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前几天复工,碰到财务部的张姐,许久未见便聊了几句。


可没想到,一提到她儿子的近况,张姐的眼圈就红了,话没说两句泪水就溢了出来,噼里啪啦地打在口罩上……

原来,她是被儿子“气”哭的。

张姐的儿子一直在国外留学,这次回来虽说碰到疫情,但一家人难得在一起,也算是有机会好好团聚一番。

可令张姐难过的是,儿子待得时间越长,她越觉得心寒,儿子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从不跟父母交流。


张姐稍微说他几句,他便暴跳如雷,对着张姐大吼:要不是回不去,我才不想呆在家里,从小到大,你们什么时候在意过我的感受?!

面对如此冷漠的儿子,张姐百感交集,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其实,张姐的情况,没少跟我们提起:自15岁起,她就把儿子送到国外留学,虽说环境不错,但很少与父母见面,加上缺乏沟通,孩子一直觉得特别孤单。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前几年,儿子三番五次打电话说呆在国外很累想回来,可张姐觉得孩子前途最重要,说什么也没答应……

我不知道,这些年张姐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过得并不开心,多年的孤独与压抑内化成一种很深的绝望,才会用冷漠的方式表达出来。

说白了,孩子的冷漠,是张姐一手造成的。

正如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归属感,希望能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


每一个冷漠的孩子背后,内心都藏着一个不被人满足的需求。


1.冷漠背后,是孩子内心在呼求

其实,生活中所谓“冷漠”的孩子并不少见。

前不久,上海一父亲报警称遭女儿“家暴”,衣服被剪烂,并把自己关进了衣帽间拒绝出来。

这位父亲说,剪衣服不是第一次,已经反反复复剪了十几件衣服,这种情况已有2年,还曾扯下母亲的头发,这次爆发的原因仅仅是拒绝了她买鞋子的要求。


一个孩子,竟然如此对待父母,岂不是大逆不道吗?!可出人意料的是,当民警与女孩耐心


沟通后,却发现女孩并非像父亲所说的那般冷漠无情,她会关心父母,还会给父母做早餐,只是父母的逼迫式教育,让她喘不过气,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对抗。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原来,长久以来,孩子需要的,不过就是父母的尊重与理解。

当父母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无力、失落和愤怒就会通过冷漠,甚至犀利的言行表达出来。

朋友当班主任时,曾遇到一个特别叛逆的小男孩:成绩差、逃课、打架,遭批评还会向老师脸上吐口水……有一次,朋友叫他父母来参加家长会,他竟毫不犹豫回了句,“我爸妈都死了。”

小小年纪,竟然对父母如此冷漠,可正当所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没救了时,朋友却从孩子的一篇作文中洞察到了他的心声:

我只想躲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没有爸爸妈妈逼迫我学习,也没有人骂我是垃圾和废物,我可以尽情地画我喜欢的画……

短短几句话,却是孩子内心的渴望与呐喊。

原来,孩子所有的冷漠背后,都是在呼求能有一份没有压力、没有否定、没有说教、只有尊重与理解的爱。

教育学家曾说:理解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当我们不明白孩子怎么了的时候,只需要切换一下立场:去了解,去聆听,才能真正走近他的世界,才谈得上影响与引导。

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理解与疏通。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2.爱得不到回应,家就是冷漠开始的地方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无关反应”,落在亲子关系里,即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跟父母关注的完全不一样。

若一个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无回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慢慢变得消极冷漠

前几天,到楼下超市买东西,无意间看到邻居家的小姑娘竟一个人呆呆地在花坛边坐着,上前打招呼也不理我,与平时那个活泼可爱,嘴巴又甜的孩子简直判若两人。

看到孩子连口罩都没带,出于安全考虑,我决定送她回家,可我刚想拉她的手,她却“哇”的一声哭起来:“阿姨,我不想回家,我讨厌爸爸妈妈,他们根本不管我!”

原来,这些天因为疫情的原因,小姑娘一家三口一直待在家里,可父母整天不是刷手机就是忙自己的事情,对她不理不睬。

今天她画了一副画想分享给父母,可妈妈忙于家务一直说等等;去找爸爸,爸爸盯着手机,嘴里说着“好看”,却眼都没抬一下……

小姑娘愣在原地非常难过,一气之下就独自跑了出来。

看着那个缩着身子泪流满面的小姑娘,我心疼地叹了口气,她落寞的眼神就像被丢到一个孤岛上,那种被漠视被遗弃的感觉,让人浑身感到冰冷。

对孩子的爱毫无回应,其实比语言暴力更有杀伤力。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孩子一种被敷衍,失去存在的感觉。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如果一个人总是缺失这种正常的回应,会产生“存在性焦虑”。

假如一个小小的孩子有了这种焦虑,那他的童年几乎会被阴霾覆盖,他的内心无法感受到阳光和爱,也会慢慢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甚至会变得自卑冷漠。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冷漠的反义词,是温暖。

孩子想要的家,它决不是冷冰冰,而是温和的态度,温暖的回应,和温情脉脉的爱的流动。

3.

缺乏陪伴,是亲子冷漠的根源

前段时间,高晓松做客李佳琦直播间,为了公益事业“涂口红”上了热搜。


直播中,高晓松不仅全程噘嘴配合李佳琦涂口红,还极力卖萌做各种表情包,惹得笑翻了的网友一致点赞。

可谁又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幽默博学的“重量极大才子”,却与父亲终生冷漠。而这,也成为了高晓松的终身遗憾。

一次在节目中,他说:“小时候我跟父亲关系就很冷淡,到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结果,还是被拒绝了。”

话音刚落,高晓松就落下泪来……看得出来,父亲这个词对于高晓松而言,始终是个没愈合的伤疤,一碰就会痛。

原来,从小时候起,高晓松的父母就长期在国外生活,对他的关爱非常少,印象中他甚至都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的问题还是其它。

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高晓松内心渐渐由“冷漠”变得“叛逆”:爱较劲、讨厌别人干预自己。

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没有陪伴的养育,其实是精神虐待的一种方式,但它通常具有隐蔽性。有时候,我们在心理、精神和情感方面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却不自知。

陪伴孩子成长到底有重要?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作为孩子会怎么想?答案也许就有了:

“爸爸妈妈总是不在身边,是不是不要我了。”

“家里为什么这么静,我好害怕。”

“没人关注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陪伴,再亲密的关系,隔着一面冰冷的墙,也会慢慢变得疏远和冷漠。

爱孩子,就不该让孩子在绝望中关闭心扉,要知道,父母在陪伴中建立起来的“情感链接”,才是孩子一生温暖的源泉。

4.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以何种方式爱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调。

那些童年缺乏父母尊重、认同和陪伴的孩子,一生都在呼唤爱,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度低,一边渴望着他人的接纳,一边又在冷漠中逃避、否定自己。


孩子冷漠、孤僻、不交流:父母这3种行为,太伤孩子了


身为父母,我们未必能给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

但是,我们的一份倾听与理解、一个爱的回应、一份真心的陪伴、却能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改变和爱的滋养。

《镜子》里有句台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好的父母,理应从自身做起。因为,亲子之间,只有多一点情感流通和爱意传递,才会少一点冷漠与隔阂。


作者:罗云霞,父母城邦作者,有书、十点读书特邀作者,在育儿的路上陪你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