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獨在異鄉是單身,

每逢佳節被催婚。

今年你被催婚了嗎?

小敏今年三十出頭了,已經有了男朋友的她,依然沒能逃脫被父母催婚的命運。

“你都三十多了,還不結婚,我跟你媽都不好意思出門,街坊鄰居看見你這麼大的姑娘還沒嫁出去,該怎麼看我們,你就不能替我們想想嗎?!”

這是小敏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在父母眼裡,她的婚姻成全的不是自己的愛情,而是父母的面子。

而她至今沒能和男朋友結婚的最主要原因,也恰恰是出在父母身上,他們對婚房、彩禮的過多要求,使得小敏與男朋友的關係成了不進不退的尷尬狀態。

小敏說過年回家的這段時間,她幾乎兩三天就會哭上一次,因為父母說出口的話太難聽,對她的傷害太大了,而一旦她有任何不滿的情緒或行為,換來的就是更加變本加厲的責罵。

原本是因愛結合的神聖婚姻,在父母如此的催逼下,變得越發沉重。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01 父母為何如此熱衷於“逼婚”

諸如小敏的例子有很多,細節也許不同,結果和目的卻都差不多。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曾發佈《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催婚,25歲至35歲的單身族壓力最大,86%的受訪者被催婚,女性比男性高6%。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幾年前還嘮叨著不許早戀的父母,不知不覺間就加入了逼婚的大軍,這讓眾多的適婚兒女們大呼吃不消,而在逼婚這條路上各顯神通的父母們,也不負眾望的將“中國式逼婚”掛上了百度詞條。

‘’中國式逼婚”,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是:父母用威脅和暴力手段強迫自己的兒女成婚。

那麼,中國父母到底是為什麼要如此逼婚呢?


第一,“我可以不包辦婚姻,但你不能不結婚。”

我們父輩的婚姻觀,接受到的是來自他們父母那輩人的婚姻觀,就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兒女婚姻大事上,父母有絕對的掌控權。那個年代,誰家的兒女,尤其是女兒,如果超越了婚配年齡,還沒有結婚,那簡直就是為家族蒙羞。

這樣婚姻觀念的影響下,哪怕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父輩也開始知道婚姻自由,不能包辦,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完全放下自己的權威意識,能夠完全放手兒女的婚姻大事。

他們認為,到什麼年齡,你就該完成什麼事情,這才是正常的人生軌跡。你一旦發生了偏離,他們就會擔心你成為異類,成為別人茶餘飯後談笑議論的焦點。


第二,“我們那會兒沒講愛情,不也結婚生子過一輩子。”

在父母的婚姻裡,相比兩人是否相愛,門當戶對,經濟無憂更為重要,愛情並非結婚的必須前提。

你可以把這一點理解為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打算,不想讓自己的兒女再嘗一次他們所受過的生活的苦,也可以將這種期待,當成是給兒女的婚姻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第三,“你一直不結婚,我什麼時候能抱上孫子?”

哪怕你的家裡沒有皇位等待繼承,但傳宗接代的任務也是你必須要完成的。

這種迫切的想法,在看到一張棋桌上的王大爺或者一起跳廣場舞的劉大媽都抱上了大孫子時,變得更加急不可耐。

從小到大,大抵上沒人能躲得過“別人家孩子”的明槍暗箭。

從比誰家的孩子先學會走路,到比誰家孩子成績好,這種明裡暗裡的比較,終於到了比誰家的孩子找了好婆家,娶了個好媳婦,誰家抱上了胖孫子。

哪怕你月薪過萬,沒結婚沒生娃,也一樣是比別人家孩子差了那麼一截。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02 如何應對父母的“逼婚大法”呢

第一,請保持冷靜理智的心理狀態。

逼婚的父母就像叛逆期的少年,你越是激烈的反抗,越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結果就是彼此矛盾的不斷激化。而且一味的反抗逃離,也會讓自己錯失遇到良緣的機會。

父母的人生經驗中,有些是時間積累下才能獲得的,他們的眼界在經過生活的洗禮後有我們目前無法達到的高度,所以你可以不完全遵從他們的話,但也要學會借鑑。

第二,讓父母切實感受到你自己也過得很好。

其實很多父母催婚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女獲得幸福,他們只是不放心你一個人,如果你可以讓父母真正看到單身狀態的自己也一樣很幸福,父母對你的焦慮也會得到緩解。

當然,前提是你真的過得很好,不僅是物質上的自我滿足,還有精神上的豐富。而不是隻在電話裡報喜不報憂的一句“我很好,別擔心”,然後自己加班累成狗,一日三餐都不確定什麼時候吃,人越長越大,話卻越來越少。

你自己把生活霍霍成一團糟,就不要怪父母插手你的生活。

第三,和父母多溝通,少抱怨。

將自己為什麼還不想結婚或者不能結婚的原因,開誠佈公地和父母進行溝通。讓父母明白現代人面臨的婚姻困境,婚姻成本高,婚後壓力大,孩子生了怎麼養,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會出現哪些問題等,所有這些問題都說出來之後,父母才能明白你不結婚是有原因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而不是幼稚的對抗。

理解是相互的,一味抱怨父母的不理解,不理會父母的感受,也是達不到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目的的。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我爸媽逼我結婚,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當結婚由神聖變得沉重

03 身為父母該怎麼做

婚姻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請不要選擇讓孩子最難接受的一種,不要將自己和孩子的婚姻架到親情的天平兩端,他在你們面前低下頭,不是被親情感動的,而是被自我犧牲壓迫的。

對待孩子的婚姻,父母可以參與建議,給予忠告,卻不能強迫威脅,這才是孩子想要的關愛和幫助,才是真正的“為你好”。

其實,父母和孩子在婚姻問題上的摩擦和衝突,很大程度上是兩代人之間價值觀念的不同造成的,這和愛無關,不是說我不同意結婚就是不愛父母,也不是說我逼你結婚就是不愛子女。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只是他們似乎忘記了,有些幸福,不能逼,只能等。


作者:耳東陳,80後自由撰稿人,信仰愛,喜歡自由的好姑娘,歷經悲歡離合,仍覺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