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形象的化身,近代有關珍妃詩詞用落葉傳達出的詩意

導語:古典與今典都是在近代詩歌之中十分經典的存在,許多人對於古典與經典難以區分,陳寅恪先生曾經解釋並認為兩者之間用時間劃分,古典通俗解釋就是古時候的經文典集,而經典順理成章的也就是當代的典籍故事。比如說在清朝末期的

庚子事變中,珍妃之死在後來詩人的引用之中,便形成了今典。以至於後來珍妃的死上升到了寓家國興衰之痛,又有身世飄零之慨的高度。而近代文人也在此影響之下,形成了大量的吟詠珍妃的作品。

珍妃死亡的故事,發生在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按照清朝舊制,這個時間段裡,皇族成員要進行西狩活動,而珍妃恰恰在這個時間,沉井而死。《清史稿·后妃列傳》還對此做過詳細的記錄。由於光緒年間,清朝統治形同虛設,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中原開啟了近代化的開端,皇家的威嚴減弱,以至於珍妃之死被各類文學藝術作品塑造為皇家愛情悲劇,認為珍妃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為黑暗勢力奪去年輕生命的犧牲者

一、大量吟詠珍妃題材的出現

關於珍妃題材的詩歌不勝列舉,我們就以下面的一些典型類型進行探究

首先在珍妃詩中,範當世所寫之詩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存在,或者說他是這類題材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眼中,

雖然珍妃自盡或是被殺眾說紛紜,不過她也並不等同於文學史、藝術史中的"珍妃"形象。在真實的珍妃身上體現著的是她與光緒的故事,這是帝制終結前夕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這也是為什麼後人對於這一題材十分喜愛的原因,時代悲劇與愛情悲劇的完美結合,無論是哪個詩人都會被這樣的題材所觸動。如範當世《敬題婁賢妃所書屏翰二字》詩:"婁妃不與寧王逝,大字輝輝在戟門。想見扶攜宮婢日,暗思採掇聖人言。於今朱氏無炊火,何處青天著墨痕。女德萬年看不厭,撫膺百感淚渾渾。"這首詩為珍妃事而作,不過成詩的時間大概在珍妃去世不到一月。這也是為什麼說現實中的珍妃並不完全等於文學中的珍妃形象。

影視劇中的珍妃

之後的文廷式也是寫珍妃詩的又一位出色的近代詩人,他的一生沉浮起落均與珍妃相關,感慨也較他人為深。文廷式庚子年的《落花》八首是為珍妃事而作。探尋它的詞義,天醉、荊棘、華表鶴歸、銅仙熱淚等,均為大時代之動盪哀感。而"況感西風落葉蟬","西風""落葉"意象比擬珍妃之受外力催迫與墜井時飄搖零落之態,哀蟬則是《樂府補題》發現後,詠后妃身後事的重要典故。"無用樓東十斛珠"句,用石崇故事,綠珠是為金谷墜樓,身份比擬自是不倫,但在緊扣墜字的動態。除了飄零之傑,"莫隨流水終歸海"."駐顏無奈水千波","莫隨""無奈"俱是無可奈何之口吻,而井為珍妃葬身之所,與井水相關的意象,在其他詠珍妃的詩作中頗為常見,哀蟬、缺月等意象也是。文廷式有"月缺尚應憐顧兔"。

歷史照片珍妃畫像

在之後的陳詩,他的詩文比起前兩位更加婉麗深沉,不僅用典,風格亦有李商隱詠史遺韻,但並非盡詠珍妃事。並且十分喜愛一唱三嘆,寄託遙深,的寫作手法。這也是為什麼陳詩後來引文氏詩後自注到:"李義山《景陽宮井雙桐》詩:'秋港菱花乾,玉盤明月蝕。'"的原因。陳詩中從構思、框架、手法、風格等方面均有李商隱七言近體特別是詠史詩的痕跡,即借古喻今、託物寄慨等。

二、珍妃詩中頻繁出現的落葉意象

1、落葉意象的出現

《詩史閣詩話》中引用王乃徵《落葉詞》曰:"王蘋珊前輩乃徵有《落葉詞》四首,情韻蒼涼,足當詩史同時和者甚多,莫能及也。詩云……此四詩都下傳鈔殆遍,一時有'王落葉'之稱。"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王乃徵"條雲:"病山有《落葉》四首,詠庚子事也。狄平子云:此詩婉而摯,沉而佻,哀音激楚,有類變雅。'餘謂清末京朝,頗多哀楚綿邈之音,皆從玉溪、冬郎而出。如李亦元、曾蟄庵丁叔雅皆工此體。病山則不時作。此亦因珍妃之死,感而為此。事既哀怨,題亦悽婉,遂不覺偶入此派耳。實則病山其他諸詩,皆骨力堅蒼,而遊山之什尤工,亦不全似此種也。"

