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廟號只是“宗”,為何康熙反而能稱“祖”?

瀑布冰封


中國早就沒有了皇帝,人們對皇帝的稱呼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廟號,一種是年號,還有一種是尊號。

廟號是指封建王朝,在立室時的,例如唐太宗、宋徽宗;年號是指皇帝紀年的名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例如洪武、康熙、雍正;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的稱號,尊號一般很長,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在這三種稱呼中,廟號用的最多,而且廟號還有特殊的含義,開國皇帝的廟號都為"太祖"或者"高祖",而非開國皇帝只能叫"宗"。

當我們在瀏覽清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清朝有三個皇帝的廟號是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和清聖祖康熙。

這是很不合常規的,當然這其中還有另外一件怪事,明明皇太極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卻叫清太宗,稱祖的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兒孫,這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這四個皇帝的功績。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割據遼東,攻下了明朝的七十多座城池,開闢了清朝的疆土。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完善制度,鞏固了努爾哈赤的基礎,為清軍入關做足了準備工作。

順治六歲的時候清兵入關,滿清正式統治中原,順治當時年幼,清軍入關應該是當時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皇族的功勞,不過順治畢竟是皇帝,於是將功勞歸在了他身上。

康熙滅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使清王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對後來的清朝版圖居功至偉。

無論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還是順治入關,康熙四處征戰,他們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開疆擴土之功,他們都進一步壯大了清王朝的領土面積,而皇太極夾在他們中間,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一方面繼承父親打下的江山,一方面制定各種制度,壯大國力,為兒子孫子擴大疆土奠定堅實的基礎。

清朝的前四位皇帝都很優秀,雖然皇太極勞苦功高,但是和另外三個比起來還是稍有遜色,可以看出,清朝對廟號的評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於個人功績的,而不僅僅考慮是否為開國皇帝。

康熙因為其卓越的成就,一直受到了兒子和孫子的大力追捧,祖孫三人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康熙死後,在決定康熙的廟號時,雍正堅持將父親稱為祖,理由是父親不僅品行高尚、德高望重,對後世有立德之功,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成就都是他人無法相比的。

康熙能稱為祖,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雍正的助攻,順治登基的時候只有六歲,如果年齡大點,可能也會大力吹捧父親,將皇太極稱為祖。


歷來現實


康熙開創了清之盛世。

一生豐功偉業:平三藩、收復臺灣、逐沙俄、籤尼布楚條約、界定大清國界、平噶爾丹、治水興農、重視教育、修定康熙字典。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絕後,死後廟號清聖祖,被學者譽為千古一帝。




無為6777599135


“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確實被拔高了

在一個朝代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可以稱“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所以後世就將錯就錯)、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漢代有兩個祖,漢太祖劉邦和漢世祖劉秀。

明代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兩個祖,元太祖鐵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現了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朝的三祖並立確實是十分罕見的,其中廟號為清太宗的皇太極夾努爾哈赤、福臨、玄燁這三人中間確實有些尷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個皇帝的廟號:

努爾哈赤-清太祖

皇太極-清太宗

福臨-清世祖

玄燁-清聖祖

說實話,前三個皇帝的廟號都是符合規矩。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叫太祖是理所應當的。按照規矩,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蔭庇,繼承父輩基業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淵。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是在繼承祖父輩的基礎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爾哈赤本人也是個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長,但努爾哈赤和明朝對抗時主要還是憑藉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爾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說的過去。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之後就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這個也沒有啥爭議,並且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升為成祖),太宗的廟號絲毫沒有貶低皇太極的意思。(皇太極)

至於第三位皇帝福臨,按理說他的廟號也應該是“某某宗”,但是由於福臨繼位後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國從一個地方政權轉變為全國性政權,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福臨被尊為“世祖”。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臨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兩個非常有名的世祖: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這二位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一個復興了大漢,另一個則是征服了整個中國,建立了元朝,所以他兩的廟號都是世祖。(福臨)

但是康熙皇帝的廟號絕對是超規格了,按理說康熙作為清廷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雖然他功勞甚大,但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叫“祖”的,更何況是“聖祖”。

“聖祖”這個廟號始創於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號,此後“聖祖”一直是給開國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說給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遼國皇帝耶律隆緒的廟號中使用過“聖”這個字,但耶律隆緒的廟號也不過是“聖宗”而已。

