼怪”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多功能應用,也更加註重電子系統的應用,美國很早就拋棄了機頭進氣方案,改為兩側進氣,機鼻中得以容納更多的電子系統和更大功率的雷達,升級潛力也極大。

上圖.米格21時蘇聯航空已經整體落後,所以後來米格23被蘇聯劃為“3代機”,導致現在4代機、5代機的混淆

米格21機型蘇聯後來並不太看重,但恰恰米格21機型創造了劃時代的奇蹟,成為擴散得相當廣泛,影響時間特別長的機種。中國的殲7系列就取自米格21技術,後來的殲8改進自米格21的放大,FC-1“梟龍”源自殲7的“超7”改造計劃。

從米格21和F4上面體現出了美蘇兩國空戰理念的分歧,美軍已經在電子系統的道路上大步前進,而蘇聯仍然在追求極致的飛行性能。同期如果沒有1958年溫州灣空戰繳獲的響尾蛇導彈,恐怕蘇聯對這種制空新型武器還矇在鼓裡。米格21後期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飛行性能升級潛力無窮,電子設備升級空間太小。

上圖.北越米格17其實性能遠不如F4,但依靠F4的機炮問題,反倒屢建戰功

當然,也不能說美軍一味追求的先進就是對的,步子大一樣扯到蛋,F4機型在越南戰爭中就扯到蛋了,當時美軍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導彈上,連門機炮都不安裝,結果遭遇越軍米格17時屢遭毒手,不得不在改型上重新增加機炮。

上圖.採用了可變後掠翼的米格23

但是,米格21在技術上整體落後於F4是毋庸置疑的,蘇聯人心裡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們很快開發出了米格23,這型飛機技術數據高度接近F4,成為蘇聯70年代的守護者。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的米格23兼顧了高低空性能,終於形成了蘇式的多功能戰機風格。

上圖.F111和SU-24,雙方明顯走的是一樣的可變後掠翼潮流

後來的三代機時代其實是美蘇差異最小的時候,蘇聯在二代機末期似乎就已經打定了主義,只要美國出了哪類機型,蘇聯就必須擁有與其類似或超越其性能的東西。F4的時代過去後,美國的F111、F14、F15、F16這些機型陸續推出,而蘇聯也緊跟著推出了蘇24、米格29、SU-27。

上圖.F14、F15、F16、F18,一個時代的標杆

蘇聯與美國最終都進行了戰機的高低搭配,這種做法從美國開始,F16搭上了F15,蘇聯隨後也形成了類似的米格29搭SU-27組合。同時SU-27和米格29也成了F16\\F15搭檔的技術對標者。

上圖.投彈的F117,1982年該機已經服役,而SU-27到1985年才服役

SU-27出現的較晚,所以成為了冷戰末期的大明星,蘇聯人四處拖著SU-27做飛行表演,不過這也是蘇聯時代最後的輝煌,美國人隨後在越來越發達的電子系統和推力越來越誇張的發動機外,又加上了“隱身”指標,又將蘇系飛機甩開一段距離。當SU-27還在賣力的進行飛行表演時,美國已經就隱身技術進行驗證,誕生出B-2和F117這樣的隱身機型。

上圖.飛行表演的SU-27

蘇聯儘管擁有一些數據直飈美國戰機甚至性能還能與其一爭長短的先進機型,但歸根結底在航空技術上與美國仍有巨大差距,尤其是對航空的前瞻性上,不得不承認美國是個引領者,蘇聯更多時候扮演的則是追趕者。放到戰機技術上,這就是美蘇兩系戰機最難以迴避的區別。

上圖.SU-47金雕

包括冷戰後的發展也是如此,美國提出了“超機動、超巡、低可視性、先進電子能力”的4代機標準,並將之成功貫徹,發展出F22機型後,俄羅斯方卻仍然在費盡心血的搞米格1.42計劃,米格1.44垮臺後,蘇霍伊方面亦死不撒手,硬是搞出S-37“金雕”這種概念過時的戰機,SU-47入役隨即退役,因為誰都知道它無法與F22抗衡。

上圖.SU-57

後來的T50戰機更無奈,儘管俄國人已經從單純超機動性戰機的坑中回過神來,但他們仍然無法快速追上美國的步子,僅憑一個JSF聯合攻擊機計劃,美國人就在全球佔下了大片江山。F35的性能好不好姑且放一邊,就實際科技含量和實用化應用來說,俄羅斯那個拍扁了的SU-27無論如何也差點火候。

而且很明顯,美國仍然在做航空作戰的前瞻領導者,能不能夠上美國戰機的性能,與美國戰機有哪些差異,對比美國戰機有哪些優勢等等都成為當前戰機設計不可迴避的話題。

從T50到SU-57入役,如果說SU-47和米格1.44還存在一點蘇聯式的傲氣的話,那麼SU-57則完全是老老實實的按照美國人的車轍走了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