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就不吃韭菜


日军武器三流?这把联合舰队放哪了?

在二战时日本的武器装备确实算不上绝对一流,但至少也是二流水平,你说日本是三流武器这就太不正视历史了,三流武器敢发动二战?勇气不能当饭吃,蝗国的对外侵略之路不能光靠洗脑,单靠着武士道无法制霸天下,武器不给力,蝗军就只能去送人头。

总体来看,日本在二战前的工业能力确实不能和德国、苏联、美国、法国对抗衡,但是也说的过去,对日本限制最大的并非是技术,而是资源短缺。所以在海军和陆军方面,日本只能先保一个。

在权衡之后,日本决定将资源优先给海军,什么钢铁、石油一类的重要物资先由着海军去挥霍,毕竟军舰是非常烧钱的,如果烧的不到位,那么还不如不烧,所以既然要烧,那就让火焰更加炽热些吧!

到二战爆发前夕,日本倾举国之力打造了一支非常强大的联合舰队,单是航母就有24艘之多,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海军。而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战列舰也是由日本打造的“大和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高达71000吨,比今天的辽宁号航母还要大,这可是70多年前啊,日本海军工业就如此强悍了。

(大和号战列舰)

当然相比之下,日本陆军的装备就要稍稍逊色一点,不过也不算很落后,起码在单兵武器上日军尚且拿得出手。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二战时大部分欧美军队都装备了半自动步枪,比日本的三八式步枪高一个级别。
但其实除了美军以外,欧洲各国军队装备的步枪也是拉栓式的,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一个样,在完成一次射击后都需要手动去退子弹,例如大名鼎鼎的德军98k也是拉栓式步枪。(毛瑟98K)

即便是到了战争后期德军和苏联也开始装备半自动步枪,但拉栓式步枪依旧是主流。因为全面更换步枪消耗的资源太大,而且随着轻机枪和冲锋枪的普及,半自动步枪和拉栓式步枪的火力差距也没那么明显了。

而日军在机枪上的装备数量也不低,基本上每个小队都普及了机枪,至于冲锋枪,日本也搞出了一款“百式冲锋枪”。

该枪全长约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装弹量为30发,射速700发/分。百式冲锋枪为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

不过二战前日本的精加工基础确实不如欧美,因此百式冲锋枪的可靠性和性能并不是很出众,而且日本陆军高层对于冲锋枪这种对子弹消耗量极大的武器十分不待见,认为这是在浪费子弹,所以百式冲锋枪最后只生产了1.7万把,对于战争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除此以外,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和坦克的质量和数量上也远远比不过欧美军队。受限于资源的短缺,日本在二战时的主战坦克97式中型坦克只有15吨重,装甲厚度为8-33mm,被军民戏称铁皮盒子。而战争后期生产的三式中型坦克全重也不过18.8吨,这种坦克放到欧洲战场绝对是只有被碾压的命。

(97式中型坦克)(二战德军虎式坦克,全重56吨)

到战争后期,日本研发出了最新的五式中型坦,该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增加到了35吨,但由于临近战争结束,这款坦克没能来得及量产。

纵观整个二战,日本陆军的武器确实算不上先进,但至少也在二流水平徘徊,至于海军则是妥妥的一流。


千佛山车神


说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只能算三流,此说法本身缺乏严谨性,事实上对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要综合起来进行评估,先下个结论,日军的武器装备在交战国中,处于先进水平,但次于一流的美军。

二战时,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但有依附在海军和陆军之上的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海军水面舰艇在战前的排水量就高达120万吨以上,拥有航空母舰、战列舰、重轻型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主力战舰,海军装备水平包括战斗力位居全球三强。

太平洋战争初期,一度压制住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宰了浩瀚的太平洋;联合舰队在马来海战中,基本上全歼由海军中将菲利普斯爵士率领远道而来的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为主的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打出了日本海军的赫赫威风。