當然“清聖祖”這個廟號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廟後和諡號都是在皇帝駕崩後,後人評價的,“清聖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頭上的。對於雍正的決定,真的沒有啥好解釋的,雍正皇帝思維清奇,他的很多決定都無法解釋。

雍正給親爹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廟號,看似對自己父親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後卻堅決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單獨起了個墳,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覺得清朝兩個皇陵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緊挨著,清東陵和清西陵可一點都不挨著,其中清東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縣,兩地直線距離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個小時才能到達。

中國曆來都是奉行子隨父葬的傳統,如果不是發生遷都這樣的事情,皇陵都應該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說清朝入關之後就定都北京,沒有再進行遷都,所以皇陵都應該埋在一個地方,但雍正就是這麼任性,誰也拿它沒辦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獨在立儲問題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於今日人們對他的突然駕崩仍舊抱有爭論,而在康熙死後,雍正違反常規,非要給老爹上一個“聖祖”的廟號)


其實在歷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個。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王朝劉宋也是出現過奇葩的廟號。例如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劉義隆的廟號竟然是太祖,這也是千古奇聞!

與康熙一樣,劉義隆的廟號也是兒子劉駿給上的。劉駿作為劉義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由於他大哥太子劉劭造反,弒殺了劉義隆,於是在外帶兵的劉駿帶兵殺回建康稱帝。在當皇帝后,為了展現自己得位之正,劉駿就給劉義隆上廟號太祖。


千佛山車神


皇太極稱“宗”,康熙稱“祖”,這裡的“祖”“宗”都是廟號,都是後面的人根據死去的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來評判的,不以先後為標準。

其實皇太極對標玄燁,清太宗對標清聖祖,天聰(崇德)對標康熙,這樣名字對名字,廟號隊廟號,年號對年號。

就文治武功而言,都感覺康熙很厲害,可以稱祖: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葛爾丹,幾乎每一個都是大手筆。可是皇太極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打明朝,還沒把明朝打敗就死了。給上廟號了,都認為稱不上祖,那就稱宗吧。

總之,只要覺得文治武功特別大,就會給上個“祖”,清朝就喜歡這麼來。


過去即歷史



因為康熙的廟號有水分,而皇太極這個情況比較特殊。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先說說為什麼是皇太極有開國之功,其實某種程度上看的話,清朝的開國皇帝的確是皇太極。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其執政理念是“八家分權”,認為一家集權不是好事,所以努爾哈赤病逝之際,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貝勒當國的分權局面。

所以嚴格來說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汗國,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經過一年的權力鬥爭,成為後金大汗以後,開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權,諸如模仿明制設六部等,並且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

到了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並且稱帝改元,所以以此來看,皇太極的確可以說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至於皇太極的廟號為什麼是太宗呢,因為他前有努爾哈赤這個奠基人,並且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他不能再稱祖。更關鍵的是,皇太極於1643年猝死於清朝入關前夕,並沒有帶領清朝入關,使清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所以皇太極的地位有些尷尬,只能是太宗廟號。

其實努爾哈赤為什麼被定義為清朝開國皇帝,並且享受了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待遇呢,是因為清初的政治鬥爭使然。

努爾哈赤最初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武”。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並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為高皇帝”。這個諡號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諡號,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於開國皇帝,所以上諡號為“高”。

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並且改努爾哈赤的諡號“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鰲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是因為鰲拜身為滿洲大臣,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將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孫廷銓為首的漢人官員按照傳統思維來看,清朝在關外時期明朝並沒有亡國,是當時的正統所在。而後金(大清)當時只是割據政權,所以才提議順治帝諡號為開國皇帝的“高”,但因為鰲拜出於政治鬥爭的決定,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廟號為聖祖

康熙被上廟號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於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

雍正為什麼這樣做呢?

