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柳公权的人怎么这么少?

有你不孤单84307989


柳体楷书也是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之一。柳体风格,刚健有力,骨肉亭匀,得到不少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只不过柳体字写得好的人不多,也很少能够在各种书法展览中获奖,参展,故而如今学习柳体字的人不多。






赵富忠笔名破石


确实有这个现象,从古到今,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等等,学习他们的人很多,但学习柳公权书法的人确实很少。“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家,为何偏偏学柳体的比较少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柳书难学、难精、又难出;另一个是柳公权以书入仕,但在仕途上并无太多建树的缘故。

先说第一点,柳体的楷书法度森严,讲究“笔势紧密,结构紧凑,横竖舒长;笔笔顿挫,筋骨开张…”,就像结构精密的瑞士钟表,有一点写不好就会露马脚。因此初学柳体就会感觉很难,柳体楷书的用笔确实稍嫌复杂。另外学习柳体,等你真的进去后,再出来学习别家的就会发现又有点麻烦,出帖难。柳体“瘦硬、锋利”的风格跟他的人一样,每个字的结字的细节,笔画与笔画之间,这种瘦硬的风格贯彻地非常完整。因此学习完之后很难推陈出新。

第二点,跟书法之外的有关。二王可以说是书法真正的开山鼻祖,难以超越的。而欧阳询,作为唐初的开国功臣,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欧阳询除了书法之外,在无论是政治仕途还是在文化发展方面都留下了贡献,例如由他为主编撰的《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颜真卿那更别说了,安史之乱中建功立业,忠心耿耿,以忠义标榜千秋,很多人爱颜真卿的字,不单单是他书法好,有很大的成份是因为他的忠义。而赵孟頫元代书画的扛鼎之人,影响了之后三百年的书画发展,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人能比的。

而柳公权原本只是小吏,还是借由他的哥哥的推荐,才因书法好被任命为侍读,柳公权本人也其实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虽然书法好,被皇帝喜爱,但也只是喜爱,影响力与其他人相比就差了一些。

我想这也是后世学其书比较少的一个原因吧,第二点很少见人赘述,也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不喜勿喷,虽然我也是学柳书启蒙的,但就事论事。


翰墨今香


我初学书法就是学习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初学书法学习楷书不管是欧阳询、颜真卿还是柳公权我觉得区别并不是很大,以后的书法道路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多练多悟。

书法也和时尚一样,就是某个阶段流行某种衣服一样,书法也在某个阶段非常的流行某种字体。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柳公权的书法是很火的,很多书法爱好者争相学习。

当时启功先生的影响力很大,他本身非常的喜欢柳公权的书法,他在自己的诗里曾经说:晚爱诚悬竟体芳”,对于柳体还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的。据说考上启功所在的北师大书法专业的学生,十有八九都是学习柳体的。

后来就有人开始反对学习柳体了,主要原因是柳体里面有太多的装饰性的笔画,尤其是它的捺画和标志性的竖画的起笔。如下图:

虽然这些东西不宜学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的,所以我认为初学书法学习柳体是可以的。

现在初学楷书,学习柳体的少了,大部分都在学习颜真卿或者欧阳询,其实从作用上来讲和学习柳体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训练笔法和字体结构的,哪一种楷书写好都可以的。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柳公权笔法精严,结构紧凑,舒张有度,不大适合初学,有点欧体的底子入手才会好一些








一丁书画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其楷书最为出名,是中国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

唐朝是楷书的巅峰,出现了非常多的楷书天才,其中包括了颜真卿、欧阳询两位已经列入“楷书四大家“的,还有钟绍京,褚遂良、虞世南等人。

有人说唐朝最不缺的就是书法家,用多如繁星来形容都不足以描述唐朝楷书的盛况,唐朝的楷书更是空前绝后,当时盛行抄经,能够被保存流传下来的都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名楷书大家,他的成名应该是比较艰辛的,前头有太多高山需要跨过。你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教书先生可能都是一个书法高手。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柳公权居然排除万难,将褚遂良、虞世南等一众老前辈挤到身后,成功的排入”楷书四大家“行列,可谓传奇。

柳公权的融合颜体、欧体,自创柳体,他的新体遒媚清劲,结字端严,笔力挺拔,清刚雅正,给人以一种强烈挺拔的艺术感受。

有人说柳公权的新体变化很少,基本都是套用颜体的法度,比如横折钩就和颜体一模一样,改都懒得改了。险峻挺拔学的是欧体,所以好多字形和欧体是完全一样的,套上柳体的笔法而已。所以好多人认为,柳体缺乏创新,”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东改改西改改的字体,不足一学“

小编却不这么认为,柳体虽说借用了颜体和欧体的部分东西,但确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在前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认为柳体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它所达到的高度不亚于它的前辈们。