陆军航空兵的战绩,网络上相关报道极少,但中国战场上抗战军民,可没少吃日本陆军航空兵的苦头,终极战机中岛四式疾风,是二战期间正式投产战斗机中最强的,与美国的“野马”、“地狱猫”等新锐战斗机打成平手。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战绩颇佳,偷袭珍珠港消灭了美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时,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了300余架海军航空兵的各类舰载机,攻击美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夏威夷的,就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杰作。

零式战机,二战日本最著名的战机,其设计理念完全满足了日本海军的需要,三分半钟内爬到约3000米的高度,具有比当时任何战机更好的机动性和航程,能携带两门7.7毫米机枪,以及2门20毫米机关炮,火力非常强大。

此外,九七式舰攻主力鱼雷/水平轰炸两用攻击机,飞行品质良好,战绩也骄人,且能兼顾远程侦察;九九式舰爆主力俯冲轰炸机,比美国同期的“无畏”轰炸机精度更高,只是速度慢,载弹量小而已,都是二战出类拔萃的作战飞机。

相对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强大,日本陆军在战时的装备,令外界感到很落后,网络上许多推文都在说日本非常穷,陆军装备太差,与历史真相不相吻合。

在步兵枪械上,当时的德军、苏军、美军、英军、意大利等主要参战国军队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德军甚至装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击(自动)步枪,作为军迷本文推送者可以负责任地告知,所有这些枪械日本陆军都有了,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日本军队只有三八大盖。

二战时,日本陆军装备最多的是5发弹仓供弹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栓动步枪,但这并不等于说日本军队没有其他先进的枪械,日军装备了数量有限的二式冲锋枪、南部式冲锋枪,以及百式冲锋枪。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日军以缴获美制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为蓝本,研发成功了四式半自动步枪,但至战争结束并未装备,更是研发成功了五式自动步枪。因此,二战时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自动步枪,日本军队实际上都有,只是装备数量少或来不及装备而已。

当然,日军装备了大量的轻重机枪,每个分队(相当于其他国家作战单位班)都配有一挺各种类型的轻机枪,小队(相当于其他国家作战单位排)配有2具八九式掷弹筒(相当于小型迫击炮),但坦克的装备数量却非常有限,中队以上配备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重机枪,大队更是配备了一个专职的重机枪中队,所以日军的火力相当强。

日本陆军事实上了装备了许多国内军迷闻所未闻的枪械和火炮,只是不常露脸而已,譬如明治三十八年式卡宾枪、明治四十四年式卡宾枪、试制甲型和乙型半自动步枪、九七式和九九式狙击步枪、二式伞兵步枪、一式1型2型3型轻机枪、三式轻机枪、智式轻机枪、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八九式重机枪、九二式维克斯重机枪、九八式重机枪、九二式13.2毫米重机枪、九三式13.2毫米重机枪、本土决战8毫米国民短枪、本土决战8毫米国民长枪、南部式教练机枪、九六式训练机枪等。

此外,九一式掷弹器、九一式尾翼枪榴弹、二式掷弹器、二式旋转枪榴弹、三式掷弹器、三式尾翼枪榴弹、大正三年式掷弹枪、大正七年式掷弹枪、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百式掷弹器、八九式重掷弹筒、八九式50毫米榴弹、十三式水陆两用雷、九八式爆破筒、九三式反战车地雷、四式反战车肉搏爆雷、九三式单兵机枪活动掩体、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百式火焰喷射器、四式70毫米反战车火箭筒、四式90毫米反战车火箭筒、五式45毫米无后坐力炮、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步兵狙击炮、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九七式和九九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其他的大口径野炮和榴弹炮等,不一而论。

本文以上枪炮案例,引用自《二战日军步兵武器大全》,已经犯了推文之大忌“引用过多”,但本文推送者不惜引用过多,事实上就是抱着和读者分享的态度,因为抗战影视剧看多了,阻碍了我等军迷对日军步兵武器装备视野的拓宽,以为日军就是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重机枪、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等屈指可数的枪炮,与历史的真实性相去甚远。