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藉此提高康熙的地位,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

諸如說康熙的廟號為聖祖,就是清朝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君權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中國的廟號制度。

文章開頭說過開國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廟號,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於再往後,一般都是宗,不能稱之為為祖了。

那麼有沒有不一般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不是開國皇帝可以稱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這個廟號一般是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

諸如漢世祖劉秀,在西漢滅亡短暫斷代以後,再興漢家江山,建立了東漢,所以廟號為世祖。還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使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稱之為“世祖”。

我們以這個規則來看,清朝承上啟下的順治帝已經是“世祖”廟號,雍正帝雖然說父親康熙帝是實同於開創,但認真來說,康熙帝這一生雖然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但並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並沒有大規模開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順治時期的疆域上鞏固皇權而已,何來開創呢?

很明顯雍正是誇大了父親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沒有稱祖的資格。

再對比一下漢武帝劉徹,大家看看漢初疆域,再看看漢武帝開疆拓土以後的疆域,是大大的開疆拓土了一番。諸如將之前歷朝歷代沒有統治過的西域開拓性的納入進西漢疆域,由此奠定傳統漢地的範圍,可以說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結果呢,廟號只是“世宗”而已。

這麼一看,雍正給康熙上的廟號“聖祖”可謂是水分很大。

當然這也不能怪雍正,因為中國封建王朝是越往後越是君權集中,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君權高度集中,而君權高度集中之下,很多傳統只能讓步君權。

以廟號來解釋這個君權越來越集中的歷程來看,其實是還是很有意思的。

像廟號的評定在最初是很嚴格的,西漢十二帝,僅僅有四帝有廟號而已。之後朝代雖然廟號使用混亂,但是還有一定底線。

到了唐朝君權相對來說集中一些以後,皇帝開始會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諡號,以西漢來說,比如說漢武帝諡號是“孝武”,字數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時期,就開始對父親唐太宗的諡號字數增加,由此形成後來皇帝諡號越加越多的情況。而廟號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評不上的,到了唐朝開始,是個皇帝都有廟號了。

到了明清時代,皇帝人人都有廟號不說,諡號都加到二十幾個了。也就是隨著君權的集中,廟號和諡號這種嚴格評定,是要求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要求了。

正是在這種君權高度集中,傳統不得不讓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個成祖,清朝出了一個聖祖。

只不過明朝還有點底線,是第二代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數來說屬於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廟號被嘉靖帝升為成祖廟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身為第四代皇帝成為“聖祖”,而且關鍵是“聖祖”這個廟號還不是一般的祖字廟號,像唐朝李氏皇族認老子為始祖,追封其為聖祖,宋朝則是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聖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給父親康熙定“聖祖”廟號,簡直是水分很大,不過沒辦法,當時屬於是君權高度集中社會,傳統讓步於皇權,出現這種事情,也是不足為奇的。


宋安之


清朝的廟號,真的不太靠譜。

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是金政權,自稱可汗,直到1626年去世,並沒有當過皇帝,卻被追認為清太祖。

清太宗皇太極。清朝的真正建立者,但是直到1643年去世,清朝只是地處華北、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也還不是全國政權。清朝是皇太極建立的,按理說可稱為太祖。但是他之前把太祖的廟號給了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所以自己只好當太宗。不過,皇太極奠定了清朝統一中原的基礎。

清世祖福臨,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1661年去世前基本統一全國,按理說順治皇帝才是貨真價實的清太祖,但是因為太祖、太宗都有人了,所以去世後被贈為世祖,世祖有點莫名其妙,世祖應該是再造山河的意思吧!

清聖祖玄燁,就是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他在位期間收臺灣、平三藩,平定西北等地,去世後被冠以清聖祖的廟號。

這樣,清朝就有三個祖了,三個祖裡面哪個最好聽?我認為是聖祖最好聽,千古未有,獨一無二,只有康熙一人,生前是聖上,死後是聖祖。

反正清朝以後,大臣們越來越無恥,討好皇帝成為潮流,為皇帝吹牛皮越吹越大,越不靠譜。清朝就沒有一個廟號不好的皇帝。高宗乾隆、世宗雍正、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


