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全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创始人。诺贝尔奖是目前国际上所属奖励中含金量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不仅是个人成就的至高荣誉,它还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以及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综合实力。

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然而,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领先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科研成就已经具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但最终还是与诺奖失之交臂。最近几年里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奖:一是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二是“青蒿素”的发现者生理和医学奖屠吆吆,三是回归祖国,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物理学奖杨振宁。那么,中国史上那些科研成就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呢?

出生于1897年的汤非凡,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后走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学习。1929年回国建立中央防疫处,解决了多场瘟疫,拯救了无数国人。他组建实验室,成功制造了国产青霉素,他是全球第一个发现沙眼病毒的人,研制出了全球第一款“沙眼病毒疫苗”。凭借他的医学成就,有很大几率可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可惜在1958年被冤枉受辱,他选择了自缢身亡,遗憾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尿病几乎是绝症,直到胰岛素的出现。糖尿病几乎是绝症,直到胰岛素的出现。虽然,德国、美国都相继成功合成胰岛素,但只有中国的团队,在1965年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程度最高,可以直接用于生物实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的征途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当时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会还专门派人到中国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一成就足以获奖。但当时的奖项只能授予个人,而中国是一个团队,最终没能获奖。

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赵忠尧,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世界上首位准确预测正负电子对撞结果的科学,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并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底,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次年,赵忠尧写的“硬r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的论文为"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提供了又一证据。1931年底,由于忙于中国核物理实验室的建立,1932年,他的同学安德森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赵忠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卢鹤绂,中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抗战中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那些失之交臂的诺贝尔奖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各个领域的科学成就,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虽然现在在诺贝尔奖上获得的很少,西方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但由于国际形式的不利,中国科学家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放弃个人荣誉,错失了诺贝尔奖。而现在,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科研的大好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将会程直线上升,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