从书中摘录以上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曾经装备的枪炮等,在开阔自身视野的同时,也希望有幸看到本文的读者也能拓宽视野,因此本文推送者的出发点还是良好的。

综上,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在全球范围综合评估而论,绝对不是什么三流水平,达不到美军的水平,德国由于海军弱鸡,总体装备依然逊于美军。

但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却非常强大,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也非常强大,事实上日军陆军装备也不差,二战时所有先进的枪械,譬如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卡宾枪、狙击枪、冲锋枪,日军都研发成功了,只是有的未装备,有的装备数量少而已。

至于轻重机枪,日军拥有的数量非常庞大,13.2毫米的大口径机枪和20毫米自动机关炮,应有尽有,至于其他大口径榴弹炮等一样不缺,日军武器装备在二战交战国中,依然能处于领先地位,而绝非什么三流装备。


国平军史


日军在二战中的武器标配为38大盖+歪把子轻机枪+92式重机枪,一个班一挺轻机枪。这样的武器配置在二战各国的武器当中只能算是标准配置,并不能说是三流配置。虽说和他国家火力笔有点薄弱,但是一个班有两具掷弹筒,可以在近距内提供较强的火力支援,这也是日军步兵班(分队)里能拿得出手的武器。


至于日军的战斗力强并不在于其武器先进与否,因为武器只是不利的因素之一,但并不足占主导因素。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就是用这些武器将美国和英国军队打败。这其中的与战术战法运用得当、军队意志力强悍有着很大的关系,哪怕是在太平洋后期日军给美军带来的伤亡也非常大。而在朝鲜战场上拿着与日本相类似武器的志(jie)愿(fang)军同样胖揍了美军,将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了38度线以南。

而且三八大盖的性能也不必同时期的栓动式步枪差,而九二式重机枪的射速虽然慢,但是也基本够用,虽然歪把子的性能略差,但是歪把子和捷克式轻机枪的结合体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的性能也还算可以。所以这些武器并不算三流,甚至可以算上一流的武器。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只不过缺少近战的冲锋枪而已和大规模的坦克装甲部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日军武器大部分都是根据战场环境和自身情况研发生产的。比如日军的94式山炮,这种山炮只有536公斤,而且可以分拆成11个部件。

而中国本地的蒙古马长途野外行军,载重量不能超过60-70公斤。而日本这种山炮就是根据我国本地马匹的驮载能力,还有我国中南部地区和北部部分地区,有大片山区,这种环境研发的。

30-40年代的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山区水田。摩托化和重型马牵引式野战炮兵很难通过。这种94式山炮却可以分拆成11个部件,由11匹本地马驮载,很轻松的穿越山区水网地带。

好像你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但是因为道路问题,进不了大别山山区。日军虽然只有75毫米山炮,却可以很容易的进入山区。

比如,日本海航的零战,零战最大的缺点是薄皮,但是正是因为薄皮,零战才拥有了大航程适合太平洋战场。德军主力BF-109战机虽然装甲结实,但是700-900公里的航程,在太平洋战场没有用武之地。

零战3500公里的航程,才能在太平洋作战。但是遇到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又有防护,又有航程的战机,日本零战就变打火机了。比如日军不使用冲锋枪,专用步枪。举一个例子,是硫磺岛战役,日军据守元山机场近一个月。在这么一个空旷的机场,就是利用地道,使用步枪中远距离射击阻挡美军,让美军找不到自己的藏身处。如果日军都是几十米以内最大威力的冲锋枪,冲出来和美军打近战,元山机场一天就丢了。

二战,真给日军1000辆虎式坦克,其实他也没有地方用。在瓜岛,布干维尔,所罗门群岛都部署不了,除非改造整个岛礁。在缅甸若开山区,野人山也是一样。到了我国战场,当时,我国有多少公路,桥梁可以承受这种重量的武器通过?