坐看東南了


很簡單,續譜雖仍接續,但不在上下上接續,而是另列第一行的再續。

上下接續笫一永不動,另列笫一就變更了。

第一為祖,第一次分支分家的家長為宗,從而王是正統正宗而守祖廟,分支者為偏支候而守宗祠。

另列一行後宗可改為祖,再分家分支都為宗了。

民間是分家後遷外地遠方者,在遠方外地再繁延的第一人可列為祖,從此下續為宗為爺的譜系了。此祖僅當地祖,原居地祖就成高祖了。

帝王以功業可另列,因此康熙另列稱祖,皇太極為高祖。祖廟供奉比宗祠規格高。秦始皇是一世,其接班人為二世,續傳萬世,而秦始皇的父爺太爺等不在世內。就是另列。

現實中,是族譜與家譜的關係。即,家擁十代時其第一人升為祖,但此祖與族譜不是一個並列祖,而是下列祖。這種十代產生一祖式,使祖有:初祖.成祖.高祖.太祖.烈祖等祖形成。

這就是民間有續家譜的,有續族譜的,有續宗譜的,有續祖譜的,有續總譜的,現常見的續總譜是山西大槐樹下那地方,而不可能再返春秋時的姓源處了。

而祖譜都是槐樹下遷到現居地的第一人,宗譜是由祖再分散居住第一人,族譜是祖與各宗所居各地盤範圍內人群,家譜是單姓村莊的人群歷史記錄。

從而概念上講由原居地外遷至它省為總譜,具體各居市地域為祖譜,再人口多分家至縣為宗譜,再人多分散居各鄉為族譜,人再多分散各村為家譜。其居意是建。即無人區第一居住點為省,人口多後分散居住,逐漸擴大範圍的建市.建縣.建鄉.建村。此為開枝散葉。

悟空問看後,新春好。


味哎兒


參考祖宗


再窮也要開奧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皇太極和康熙這事確實值得咱嚼咕嚼咕,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開國皇帝他的廟號一般掛個祖,您比方說啥太祖,啥高祖的這都是他們的廟號,這後邊的皇帝要是沒啥特殊情況這都得掛宗,您要掛個祖字,這相當於掐著自己個祖宗的脖子糊耳光,好說不好聽啊,所以亂起那絕對不合適。

那麼皇太極和康熙這事是咋回事呢?話說滿清的皇帝俺是沒幾個喜歡的,包括康熙。

咋說呢?一說到康熙不好,有人就要急眼了,俺在這裡削微的說一下。話說滿漢有別,這是滿清定下來的一貫規矩,但形成制度還就是康熙手上形成的,您還別不認可。

您自己個瞅瞅,他打仗的時候,用的漢臣可不少,但這戰爭一結束,這幫人都捲鋪蓋卷有多遠走多遠,沒一個留眼跟前的,這就很說明問題。這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事也多,咱今個就不一一的說了。

咱先點一句,說真的康熙這廟號——聖祖,他還真真的水。

今個咱要把題主這事弄明白了,咱還得說說廟號是咋回事?把這事整明白了,大傢伙對這事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廟號的來歷

這廟號是打商朝時期設立的,那會能在死後整一廟號,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對個人那也是蓋棺定論的事。而且也不是啥王都能起的,您這輩子幹過的事必須對國家有大功勞,值得後代的子孫一輩子都祭祀的王,您這才夠格享受這廟號,擱太廟裡邊受人祭祀。

這事到了周朝的時候,就被廢掉了,所以周朝的王他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

這事到了秦統一大華夏,始皇帝大手一揮,這諡號也取消了,因為始皇帝認為老爹死了,兒子蹲後邊和大臣可勁的議論老爹,這事就不靠譜,皇帝就是皇帝,是個隨便議論的人嗎?所以始皇帝連諡號也給掐了。

這廟號的事一耽擱就耽擱了近一千年,這時間到了漢朝的時候,才恢復。打這起,廟號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去。

而漢朝的時候,人們對這廟號的事,那是慎之又慎,您沒個啥大功啥大德的,壓根就不會有廟號,所以漢朝的皇帝沒有廟號的也不少,即使給起了,後來的人認為這不合適,也會給你取消,當然諡號這物件只要是個皇帝都有,但廟號不一定。

咱舉幾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你比方說東漢的時候,有廟號的就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還有幾個皇帝原來是有廟號的比如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後來孝獻帝一傢伙就把這四個人的廟號全取消了。

