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卻在趕晚集,這家慢節奏的名企,還有哪些麻煩要克服

起大早卻在趕晚集,這家慢節奏的名企,還有哪些麻煩要克服


起大早卻在趕晚集,這家慢節奏的名企,還有哪些麻煩要克服


帶著特有的慢節奏,華潤置地“分拆物業上市”行動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如今,增速放緩和高管離職潮更是接踵而來。


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無論是商業地產改革還是輕資產分拆,華潤置地都保持著特有的慢節奏。


“分拆物業上市”是華潤置地大幾年前就擬定的計劃。事到如今,計劃還是計劃。期間,雅居樂、碧桂園、新城控股等多家房企巨頭,都已完成了分拆物業上市;在申請以及和華潤置地同樣在計劃的房企,也露出了獠牙。


關鍵時刻,華潤置地卻揮刀自宮,鬧了高管離職潮。僅2019年就有包括大區董事長、高級副總裁等在內的多名高管跳槽。如此一來,即便計劃如約履行,亦將面臨無人領兵的尷尬境地。


01

2020出師不利另亦有因


1994年改組成立,兩年後登陸港股,華潤置地滿打滿算也是一隻成熟的房地產股了。


但正經社發現,離“三十而立”還有段日子,這家房企卻早早地背上了“當代中國經濟背景下一個中年油膩男的焦慮問題”。


未老先衰的焦慮,首先得面對的就是收入增速放緩、戰略投資方向脫靶的問題。


根據公告,2020年1月華潤置地分別實現總合同銷售金額和權益銷售金額110.4億元、68.7億元,分別同比下滑32.7%、42.4%,而總合同銷售面積和權益銷售建築面積49.91萬平方米、35.06萬平方米,同樣是腰斬級別的下滑。


這幾乎是華潤置地近三年來生意最慘淡的一次開始:2019年1月合同銷售額163.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了46.6%;儘管2018年1月合同銷售額差強人意,但也是以117.1億元、同比增長9.3%的成績碾壓了2020年首月。


根據克而瑞數據,2月房企銷售業績持續慘淡,34家千億規模房企合同銷售合計約為2414.93億元,環比下降40.18%。除了中國恆大、中國鐵建、綠地控股三家實現同比上漲之外,其餘31家銷售金額均同比下滑。其中,華潤置地以54.70億元、同比下降43.90%的成績排在第九位。


如果說1月、2月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那2019年12月的業績下滑又該找誰背鍋呢?數據顯示,華潤置地2019年12月的銷售額與銷售面積均出現了超過20%的降幅。同年全年總合同銷售額為2425億元,同比增長15%,這也是近5年內,這一數據首次跌破20%。而2018年這一業務的增速為38.46%。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戰略投資方向出現了問題。


比如,華潤置地在2018年提出“城市綜合投資開發運營商”轉型策略以來,在寫字樓方面進行了大手筆投入。僅在2018年,在建及擬建的寫字樓總樓面面積就達到了229.15萬平方米;同期,寫字樓在營總面積僅為63.29萬平方米。


不過,正經社發現,寫字樓這些年的效益並不好,尤其是在深圳的寫字樓。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為24.9%,其中前海的空置率為全市最高,到達了56%。


就在幾個月前,華潤置地將位於深圳前海自貿區的華潤前海大廈T2寫字樓作價80億元,賣給了中信保誠。當然,如是動作是出於回籠資金,還是另有緣由,目前尚不得而知。


02

“產子計劃”起了個大早


在房地產調控和去槓桿的大環境之下,房地產巨頭們這幾年過得都不容易。


在這種需要資金高週轉的行業,於市場情緒冷淡的情況下,竭盡全力盤活手中的資產,從而減輕資金壓力,是不少企業求生自救的主要選擇。


比如,分拆資產上市。有消息稱,就分拆旗下物業管理業務赴港上市,華潤置地近日召開了電話會議,計劃加速進程以便在 2020 年完成掛牌上市。


事實上,這一計劃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醞釀。2017年的業績發佈會上,時任華潤置地董事局副主席的唐勇宣稱,公司在2016年開始就在調整物業公司的管理架構,重新確定物業公司的戰略目標;從公司層面,物業管理完全與地產板塊分離。


