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李鬆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在這場修行中,幾乎所有的父母們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育兒問題:

  • 孩子內向不自信,擔心他交不到好朋友;

  • 孩子做作業習慣拖延,擔心她學習跟不上;

  • 一旦不滿足要求,孩子就大哭大鬧發脾氣;

  • ......

父母們都在焦頭爛額中尋找著解決之道。

比如說:

  • 孩子太膽小,家長會“鼓勵”:“有什麼好緊張的?勇敢一點!”;

  • 陪著孩子寫作業,實時督促“快點快點”;

  • 對情緒容易波動的孩子,用小玩具或大道理來讓他安靜下來;

  • ......

有用嗎?

很難說。

也許立竿見影。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拖延寫作業的孩子,在監督中如期完成了今天的作業。

那明天呢?後天呢?甚至高中大學呢?父母可以一直這樣督促嗎?

情緒容易波動的孩子,由於小玩具或大道理而暫時安靜了下來。

那麼以後呢?孩子走出社會,還能被這樣照顧嗎?

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該怎麼辦呢?

這裡想告訴你的是,如果想解決孩子問題帶來的困擾,你首先要分清楚責任。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比如寫作業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吧?

但是你每天陪坐在一邊督促孩子“快點快點”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替他承擔了堅持學習的責任。

他意識不到學習是為了自己,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

他可能只知道,是爸爸媽媽要我學習,是老師要我寫作業。

這樣缺少主觀積極性的學習,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父母們付出了很多,但成效卻不大。

所以說,只有你的孩子充分承擔起他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無論學習也好,健康也好,自我發展,努力奮鬥也好,他必須充分接受這是他自己的事,為之投入,你才會輕鬆省力。

只有我們不再「替」孩子負責,才有可能真正「對」孩子負責。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到呢?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有位媽媽,她的女兒十幾歲了,可是房間總是亂七八糟的。

東西扔得到處都是,提醒了女兒必須要學會收拾東西,不看的書要把它放回到書架上......她每次都是跟在後邊嘮叨,嘮叨也沒有效果。

這個媽媽就很著急,她一著急就忍不住幫女兒去收拾。

一邊收拾還一邊感慨:“我真是搞不懂現在的小孩子,每天待在這麼髒這麼亂的房間裡邊,難道不會不舒服嗎?”

朋友反問她:“女兒是從來不會主動收拾房間嗎?”

媽媽說:“那倒也不是,偶爾也會主動收拾。”

“那她主動收拾房間的時候,都是出於什麼原因呢?”我問。

媽媽想了想,說:“有同學來玩,或者老師家訪,或者是家裡有親戚朋友來訪。”

“噢?那你可以試試多讓孩子邀請同學來家裡學習或者玩耍。”朋友建議道。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媽媽很開心地說起女兒的變化。

她說:“自從經常邀請同學來家裡面玩,每次同學來之前,女兒果然都會很積極的把房間給收拾好。”

然後媽媽也會跟大家一起誇女兒,房間多麼乾淨多麼整潔。

久而久之,女兒就在同學眼中樹立起了,一個愛乾淨會收拾的這樣一個形象。

她也慢慢發現,一個乾淨的房間,能讓人的心情瞬間好起來。

從那之後,她再也不用媽媽去嘮叨,去反覆操心整理房間的事情了。

這樣的轉變背後,其實藏著很少有人知道的養育方法論。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而這些方法論,都是從李松蔚老師那裡學習到的。

熟悉我們平臺的朋友對李松蔚應該都不陌生:他是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武志紅的師弟。

武老師還自稱是他的「粉絲」,更盛讚道:“每次和他對談,都很有收穫。”

除此之外,他還是擁有80萬粉絲的知乎大V,是個專注系統式家庭治療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師。

當然,拋開這些光環,他生活中的身份,是一個7歲女孩的爸爸。

身為爸爸,他也跟我們一樣會有養育問題。

比如女兒不太喜歡學英語。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李老師曾把女兒送到一個很貴的外教班,但是效果不理想。某次英語小測驗居然得了54分。

李老師試圖跟女兒談一談,告訴她學英語這件事很重要。可是爸爸越循循善誘、苦口婆心,女兒就越是敷衍。

「因為我所說的英語很重要,是我的想法,是外部動機;可是隻有孩子的自主動機,才能讓她發自內心樂於去做某件事!」

每個人,即便是小孩子,都非常希望對自己的行為擁有主動權。

從當爸爸的慣性思維裡跳脫出來,李老師知道,事情的關鍵不是給孩子講道理,而是幫她尋找學英語的自主動機。

對小朋友來說,顯擺和競爭是很有趣的遊戲。而李老師覺得,英文就是很好的工具。

「女兒看了原版的《小狗汪汪隊》,會跟小朋友嘚瑟她會叫每條小狗的英文名。她也願意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得到誇讚。」

所以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英語班。他幫女兒換了班級,班上有她的好朋友。

每次測驗,她們會比拼看誰考得高。學習起來歡快多了。


北大博士李松蔚:讓孩子獨立負責,明白這件事最重要

這種和朋友之間比拼帶來的樂趣,也讓女兒徹底愛上了英語學習。

在2個月後的一次英語測驗中,李老師的女兒竟然破天荒地考了高分。

僅是一點小小的改變,孩子的動力就完全不同了,結果也截然不同。

看起來很神奇的尋找「自主動機」,是李老師「激發式溝通」理論中一個基礎的方法。

當你通過「自主動機」去激發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感受是「被尊重的」以及「自我負責的」,因此也就就變得更加動力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