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里,《留情》这部中篇小说可能是最不出名的了。它不如《半生缘》般让人扼腕叹息,不如《倾城之恋》能拨人心弦,不如《红玫瑰与白玫瑰》脍炙人口……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小说集《留情》

《留情》只是讲述的一对半路夫妻——59岁的米晶尧和36岁的淳于敦凤的一段生活小切面。

在11月寒冷的午后,米先生有意去探望生病的前妻,敦凤为此闹脾气要去表舅母家。

米先生为了照顾敦凤的感受,便陪同一起前往。在表舅母家待了一个下午,二人便和好如初。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深刻的人物描写,但是张爱玲就是擅长于“在普通人身上寻找传奇”。简单的故事,细细读来,也是哲理颇深。

而小说中展现的三个女人,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婚姻启示录。

一、大太太:再好的婚姻也抵不过“坏情绪”

《留情》里59岁的米晶尧和36岁的淳于敦凤是一对半路夫妻。在米晶尧认识敦凤之前,他有一个发妻,也就是故事中的大太太。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插画

早年米先生在国外留学时,认识了当时的大太太。那个时候,外国的女学生是非常难得的,米先生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两人很快便发生感情并且结婚了。

彼此的学识样貌,米先生和大太太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二人很快育有自己的子女。故事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发展,结局一定是“一对琴瑟和鸣的夫妻幸福地白头到老”。

但是大太太的脾气本身却非常不好,结婚后遇到生活的鸡毛蒜皮,越发严重,后来更是发展到神经质。而米先生也直接变成和大太太“对打对骂”,二人的婚姻关系也就此破裂,子女也不敢接近大太太。

美国华盛顿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曾对10000多对夫妻,进行长达40年的婚姻关系追踪,发现:

80%的离异,是由于吵架、冷战造成彼此疏远,最后丧失了亲密感。只有20%的夫妻,是因为忍受不了婚外情而离婚。

恋爱时的“争吵”,是表达在意的方式,也是情侣间的小情趣;但结婚后的“争吵”,往往直戳要害、不留情面,完全是摧毁婚姻的不定时“炸弹”。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的插画

所以米先生回想着和自己的前妻生活时“日子过得仓促糊涂,只记得一趟趟的吵架,没什么值得纪念的快乐的回忆……”

大太太的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的稀烂,究其原因是自己的坏情绪导致的。

所以在婚姻关系中,学会克制自己的坏情绪,就是及时止损,否则只会使对方感受到冰冷的感情,也会把那个他(她)越推越远。

二、杨太太:找准自己在婚姻中的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敦凤的表舅母家是中上等的弄堂房子,早些年也是个新派家庭,鼓励子女念英文进学堂。

只可惜杨家家道中落,杨老太太靠变卖家里的古董艰难度日,而杨太太一直不改她的时髦作风——披着假紫羔旧大衣,和牌友打麻将,时常寻找着投机发财的机会。

只不过,这些牌友从有钱的老爷变成了“弄堂里的那些瘪三”。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的插画

小说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杨太太的先生,但是从杨老太太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因杨太太“不守妇道,呕的自家儿子不大来家里”,而杨太太自己也和敦凤提起”说起来都是我害他在家里待不住“。

在表舅母一家,杨太太是个关键人物,她伶牙俐齿,善于交际,可是却无法处理好自己和丈夫、婆婆的关系。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单来说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顺应时势和天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杨太太已有一个14岁的女儿,但她却对女儿的终身大事并不关心,只关心敦凤嫁给米先生有多少钱可以花;整日里和牌桌上的三教九流之辈调情,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加入发横财的队列,以至于整个家充斥着乌烟瘴气。

于是,丈夫远离她,婆婆提防她,一切都因杨太太眼高于顶,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和她的先生钱钟书,这对文学界天造地设的模范夫妻。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钱钟书和杨绛

杨绛和钱钟书都毕业于剑桥大学,钱钟书主攻文学创作,而杨绛则从事翻译文学工作,二人都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结婚后,杨绛选择退到钱钟书身后,为其料理一切大小事务。

一次钱钟书不小心打坏了台灯,他笨手笨脚不知如何是好,杨绛立马对他说:“钟书,一切有我呢,你只管去写作。”