深度军事


只能说二战时的日本在亚洲战场战斗力强,要是拿去跟苏联和美国比那就根本在一个量级,要是在欧洲战场那也就比意大利军队厉害那么一点。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装备并不先进,那么为何日本能在亚洲战场所向披靡呢?

第一、二战时的日本其综合国力是不容置疑的,是当时仅次于美德苏英的世界第五大强国,工业非常发达,也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家。发动战争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是非常有实力的。

第二、当时在亚洲地区,大部分国家都还是以农业为主,非常落后,连像样的工业基础都没有,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农业国家怎么能跟工业强国对抗。

第三、当时英美等西方工业强国的精力都集中在欧洲,主要作战力量都在跟德国对抗,亚洲地区对他们来说价值不大,也根本顾不上,所以就便宜了日本,让日本猖獗一时。等到战争后期美英苏腾出手来时,小日本一个回合不到就被打成了狗。

总之,在当时亚洲战场不是日本强大,而是对手太弱了。





Hello妳好


第一日本的武器不能算三流,只能算二流,第二,日军战斗力并不强。说日军战斗力强的只是看到在中国战场的打中国人,这不是他们战斗力强,就是武器强,他们的是二流,中国人拿的是三流,所以他们强,同样还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全美式装备的中国远征军就全歼日军,说明中国打败仗不是中国人不行,就是武器不行,只要能给中国人全面装备美式武器消灭日军不成问题。另外在太平洋战场初期日本也行,也不是日本人能打,而是英美两国军队生存能力太差,抵抗意志弱,听说英美的海军都完了,不会有援军了,就纷纷投降,完全没有志气,这是和平太久的老爷军队常有的事。同样是美军,陆战一师登陆瓜岛后海军失利丢下登陆部队跑了,但这支美军外号叫仙人掌,就这么活了下来最终取得胜利,给了美军自信心。日军打胜仗还是靠武器,日军初期零式战斗机对美国有优势,所以能取得一定胜利,等美国生产出同样先进的飞机日本就完了。日本人再勇敢,伤亡也远高于美军,就象中国伤亡远大于日本一样,和人关系不大,就是武器,当然也和训练水平有关,抗战初期日本兵都是老兵,征兵条件高,战斗力比后期的强,后期兵员不足,把前期淘汰掉的人都征了,战斗力就直线下降。


海中岩haha


日军武器三流这个概念,只能说是在二战参战国中所有国家中算是三流,而在日本所处于的战场中,日军武器是一流,甚至是超一流的存在。

很多时候,看问题不能只看宏观,要看他自己的定位在哪。日军所处的战场,主要是中国,而日军另一个战场是东南亚,东南亚那些鱼腩国家,武器装备更是不咋地。

当时的日军,每个班一挺歪把子机枪,一个小队两把掷弹筒,火力上相对于中国军队,是非常充足。当时国军一个连也就两挺捷克式,其他的火力输出基本没有。这是步兵班组的火力,而其他重武器,还是要比国军要好的多。

国军的炮和坦克都少于日军,尤其重炮方面,能用的少之又少。而且在飞机上,国军基本没有制空权。开战之初,国军的精锐空军就消耗殆尽了,比如高志航,东北军的精英飞行员(黑子们是看不到的,只知道黑东北军),东北沦陷后投到国军,后来被称作空军战神,开战之初,1937年11月便壮烈殉国。

到后来,日军的整体装备,都是碾压国军的。相比之下,真正让日军感受到武器三流的,是太平洋战争中期开始。太平洋战争前期,日军在面对东南亚的美军四等人的时候,还是火力占优的。等到美军反攻的时候,武器装备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而日军依旧表现出不俗的战斗力,这点可以看做日军很多士兵都是从小摸爬滚打中度过的,日军所谓新兵,其实早就接受军事化训练的了。所以,日军的技战术功底非常出色的,要超过装备精良的美军。