遗憾的是柳体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已经很少人学习了。

柳体是完美的,因为太完美导致它十分难学,学习颜体、欧体的都有人能够以假乱真的,但是学习柳体的少有成名者。柳体学习不当,十有八九易滑入露骨之弊。

学过柳体的都能感受到”横平竖直“在柳体上是不存在的,每个笔画都按照套路出牌,”歪歪扭扭“却能中正平衡,保持端正,柳公权的楷书对于初学者非常不友好,相比其他书体更加吃功夫,这个观点得到了好多书法专家的肯定。

柳体爱好者很担心学习柳体很难走出来,今后的字会越写越呆板,走后毫无建树,柳公权后也少有柳体入门的书法大家。这点小编表示不同意,小编认为,写得呆板是个人悟性不足导致,并非柳体祸害的,如果你实在担心呆板,你可以结合赵体来练习,你会发现,学好了柳体,什么体都不难了。

有人说柳体是书法的试金石,这点小编非常认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柳公权真的拿不下来,而拿下来以后,发现世界清净了,所有的书体学习都简单了。

正所谓”字如其人“,写柳体字的人大多个性十足,非常有棱角,刚正不阿,正气凌然,他们越来越难以融入当今这个圆滑的社会了,所以渐渐消失。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可是却出现了道德下滑的趋势,老人不敢扶了,好事不敢做了,捡到东西还给失主都要小心谨慎,这样的大环境不存在柳体书法家的生存土壤,柳体书法家的末路其实也是社会的末路,没有棱角的社会没有正气,也没有未来。


名庐书社许高鉴


学习柳公权的到底是多还是少,我没调查过,不作评论。但柳字相较欧字、褚字等,难度确实要高很多。

在唐代楷书的艺苑中,柳公权是最晚出的一位大家。以理而论,楷书创新的余地最小,而且越到后来,写出自己的风格越难。但柳公权做到了,他有名分仅次于颜真卿,而盖过了初唐四家。

柳公权的用笔得力于欧,结构得力于颜,形成独有的“劲媚”书风。他的法度更加严谨,初唐四家与颜真卿的楷书都以尚法著称,但他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柳字对法度的要求这么高这么严。

他运笔书写点画的精微程度和安排结构的规矩与严谨,都无人能比。有人曾这样形容,学欧、虞、褚、薛及颜真卿诸体,犹如爬坡;学柳体则如爬墙,费力而给有进步。

当然,从表现上看,这样严谨的法度和精微的技巧性未必是好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现代人功利心太强,都想成名成家。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难以复制!何况书法不仅仅让你复制,而是要求写出真性情来。有一个数据说,以色列人每人每年读书64本,美国人每人每年读书50本……中国人每人每年读书5本,这个就是差距,中国人啊,一天到晚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知足常乐把中国人害惨了!!!学习书法,不仅需要在字上下功夫,还要在字外上下功夫,那就是学识,修养。没有那么大的学识,你就撑不起一片蓝天。传说当年老子要出函谷关,有人发现,有一片紫雾在天上飘过,相信吗?是真的,老子是谁,那还了得!所以我说,字写不好没关系,不着急,先把人做好!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水电工老路书法


当下写栁体的人少,不是栁体不好,而是栁体太完美、太高大上、太有特色了;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望而却步,因为栁体不遮丑,写得像不像一眼就看出来了。就像是画画。画花草山水容易些,多一笔少一笔看不出来,;而画人物就难,尤其是画名人,大家太熟悉名人了,你画得像不像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人们面对栁体这座大山,望而却步,转而求其易。


自认半仙


主要是柳体太难学了。柳体字的结构特点中心攒聚,内紧外松,奇行险峻却不是稳重。笔画变化繁多,粗细布置得当。可以说字体法度森严,掌握其精髓难上加难,可以说是唐楷中最不好学的,最难学成的。同时柳体字形痩硬,刚正不阿,不太适合牌匾、题字等应用需求,也不入现代人审美环境。学难、出难、应用难,故现在学习柳体之人不如其他体至多。

但是本人自小初识就是柳体,现在闲暇之时又重拾书法,难舍柳体情怀。练习一年有餘,仍难显现柳体风貌。努力不悔。





蓝色火焰依然燃烧


主要是柳体太难学了。难学集中在柳体的结构和用笔,柳体笔画的起笔角度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甚至让你极度不适,和我们平时写书法的习惯可以说截然相反。柳体的笔画遒劲有力,粗细对比强烈,初学者很难掌握。再者柳体结构险峻,中宫收紧,他的中宫收紧比一般的楷书更为紧凑,有时会让人感到窒息。柳体的笔画在内紧收,在外却极为舒展,毫无造作忸怩之感,尤其他的捺,更为舒展,因此内紧外松,显得磅礴大气,这对于初学者更是难以把握。

以上谨为个人浅见。下附本人拙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