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能出國留學的都是些什麼人?

隨手翻一下民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那個時期社會各行業的頂尖人才大多都有海外留學的背景,教育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文學的……那一批留學潮裡出去了的人回來幾乎都成了國內各個領域的引領者。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的時候是在日本,是在他留學過程中意識到比醫人的身體更重要的是醫人心,所以成就了一大文豪;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寫的也是關於以方鴻漸為代表的一群海外歸國人士的故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在他在劍橋的時候寫的,甚至他對林徽因的留史之戀也是起於在外求學的時候……反正整個民國史裡,在那個舉國動盪的年代,遠走他國,“師夷長技以制夷”成為了改變民族歷史的一股重要力量。

民國時期能出國留學的都是些什麼人?

徐志摩

總體來說,與現在的留學群體相比較,民國時期的留學生群體可以說是小而精。生於亂世,激發了他們更深刻的對國家的情感,他們留學的初衷就是為了學知識長本領,回國建設千瘡百孔的祖國。而在當時的時勢下,留學的機會少之又少,經過嚴格挑選之後,有機會出去的也都當代最傑出的人才。他們出國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公費留學生

與現在不一樣,民國時期的留學以公費為主。那時候為了贏得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支持,英國美國都宣佈對中國減收庚子賠款,用於選拔優秀人才去英美留學。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當年就是庚款留美學生。除此之外,當時影響比較大的還有一個是稽勳留學,即是因革命有功而獎償留學,宋子文就是“稽勳學生”裡的一員。

民國時期能出國留學的都是些什麼人?

錢學森

名門望族留學生

亂世之下,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後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躲避戰爭,名門望族們也選擇將下一代送出國留學。俞大維、陳寅恪便是傑出代表,在眾多留學生中,他們不僅有學識深度,名門望族的出身帶給他們的氣質與修養更使他們格外出眾。

民國時期能出國留學的都是些什麼人?

陳寅恪

傾家蕩產的自費留學生

中國人重視後輩的前途,有些父兄為了滿足子弟的留學夢,不惜售屋賣地,甚至借債讓子弟成行。當年23歲的巴金就是在家道中落入不敷出,當家的大哥正為了家累絕望掙扎的環境下,固執於去法國留學的念頭,並且最後終於成行。

民國時期能出國留學的都是些什麼人?

巴金

不同的年代下,留學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甚至對於國家的意義都是不同。而不應變的是交流是學習是取長補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