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使用了几十年的“搓衣板”,专家看后大呼:乡亲们好胆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其优秀文化能够代代相传,除了先辈人们的言传身教外,文物也是重要的传承媒介之一。随着历史上的战争、动乱,时代的更迭,有些文物被博物馆收藏,有些文物被私人收藏所收藏。但是,更多散落民间的文物,有个被深埋在了地下,有些即使出现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也没人知晓。

  

今天小编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地方的村民,因为不识货,把文物当“搓衣板”用了几十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多年以前的浙江温岭市的一个小村子,有一天,一直放在村口池塘边的一块“搓衣板”引起了村民们的兴趣。原来,村委会想充分利用村里的土地资源,就打算把这片池塘填了,塘边的石“搓衣板”正好可以拿来做铺路石用。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块石头“搓衣板”就是一个历史文物。

  

据村主任林菊明讲,这块石头“搓衣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石头是多年前从山上的坟头上背下来的,村民们看到这块石头十分平整,上面刻了字,非常适合当做搓衣板洗衣服,就约了几名大汉把石头抬到了村口小溪边供妇人们洗衣服。从那时算起,村民把这块石头当“搓衣板”用了几十年了。


最近,在整治池塘的时候,有一个村民突然发现这块“搓衣板”和电视里看到的一个文物有些相似。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村主任,村主任林菊明就找来了几个壮汉把这块石“搓衣板”立了起来。经过仔细的观察,村民们就发现石碑上面有“奉天承运”、“光绪”等字眼。村主任就把这件事报给了当地的考古队。

  

考古专家到达后,对这块石“搓衣板”进行了仔细的鉴定。专家看后大呼:“乡亲们好胆量!这块石碑上刻的字是光绪皇帝下的一道圣旨,你们在“圣旨”上,洗了几十年的衣服。”专家说,这道圣旨也叫作“恩荣录”。所谓“恩荣录”就是皇帝为了表彰下属做出的业绩所颁布的表扬信,臣子是可以把“恩荣录”刻在石碑上。

这道“恩荣录”里,提到了一个叫林修的御厨。落款的时间是1898年,距离今天已经有了120年的历史了。根据记载林修当时的官职是光禄寺署正,是清朝后勤的接待部门的五品官员。林修并不是负责光绪皇帝日常饮食的厨子,他是在国宴和祭祀活动中,表现出色,才得到了光绪皇帝的亲自嘉奖。但是,在石碑上,有一个“狮子口中衔剑”图,按照清朝的规定,这样个图案只有二品官员才能使用,而林修是正五品官员,使用这样的图案是会被砍头的。

  专家推测,当时,光绪皇帝已经被慈禧囚禁,浙江的这个小山村有地处偏僻,清廷也就无暇顾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