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蘇東坡與濮陽之四: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厚重濮陽·蘇東坡與濮陽之四: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厚重濮陽 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徐教科 題寫


厚重濮陽·蘇東坡與濮陽之四: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蘇東坡與濮陽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在才俊輩出的宋代文壇上於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曠世文豪和藝術天才。

濮陽位於黃河下游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河南省轄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範縣、臺前和華龍區。北宋時為澶州,轄濮陽、觀城、臨河、清豐、衛南、朝城、南樂七縣,大觀元年由州升開德府,為北輔(京畿北方重鎮),州治、府治設今濮陽縣。

蘇東坡這樣一位曠世奇才,與濮陽有不少交集,留下了不少與濮陽有關的詩作和有趣的故事。地方史志稱蘇軾在濮留下的資治濮陽、歌頌濮陽的詩賦“實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蘇東坡與濮陽之四:

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濮陽立碑樹傳揚美名

據《濮陽縣誌》載: 熙寧十年(1077年)秋 ,大雨。七月十七日黃河決澶州曹村(今濮陽陵平),“凡灌郡縣45,而濮、齊 、鄆、徐尤甚,毀官亭、民舍數萬,壞田逾30萬頃”。黃河自此南徙,曹村北流斷絕,是黃河歷史上第三次大改道。此次決口,水環梁山,形成方圓數百里水泊。

八月,水及徐州城下,九月水勢猛增,高出城中平地一丈九尺。蘇軾帶領軍民奮力抗洪,終於取得勝利。

厚重濮陽·蘇東坡與濮陽之四: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據蘇轍《亡兄端明子瞻墓誌銘》載“是時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百步 扼之,匯於城下,漲不時洩。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公履屨杖策,親入武衛 營,呼其卒長,謂之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卒長呼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效命之秋也。”執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 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於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 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勢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廬於城上,過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聞。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厚重濮陽·蘇東坡與濮陽之四:徐州抗洪賦詩記濮陽

對於這次抗擊洪水,蘇軾也寫下了《河復》一詩,詩中多次提到澶州、濮陽以及西漢時漢武帝率領文武百官在濮陽堵復黃河瓠子口的事。

河復·蘇軾

熙寧十年秋,河決澶淵。注鉅野,入淮泗,自澶魏以北,皆絕流而濟。楚大被其害,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餘日不退。吏民疲於守禦。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風終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復故道,聞之喜甚,庶幾可塞乎。乃作《河復》詩,歌之道路,以致民願而迎神休,蓋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見西漢元光、元封間,河決瓠子二十年。

鉅野東傾淮泗滿,楚人恣食黃河鱣。

萬里沙回封禪罷,初遣越巫沉白馬。

河公未許人力窮,薪芻萬計隨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堯,百神受職河神驕。

帝遣風師下約束,北流夜起澶州橋。

東風吹凍收微淥,神功不用淇園竹。

楚人種麥滿河淤,仰看浮槎棲古木。

宋熙寧十年抗洪勝利,神宗決定改元,立號元豐。元豐元年五月,長達一百一十四里的曹村新堤告竣,神宗賜堤名靈平,廟曰靈津,詔直學士院孫洙撰《靈津廟碑記》,記文曰:“濮、濟、惲、徐四州守臣,以立堤救水城,城池不浸,皆賜璽書嘉獎。”

據宋史《孫洙傳》載,“神宗獎其文,擢翰林學士 。不逾月而卒,年四十九”。明開州(今濮陽縣胡狀鄉老王莊)人王崇慶,嘉靖年間任南京禮部尚書,他主持編纂《開州志》,將孫洙撰寫的記載有蘇軾徐州抗洪事蹟並受賜璽書嘉獎一事的《靈津廟碑記》,收入《開州志》卷九《藝文志》中。靈津廟,在州治西南八里。

孫洙的《孫賢良集》久佚,濮陽靈津廟和靈津廟記碑今亦不存。《嘉靖開州志》後由寧波天一閣收藏。1964年1月,上海古籍書店據天一閣藏本影印。《嘉靖開州志》的影印出版,使孫洙《靈津廟記》和蘇轍的記述得以相互印證,蘇軾徐州抗洪事蹟更加彰顯,蘇東坡賦詩《河復》也成為濮陽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