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以来,盛唐的繁荣与强大让四邻倾慕与畏惧,及唐明皇李隆基登基以来更是万邦来朝,“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王者之范跃然纸上。但是仅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入川避祸,太子李亨灵武称帝。随之而来的平战戡乱,导致河陇、西域等地兵力空虚,西部强邻吐蕃趁虚而入,从蚕食到鲸吞盛唐的土地。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唐朝与吐蕃地理位置

面对吐蕃的咄咄气势,根本无暇顾及的唐朝军队屡战屡败,彻底打压了盛唐的往日光景。至唐德宗李适时期,已是四朝元老的李泌献计困蕃,让原本气势汹汹的吐蕃自此土崩瓦解。作为《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的历史原型,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泌又是如何让疆域横跨万里,鼎足青藏的吐蕃迅速倾倒,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记载,下面我们就详细解说一下。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李必影视像

一、唐朝吐蕃,世代恩怨

1、小试牛刀,和亲通好

谈起吐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结缘,且不论文成后主后来的境遇,吐蕃与唐朝的此次结亲也并非完全建立在真情实感上。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松赞干布像

事情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此时已经完成平叛统一大业的松赞干布对唐朝的松州发动了攻击,而这场自不量力的战争毫无疑问的以唐军斩首吐蕃数千军队结局。悉知唐军强大战斗力的松赞干布甚是畏惧,以致遣使献金道歉。唐太宗便也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册封宗室之女为公主,嫁于松赞干布。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使臣禄东赞觐见唐太宗

唐朝与吐蕃此战虽以和亲的完满结局收场,但是吐蕃依然是唐朝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平静了将近三十年的唐蕃关系,在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初现间隙,战争规模也随之扩大化。

2、开元强盛,实力对等

相比于唐太宗时期的小试牛刀,点到为止。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的唐蕃战争则愈演愈烈,唐高宗中期的大非川之争更是标志着唐蕃战争的全面爆发,但此阶段的战争由于唐朝处于明显的盛世优势,使得吐蕃并没有占据战略主动性,反而导致本已依附吐蕃的小国重新归顺唐朝。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前期,唐蕃战争主要集中在河陇及西域等地,虽天高地远,但是唐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使吐蕃未占地利之势,反而遭到了唐军的沉重打击。

随着唐玄宗的日益满足,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其任用奸臣,奢靡成风,导致言路尽塞。尤其天宝年间错误的听从杨国忠发动与南诏的战争,导致南诏自保反叛,最终将南诏推向吐蕃一方。南诏的反叛导致吐蕃实力大增,依靠南诏的地理优势,吐蕃更是直逼昆明等地,继而安史之乱时长驱直入川西平原边境。

3、安史之祸,实力逆转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陇、西域精锐唐军悉数东调平乱。值此防守空虚之际,觊觎河陇、西域 多年的吐蕃趁虚而入。随着河陇、西域屏障的丢失,唐朝首都长安直接暴露在吐蕃的威胁之下,至唐代宗时期,吐蕃甚至长驱直入攻入长安,盛唐威严此时尽遭吐蕃羞辱。安史之乱虽历经八年被扑灭,但是安史之乱的巨大内耗使得盛唐国力日渐萎靡,自此对蕃战争优势不在。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安史之乱

国力不济,但是人才犹在。“衣白山人再造唐,谋家议国虑深长。功成拂袖还归去,高节依稀汉子房。”素有张良在世之贤的李泌面对大厦将倾的国家窘境时,力挽狂澜于不倒。

二、明相献计,合纵连横

李泌少有贤名,为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李泌历经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屡仕屡隐,至德宗朝入仕为相。

面对内忧外困的军事劣势,李泌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为德宗制定了“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外交策略。但是在“北和回纥”的过程中,由于德宗储君时曾遭到回纥牟羽可汗的羞辱,便一直未答应与回纥和好,在李泌的据理力争下,最终同意回纥在称臣、称儿于唐朝的前提下和亲。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回纥地理位置

抛开唐朝与西方各国的恩怨私仇,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的策略在地理上将吐蕃团团围住,切断了吐蕃与外界的联系,使吐蕃“四面楚歌,自困不暇”。

  • 北和回纥:《资治通鉴》:“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屡求和亲,且请婚。上未之许。”作为北方强邻的回纥主动和亲唐朝,对于唐朝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疆域宽广的回纥是制衡吐蕃的有利盟友,而且回纥与吐蕃在安西、北庭之地素有争斗,因此二者相斗,唐朝得利。
  • 南通南诏:“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南诏联蕃反叛并不是出于南诏内心的真情实感。正如李泌所言“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吐蕃。”
    南诏的反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杨国忠隐藏鲜于仲通的失败而故意为之。因此抛出橄榄枝的唐朝很快就得到了南诏的回应。
  • 西结大食、天竺:作为西域强邻的大食,素有西域最强之称,其疆域广阔,虽路途遥远,但仍可起到牵制吐蕃的作用。而天竺之国素来仰慕中国,且与吐蕃世仇,因此天竺名正言顺的成为合纵连横战略联盟的盟友。

东西南北联合包围网的建立,使吐蕃彻底结束了连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无法利用对外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的吐蕃最终开始了祸起萧墙的内部争斗。

三、吐蕃内乱,无力回天

在四大强邻的联合绞杀下,吐蕃对外扩张之路至此结束,由于外扩战略的失败,吐蕃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内部王位争夺导致国家分裂。中央政权的缺失,导致边将军阀纷纷拥兵自立,战乱不断,吐蕃国力招致大幅度的削弱。

鲸吞盛唐的吐蕃为何反被《长安十二时辰》李必的历史原型挖坑亡国

吐蕃士兵

唐懿宗咸通二年,吐蕃部将拓跋怀光称臣唐朝,反身诛杀吐蕃国相论恐热。随着吐蕃内乱的不断升级,国内爆发奴隶起义,曾经被吐蕃占领的西域小国也纷纷讨伐吐蕃守军,至此雄踞青藏二百多年的吐蕃不复存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派文弱书生之相的李泌亲手谋划了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国际反蕃联盟,让曾经与唐朝画地陇山为界,北到宁夏,南收南诏的吐蕃强国亡于自己人之手。李泌的远见卓识使其洞观唐朝与吐蕃的优劣所在,其避敌锋芒,围敌生乱 ,从内部瓦解敌人的策略使晚唐挽回了些许的颜面。李泌之策,可谓壮哉!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