尤其日军的教育,军国主义教育下,日军的战斗是非常顽强的。他们不惧怕死亡,甚至是以死为荣。同时,日军视生命如草芥,向往的是残酷的杀戮与战场。

▲从狗崽子阶段开始军事教育

并且,日军的教育还有一点,就是给士兵洗脑,传输军国主义思想。并且所有日本人都忠于天皇,他们在为天皇二战的内心趋势下,是会迸发出非常强悍的战斗力的。

另外日军在后期的太平洋战争中,多数情况下都是做有准备之战,他们是工事坑道挖好了,等着美军来。在坑道的恶劣条件下,日军往往能够忍受,这是很多军队并不具备的顽强。

日军战斗力强悍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武器装备体现的主要是战略上的方向,而战斗力强悍与否,取决于士兵的战术技能和战斗意志。


军武文斋


这个问题明显有瑕疵。

关于日本武器只能算三流的说法,静夜史不置可否,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来说,从来都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武器,尤其是陆军武器,和同时期的美苏德英等国家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特别是在其他列强早已将自动武器作为研发目标后,日本仍然以日俄战争时期定型的三八式步枪作为单兵武器。其结果就是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在美国凶猛的火力面前,手持三八大盖的日本士兵只能高喊万岁冲锋送命。

明明自动武器会成为战争主角,为何日本就是要逆潮流而动,坚持列装单发步枪呢?静夜史认为,除了作为岛国的日本即使占领了台岛、朝鲜半岛依然资源匮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八式步枪是适合侵华战场的。

为彻底征服我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日本自甲午战争前开始就做了异常充分和细致的准备。无论清朝还是民国时期,我国武器装备水平始终远远落后于日本,尤其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军阀在资金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只能以大刀等冷兵器作为主力,比如西北军的大刀队。

面对这样的对手,自动火器明显火力过剩了,而单发的38大盖,优势就非常明显。

首先它口径小、枪身长,这保证了38大盖的精确度和射程都远远全国同时期的我国步枪,甚至比欧美的步枪都更有射程和精度上的优势。

虽然38大盖杀伤力稍显不足,但因口径较小,在相同负重条件下,单兵可携带更多的步枪弹,保证了更长的单兵作战时间,适合面积巨大的侵华战场。

另外,因为枪身较长,加装刺刀的38大盖也远远长过汉阳造、中正式等步枪,这让日军在白刃战中更是占尽优势。

而38大盖只是日军侵华的众多经典武器之一,为彻底灭亡我国,日本还研制了几乎适应我国所有复杂地形的92式步兵炮等针对性极强的武器。

事实证明,日本的武器就和近身群殴中使用的板砖一样,其先进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可靠性和适应性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侵华战争前期,日本在我国大陆几乎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管日本的武器在国际上处于几流,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地形条件如此复杂的东亚战场,日本的武器比性能更先进的美械苏械装备等更有优势。

另外,古往今来的战争也一再证明,决定战斗力及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因素永远只能是人,而不是武器。

这意味着即使日本的武器确实不入流,因为日本士兵的超高素质,同样可以保证其在二战前期的光辉战绩。

这种兵员素质决定战斗胜负的情况在我军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最典型的莫过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苏联武器援助尚未到达,志愿军仍然使用着三八大盖、歪把子、92式重机枪、92式步兵炮等抗战时期的老掉牙武器。然而就是依靠这些落后的装备,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最终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为适应战争需要,特别是日本陆军几乎全部列装38大盖的需要,日本士兵进行了超乎寻常的精度训练,并且训练出以斜眼增强夜视能力的变态方法。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让日军在二战前期出尽了风头。而随着二战的进行,特别是美军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深陷二战的日本兵源逐渐消耗殆尽,只能以毫无经验的新兵替代。而此时的盟军经历过前期的惨败后,已经迅速恢复元气,战斗力强悍,这让日本彻底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在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日军战斗力下降也就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二战中,日本由于底蕴不足、技术有限,确实在武器装备方面落后于英美苏德等世界顶尖强国,但那仅仅是与这些顶尖强国相比较。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话日本的武器装备,也算是世界先进水平了。举个例子,放眼当时的世界各国,能研制生产出“零战”的,恐怕也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所以二战中,日本的武器装备水平肯定是不能被算作是三流的。