此时的杨绛承担起了妻子的责任,她把时间让给了钱钟书,所有家务琐事,她替他挡在了前面,让他安心写作。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无论是丈夫或者妻子,必定有一方主外,另一方主内。就如阴阳八卦,有阴有阳,合在一起,才能威力无穷。

三、淳于敦凤:婚姻中最好的状态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留情》里,米晶尧和淳于敦凤是相识于表嫂杨太太家的牌桌上。当时,59岁的米先生婚姻生活苦闷不堪,经常会来杨太太家打牌消遣;36岁的敦凤,守寡10多年,也一直在杨太太家走动。

那天杨太太忙着和其他人说话聊天,一旁的米先生略微吃起了醋,为了能使自己有台阶下,他便和邻桌的敦凤聊起了天,末了,还送敦凤回家。一来二去,敦凤便和米先生走在了一起。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的插画

他们二人的结合,不排除是看中了彼此的优势:敦凤年轻貌美,性格温柔,这是米先生的大太太所不具备的;米先生温厚敦实,家境优渥,是敦凤后半辈子坚实的依靠。

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但是这对半路夫妻仅仅真的是各取所需吗?

答案是不尽然也。

故事的开头,米先生想去看生病的发妻,敦凤一面说“你问我干什么,让下人听见算个什么事?”一面吩咐下人张妈不用准备今晚的饭餐,打算动身去表舅母家。

这不就是在吃醋吗?

因此米先生也没有直接出门,在家里摸摸这,摸摸那个,等着敦凤出门时,便要求一起和敦凤去表舅母家。

而敦凤在过马路时,为了能让上了年纪的米先生跟上自己的步伐,故意放慢脚步。

多么可爱的举动?明明心里有对方,却还是在相互怄气。

到了表舅母家,敦凤虽然一直在杨老太太和杨太太面前说着米先生的不是,并且有意无意在米先生面前提及自己的前夫让米先生难堪。

一方面,敦凤是希望米先生赶紧去看他的发妻,因为知道他的心思不在这里;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家道中落的表舅母和表嫂向她投来艳羡的目光,这让她浑身不自在。

明明一句话可以解决的事,敦凤非得绕着弯子让米先生不舒服,最后米先生虽然去了,但是敦凤立马感受到了内心的失落感,以至于在一个无人的房间里听到电话声都感觉凄凉起来,像个空房子一样。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的插画

敦凤和大多数婚姻里的女人一样,心里受委屈,会和自己的丈夫闹别扭;

也会有点小虚荣;会嫌弃59岁的米先生不好看,故意在表舅母和表嫂前说自己对米先生并不满意。

但她还是温柔的,不然米先生也不会容忍她的小脾气,还反过来陪她来表舅母家,也不会在看完发妻后,又冒雨来接敦凤回家。

如果仅仅只是各取所需,何须如此大费周章?所以米先生和敦凤之间是有感情的,并且是婚姻里最好的状态。

比起谈恋爱时的“我爱你”,婚姻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在一起”,如此,才能风雨无阻,一直前行。

写在最后:

张爱玲的笔调是出了名的苍凉,但是在苍凉中又带着淡淡的温情,这篇《留情》就是如此。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这篇散文里说道:”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留情》写于1944年,巧的是,12年后,张爱玲遇到了第二任丈夫——65岁的赖雅,那时张爱玲35岁。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相爱并且结婚了。


张爱玲《留情》:三个女人的婚姻启示录

张爱玲和赖雅

婚后生活非常拮据,张爱玲的文字在美国并不受欢迎,而赖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好几次因中风而丢掉性命。

在赖雅与死神擦肩而过时,都是张爱玲在旁边照顾他,直到赖雅去世,那时,张爱玲已经47岁了。

所以,我并不觉得张爱玲的文字是冰冷而没有温度的,恰恰相反,读她的文字,总是感到似曾相识的亲切和淡淡的温暖。

她的每一篇文章,皆以苍凉为基调,但都写出了人性。这篇《留情》,每看一遍都有不一样的味道。可能它不是最好的婚姻生活指南,但是于生活细微处,我想无人能及张爱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