從這一點咱不難發現漢朝的時候,對起廟號這事是很謹慎的。

這後來到了隋朝的時候,這廟號就固定下來和諡號一起構成了一個帝王的全號,也就是一個帝王走了之後,後輩人就一定給起廟號和諡號,廟號擱前邊諡號擱後邊形成一個全號。

後來因為這諡號越整越長,越到後邊人都快看不下去了,明朝的諡號一傢伙下去這就得是十六個字,而滿清更加的過分,一傢伙就達到了二十二個字,少一個字都不成,滿清皇后才十六個字。

咱在這裡插一句,慈禧的諡號一傢伙就幹到了二十二個字,這臉皮可不是一般的厚,一般的皇帝二十二個字這都要後來經過孫子輩的皇帝追加倆字,這才能形成二十二個字,這老慈禧到好一傢伙就幹滿了,而且她還不是皇帝的身份,這事弄的。俺都懷疑她是不是知道滿清不可能再傳下去了,所以就先一步滿足一下。

好了咱把話頭拉回來繼續聊,雖然廟號和諡號統一構成了全號,但後來因為這諡號實在是長,所以大傢伙就開始叫廟號不再叫諡號了。

好了,咱瞭解了廟號的來歷,那麼咱在說說廟號的這些個字。

廟號中的字

大傢伙經常見到的有太祖,高祖,能享用這倆字,那都是開國皇帝。您比方說,漢高祖劉邦,後來漢景帝給劉邦重上廟號的時候,取了太祖兩個字,所以劉邦您叫人家漢太祖這也是可以的。還有曹操人家是魏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那麼滿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算是滿清的奠基人所以都叫他清太祖,雖然他建立的是後金,但滿清的基業還是打他的身上建立起來的。

在這裡插一句,作為開國皇帝,他還有一個廟號叫烈祖,這廟號比高祖和太祖要低一點,為嘛呢?起這廟號的雖然也開創了一個國家,但他們開創的基業有限,充其量只是割據一方而已,比方說三國的劉備他就是漢烈祖。

咱接著往下說,您要不是開國皇帝起這廟號,那得讓人笑掉大板牙,你比方說宋文帝劉義隆這貨的廟號就是太祖,但這傢伙卻不是開國皇帝,就他這事被後來的人笑話的大板牙都要掉光了。

話說滿清廟號這事,皇太極是最委屈的。咱說滿清本身以及滿清的很多制度,說真的是從皇太極手裡邊建立起來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時候,強調的是八家分權,他這一死沒啥繼承人,這就弄了個四大貝勒當國,後來皇太極為這事忙碌了一年有餘,才把這權利集中到了皇帝手裡邊,而且開始仿照大明朝的政治體制。所以您要說皇太極是開國皇帝他也沒跑,弄個啥祖的也還行。他這人雖然拳打蒙古,腳踹朝鮮,但沒有把滿清弄入關,沒有把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建立成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這要說起來就有點子尷尬了,所以他就撈了一個太宗的廟號。

後來的順治,這滿清才入了關,入駐中原,他這屬於一個王朝承上啟下重要人物,所以順治的廟號是特定的只能是世祖。因為世祖指的就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一個王朝承上啟下的人物。您比方說元朝的忽必烈他就是元世祖,漢朝的劉秀這也是世祖叫漢世祖。

所以叫世祖的這都是固定的,想換一個這都不成。

那麼咱接下來就聊一聊,康熙這聖祖。

一般情況下取這廟號的那都得是道德智力極高超的人物。

聖祖這廟號是人家老子頭一個使用的,當年咱大唐建立之後,老李家把道家創始人老子,也就是李耳奉為先祖,後來唐高宗的時候對其進行了追封這就有了太上玄元皇帝,後來唐玄宗的時候追廟號大聖祖。

所以聖祖這倆字是這麼來的。

算上老子,歷史上一共有五個人有這廟號。咱介紹介紹,王子晉這是蜀聖祖,周靈王的太子,一輩子沒有當過皇帝。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沒當過皇帝的人,咋就有廟號了?你不會唬俺們玩呢吧?而且你不是說了老子是第一個有聖祖廟號的人,而這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兒子,這一傢伙都趕到周朝了,比老子出生的還早?這不扯嗎?”