虽说,二战中日本的武器装备不能算是三流,但与主要对手英美苏等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所以二战中,日本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肯定的另有原因的。

首先,历史上但凡战斗力强悍的军队,都是有信仰的军队。日本军队也有自己的信仰,虽然他们的信仰是非正义的,但不能否认他们是有信仰的。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后,就开始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而为了能更好的执行军国主义政策,日本鼓捣出了一个所谓的“武士道”思想,在军队和民间大力推广。靠着武士道思想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打起仗来可以说是非常玩命。

其次,日本人有吃苦耐劳的传统。日本列岛自然条件恶劣,时常收到台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困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日本人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在行军作战上,日本人吃苦耐劳的性格也是经常得到体现,在很多困苦的环境下,日本军队依旧能咬牙坚持作战。

硫磺岛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日本用两万之众对抗美军十万人,并且还是困守孤岛,结果楞是和美军周旋了36天,并给美军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甚至有两名日本士兵坚持到1949年方才投降。四年间,他们躲藏在硫磺岛航空基地附近的防空壕内,靠螃蟹、老鼠和盗窃美军的粮食维生。

其三,军官是一支军队的基干,也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各级军官都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受过长期正规的军事教育。日本军队虽然武器有点落后,但日本军队的军官的军事素养还是很过硬的。军官军事素养有保障,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不会太差劲!

就到这里,以上是本人个人观点,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二战的时候,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军队主要是陆军和海军。相对来说,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要比欧洲各国低不少,但海军的装备水平当时应该算是国际一流水平,比英美差,但应该要比德法强。

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日本没有赶上当时的陆军装备更新换代,尤其是没有适应坦克和装甲车的出现带来的军事革命。

当然这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日本当时在二战前的假想敌主要是中国,以征服中国为目标,而没有从一开始就把美国和英国当成主要敌人来对付。这就是说,日本的武器装备水平要比中国强就可以了。

而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还非常差,虽然东北军和中央军的武器装备水平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低,这些装备都只能从国外采购,所以武器装备和军队的编组训练水平都还比较落后。


日军最落后的地方就在于,日本当时的工业水平,虽然在亚洲已经算非常高了,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但和欧美的差距仍然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二战之前,欧美各国都已经出现了成建制的坦克和装甲部队,但日本并没有。

比如日本陆军当时的坦克,在中国战场上还算是有点用的,但和欧美国家比如德国苏联和美国的坦克相比,差距就非常大了,几乎就是给拖拉机装了一个铁皮壳子。也是因此,日本并没有成建制的坦克部队。

日本和欧美以及苏联的武器装备水平差距在诺门坎战役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苏联的大炮坦克面前,日军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苏军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这也是在此之后,本就放弃进攻苏联的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回顾二战的时候,欧洲战场基本上就是钢铁洪流的对决,完全是由工业生产能力和双方所拥有的火力来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日本军队当时完全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在中国和东南亚战场上,就是日本当时那种坦克,也已经够用了。

二战时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当时的欧美国家已经是大工业社会,而日本当时只能算是手工业。这种工业水平发展的差距就直接投射在了是各方的军队武器装备上。所以,在二战临近结束的时候,苏联出兵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横扫日军。

不过日本当时的枪械制造水平在亚洲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和欧美国家相比也是可以算二流水平的。唯一始终没有解决的就是坦克这种装备的差距,直到二战结束日军也没有比较成熟的依托坦克形成的战术。这也是中国远征军在二战后期一度对日军战绩有所提升的原因,因为远征军的装备是美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