接下來的日子裡,華潤置地多次提及華潤物業單獨上市計劃,不過進展一直處於“推進中”。


正經社發現,近年來有不少房企通過分拆旗下輕資產上市,以緩解大環境對房地產行業的衝擊。比如,港股上市公司雅居樂旗下物業公司2018年2月在港交所上市,融資規模約39億港元,創下當時物業公司在港IPO融資的最高紀錄。同時,雅居樂旗下的建設、房管等板塊也在籌劃分拆上市。


除了雅居樂,碧桂園、佳兆業、新城控股、旭輝等多家房企,也在2018年先後分拆物業板塊登陸資本市場。同時,奧園以及濱江集團的物業公司也進入了上市申請過程。


華潤置地在2017年就已經完成了對物業和地產業務的分離,相比於2018年才集中爆發的房企分拆物業上市浪潮,算是起了個大早。但如果分拆上市繼續一再處於“推進中”,那恐怕就只能趕個晚集了。


房地產行業分拆物業等輕資產上市,在近年來一直是各家房企所熱衷的“節流”項目。一方面,物業服務行業具備的輕資產、可持續現金淨流入的屬性,相較於笨重的房地產行業有收入增長等優勢。


而分拆輕資產單獨上市,對於房企而言一方面能減少該板塊對於集團的資金依賴、減輕母公司的財務壓力,同時輕資產在資本市場融資後還能自我成長。這也是為什麼在房地產行情下滑的這幾年,物業服務行業會成為資本市場競相追捧的新風口。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基因原因,物業公司幾乎都與房地產企業有著密切聯繫。正向看,排名靠前的房企無一例外都有自身的物業管理公司。反向看,目前物業公司中具有開發商背景的佔比近80%。而資本市場的這類上市公司則無一例外都有開發商背景。


03

高管離職潮造成人才斷檔


那麼,在這樣一片火熱的戰場上,華潤物業的競爭力幾何呢?


根據華潤置地的公開信息,華潤物業在全國範圍內管理的物業項目共有700多個;截止到2019 年上半年,在管面積超過 1.1 億平米,同期創造營收23.98億元,佔比華潤置地總營收的5.23%。從營收佔比來看,華潤物業對華潤置地的業績貢獻有限,這也是其被分拆的原因之一。


而前述提到的雅居樂旗下物業公司雅生活服務,在截止2019年上半年合約總面積達3.25億平方米,在管合約建築面積為2.11億平方米,同期實現營收22.31億元。當前雅生活服務的市值為458.7億港元,已超過了雅居樂408.2億港元的總市值。相比之下,華潤置地的單位面積創收能力更勝一籌。


同時,華潤物業自身的成長能力也喜人。根據日前華潤置地公佈的數據,在投資物業方面,華潤置地2019年12月投資物業實現租金收入約12.96億元,按年增長27.5%;2019全年,累計投資物業實現租金收入約124.23億元,按年增長29.7%。


然而,正經社發現,華潤物業如今卻將面臨著人才斷檔的難題。2019年底,華潤迎來了“批發式高管離職潮”: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唐勇,高級副總裁遲峰,副總裁、華北大區總經理蔣智生,董事局副主席、華北大區董事長張大為等核心高管,先後傳出了離職消息。


而在此之前,2019年3月,時任華潤置地執行董事的吳向東離職。資料顯示,吳向東在華潤置地有10餘年工齡,曾經主持了萬象城等知名項目。據業內人士透露,受到吳向東的影響,包括華南大區總經理王笑、華南大區城市更新業務主管趙榮等30多位中高層也先後離開了華潤。


唐勇這波離職潮正好趕上了新冠疫情,因此無法客觀看出影響範圍。但在吳向東這波人事動盪中,波及的華南大區中高層居多,在業績上的影響也很明顯。2018年華潤置地總部所在的華南大區,在銷售金額貢獻中排名第二,佔比23.2%。但2019年上半年,這一比重降至20.4%,排名第三。


先後兩次大規模的離職潮,讓不少業內人士擔憂,華潤置地當前是否還有領頭羊帶領華潤物業奔赴資本市場。【《正經社》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