這事說起來也挺逗的,話說這王子晉打小就聰明,而且這膽子也大,您翻翻歷史書這都寫著呢?咱也不詳細的說道了,他這人還好道,據說後來修道成仙駕鶴昇天了。

五代十國的時候,前蜀後主王衍把他當做了他們家的始祖,所以後來上廟號為聖祖。

再有就是宋聖祖趙玄朗,人家開頭是做生意的,因為人實誠,所以這生意那叫個好,這財富多的都數不清了,而且他這人還接濟周邊的百姓,這還不算人家還資助國家的軍事行動,而且還參與其中,打仗那叫個勇敢。

人家也喜歡學道,最終修成正果,這就是咱民間的財神爺趙公明啊!

後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就追認人家是趙家的先祖,追封廟號為聖祖。

瞅見沒,這三聖祖可都是神仙啊,這真沒得比。

接下來是鄭買嗣,這貨搞殺戮那是一套一套的,把殺人當做了日常,結果殺的失去了人心,而且他這還屬於篡位,滅掉南詔,自己個建立了一個大傢伙都沒有聽過的大長和國,他們家三世而亡,也就二十六年。

一個暴君也配稱聖祖,拉倒吧!這簡直是在羞辱這兩個字,也沒誰了!

最後一位就是咱今天的主角康熙了。他的事咱也不用說了,基本上滿清的天下他又重新打了一遍三藩,鄭經,準噶爾,開創了所謂的康乾盛世,當然這康乾盛世有點子吹,被後人叫做紅薯盛世。

所以啊康熙這聖祖的廟號,真真的有點子水的成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清朝確實是我國曆史上最有特色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之一。這跟清朝的統治者是興起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而非人口占據中華民族絕大多數的漢人有一定關係!


明朝末年時期,明朝的統治者日漸昏庸無能、寵幸宦官文臣。導致當時明朝的統治日趨黑暗。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在創立大明王朝之時便立下的《皇明祖訓》規定:朱明皇室的子子孫孫都可以享受到至高無上的特權待遇。到了明朝末年時期,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當時的朝廷財政收入開支和民間百姓的賦稅壓力。

明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民起義的浪潮,另外一方面也給北方的少數民族崛起提供了契機。努爾哈赤便依靠祖輩的影響力和個人的努力逐步的統一了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後金政權的最高統治權交到了皇太極的手中。皇太極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努爾哈赤時期建立的政治軍事體系。同時與蒙古各部落通過戰爭或和親的政策,進而將蒙古納入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並且將後金政權改為大清國同時加強了皇權的地位。

1643年皇太極去世,皇太極的長子豪哥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就大清國的最高統治者這一職位展開了一場爭奪和角逐。最終雙方勢力旗鼓相當且互不相讓,雙方在經過妥協和折中之後便選取了皇太極的幼子愛新覺羅·福臨做了皇帝,這便是順治皇帝。

1644年,在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之後。滿清政府瞄準時機拉攏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靠了自己,並且在山海關之戰中打敗了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順利的跨過了山海關入主中原,並且逐步的消滅了各路反抗勢力和南明政權的殘餘軍事力量。這一切工作都是在順治皇帝在位期間完成的歷史使命。

因此清朝在學習漢族文化之後對歷代祖先進行追封和設立廟號。其中努爾哈赤憑藉著創立基業的開創之功被奉為太祖皇帝。而順治皇帝憑藉著開疆拓土之功被奉為世祖皇帝。而皇太極儘管在滿清政權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也只不過被奉為太宗皇帝。



隨後順治皇帝去世之後,皇位交到了愛新覺羅·玄燁手中。也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面臨著種種壓力和矛盾。無論是朝廷內部還是地方亦或者是邊關都不安寧。因此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消滅葛爾丹,抗擊沙俄入侵,可以說居功至偉。


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後轟然駕崩,繼承康熙皇帝大統的雍正皇帝力排眾議決定將康熙皇帝的廟號定為聖祖皇帝。這也就構成了清朝歷史上出現了三位“祖”皇帝!成為了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一大奇觀。

滿清政權期間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實際上跟滿清政府特殊而漫長的發展歷程有關!可以說其他封建王朝一兩代人便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滿清政府手中經歷了四五代人才完成。這也導致滿清政府前幾任皇帝對於國家的貢獻都十分巨大。因此在制定廟號的過程中,確實很難按照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陳規舊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