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在这场修行中,几乎所有的父母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育儿问题:

  • 孩子内向不自信,担心他交不到好朋友;

  • 孩子做作业习惯拖延,担心她学习跟不上;

  • 一旦不满足要求,孩子就大哭大闹发脾气;

  • ......

父母们都在焦头烂额中寻找着解决之道。

比如说:

  • 孩子太胆小,家长会“鼓励”:“有什么好紧张的?勇敢一点!”;

  • 陪着孩子写作业,实时督促“快点快点”;

  • 对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用小玩具或大道理来让他安静下来;

  • ......

有用吗?

很难说。

也许立竿见影。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拖延写作业的孩子,在监督中如期完成了今天的作业。

那明天呢?后天呢?甚至高中大学呢?父母可以一直这样督促吗?

情绪容易波动的孩子,由于小玩具或大道理而暂时安静了下来。

那么以后呢?孩子走出社会,还能被这样照顾吗?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该怎么办呢?

这里想告诉你的是,如果想解决孩子问题带来的困扰,你首先要分清楚责任。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比如写作业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吧?

但是你每天陪坐在一边督促孩子“快点快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替他承担了坚持学习的责任。

他意识不到学习是为了自己,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他可能只知道,是爸爸妈妈要我学习,是老师要我写作业。

这样缺少主观积极性的学习,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父母们付出了很多,但成效却不大。

所以说,只有你的孩子充分承担起他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无论学习也好,健康也好,自我发展,努力奋斗也好,他必须充分接受这是他自己的事,为之投入,你才会轻松省力。

只有我们不再「替」孩子负责,才有可能真正「对」孩子负责。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位妈妈,她的女儿十几岁了,可是房间总是乱七八糟的。

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提醒了女儿必须要学会收拾东西,不看的书要把它放回到书架上......她每次都是跟在后边唠叨,唠叨也没有效果。

这个妈妈就很着急,她一着急就忍不住帮女儿去收拾。

一边收拾还一边感慨:“我真是搞不懂现在的小孩子,每天待在这么脏这么乱的房间里边,难道不会不舒服吗?”

朋友反问她:“女儿是从来不会主动收拾房间吗?”

妈妈说:“那倒也不是,偶尔也会主动收拾。”

“那她主动收拾房间的时候,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问。

妈妈想了想,说:“有同学来玩,或者老师家访,或者是家里有亲戚朋友来访。”

“噢?那你可以试试多让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学习或者玩耍。”朋友建议道。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妈妈很开心地说起女儿的变化。

她说:“自从经常邀请同学来家里面玩,每次同学来之前,女儿果然都会很积极的把房间给收拾好。”

然后妈妈也会跟大家一起夸女儿,房间多么干净多么整洁。

久而久之,女儿就在同学眼中树立起了,一个爱干净会收拾的这样一个形象。

她也慢慢发现,一个干净的房间,能让人的心情瞬间好起来。

从那之后,她再也不用妈妈去唠叨,去反复操心整理房间的事情了。

这样的转变背后,其实藏着很少有人知道的养育方法论。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而这些方法论,都是从李松蔚老师那里学习到的。

熟悉我们平台的朋友对李松蔚应该都不陌生:他是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武志红的师弟。

武老师还自称是他的「粉丝」,更盛赞道:“每次和他对谈,都很有收获。”

除此之外,他还是拥有80万粉丝的知乎大V,是个专注系统式家庭治疗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抛开这些光环,他生活中的身份,是一个7岁女孩的爸爸。

身为爸爸,他也跟我们一样会有养育问题。

比如女儿不太喜欢学英语。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李老师曾把女儿送到一个很贵的外教班,但是效果不理想。某次英语小测验居然得了54分。

李老师试图跟女儿谈一谈,告诉她学英语这件事很重要。可是爸爸越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女儿就越是敷衍。

「因为我所说的英语很重要,是我的想法,是外部动机;可是只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让她发自内心乐于去做某件事!」

每个人,即便是小孩子,都非常希望对自己的行为拥有主动权。

从当爸爸的惯性思维里跳脱出来,李老师知道,事情的关键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帮她寻找学英语的自主动机。

对小朋友来说,显摆和竞争是很有趣的游戏。而李老师觉得,英文就是很好的工具。

「女儿看了原版的《小狗汪汪队》,会跟小朋友嘚瑟她会叫每条小狗的英文名。她也愿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得到夸赞。」

所以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英语班。他帮女儿换了班级,班上有她的好朋友。

每次测验,她们会比拼看谁考得高。学习起来欢快多了。


北大博士李松蔚:让孩子独立负责,明白这件事最重要

这种和朋友之间比拼带来的乐趣,也让女儿彻底爱上了英语学习。

在2个月后的一次英语测验中,李老师的女儿竟然破天荒地考了高分。

仅是一点小小的改变,孩子的动力就完全不同了,结果也截然不同。

看起来很神奇的寻找「自主动机」,是李老师「激发式沟通」理论中一个基础的方法。

当你通过「自主动机」去激发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感受是「被尊重的」以及「自我负责的」,因此也就就变得更加动力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