吟詠珍妃的詩歌的配畫

王乃徵四首《落葉詞》頗有義山風調:

秋撼三山奈別何,流光激箭下庭柯

金仙掌畔荒荒影,玉女池邊瑟瑟波。

……

南雁叫群千里斷,夜烏啼夢一秋悲。

長空願止迴風舞,為惜飄零最後枝。

王乃徵《落葉詞》中,出現了金仙、玉女,濃翠、清鍾之偶,銅輦、碧溝,南雁、夜烏等這些物象,這些物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一種縹緲尤託、悲惻綺麗的基調。同時這四首詩中有著豐富寫作手法,其中色調、動靜聲響、冷暖的變化上十分鮮明。比如荒荒影、瑟瑟波,自迎、忽墜,朝旭彩、曉霜痕,白楊路斷鵑聲急,金谷飄煙、銀瓶合凍等。在這四首詩中落葉、哀蟬等意象十分多見。並且四首詩都以哀蟬之感寓寄託珍妃的身份,以落葉之飄墜無依姿態來暗示珍妃死亡時的情境

曾國藩畫像

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鈞,也有寫過《落葉詞》並且他的詩還在一段時間內引起了追捧的熱潮。在曾廣鈞這首詞開始還寫了序:"客有自燕避亂歸者,道珍妃死事狀甚悉,並述諸名流紀哀之作。輒仿香山《長恨歌》,梅村《永和宮詞》,為作落葉詞,比諸白髮宮人話開元遺事,黃臺詩句閔房陵幽廢云爾。"不過這首詩因為篇幅過多所以就沒有列舉出來。除此之外曾氏還有七律《落葉詞》:

銀床玉露冷金鋪,碧化長虹轉鹿盧

姑惡聲聲啼苦竹,子規夜夜叫蒼梧。

破家厄耐雲昭訓,殉國爭憐李寶符。

……

昆明池上粘天草,只託微波訴卷葹。

有人評價這首詩是是此詩珍妃的一部小型傳記傳讀,惟其中"落葉"便是珍妃最好的化身。在整首詩中"姑惡聲聲啼苦竹,子規夜夜叫蒼梧"十四字,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絕唱。到了後來的孫雄,他對於珍妃的想象體現在他的"亦當肅環佩以申感謝也"的描寫之中,孫雄的描寫依舊跳脫不了以"落葉"來訴說珍妃這一限制,不過在他的詩中依舊緊扣詩題因物賦形,極力渲染落葉、落花的情態,用典切合,渾融愜當。

曾廣鈞書法拓本

2、珍妃詩表達情感的創新

通過對四人的比較可發現曾氏的《落葉詞》並未句句扣題,且多用仙人意象,在寫作時看似離題,卻都和珍妃的事情有著相關性,他描述的在荒唐無稽之神仙幻境中,勾勒出了當時清政府的時局。如其中"六王母轉籌擁桂旗"一句,,其中"轉籌"為運籌謀算,又以王母比喻慈禧之威儀過人,從這些表示出珍妃死在井中,是慈禧背後策劃的結果,並不是一場自殺的意外。

"漢家"一聯上承"王母轉籌擁桂旗,闔門宣敕肯教遲",表明慈禧的用心深沉句故用"漢家",這是唐人以漢喻唐之傳統,"天難問"有是對前面的畫的委婉表述。之後的"敵國文明佛不知"句未經他人道過,眼光迥出同題作者之上。慈

禧固然有其昏昧暴戾的一面,但她能數十年操縱朝局,沒有一個能與她進行鬥爭的,這表明在工於心計慈禧並非常人所能企及,即使後來慈禧被迫向十一國宣戰也顯得十分的滑稽。詩人往往抨擊慈禧的殘忍驕奢,卻忽略了庚子之變對於中原的查毒作用。宮中尊慈禧為"老佛爺","敵國文明佛不知"句將慈禧之自大,多詐而無知的脾性一語道出,"佛不知"三字更有一種冷峻意味的轉折與諷刺。不過卻能將列強的強大視為"文明"進步帶來的作用我,表明了曾鈞對世界局勢的認識,已經是開眼看天下。

慈禧太后照片

文廷式《落花》詩與王乃徵《落葉詞》等詩作,明顯包含"今典"。即當代史事、或當前故事、當事人之間的交涉,以及在詩人造語致意時的特寫使用。他們兩人之間的詩能夠和今典相結合,在對於當時事件的細密考證後,將現實中的例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想結合使實證與詮釋相輔相成。凡諱之而不敢語、語焉而不能詳之事,皆可託之古典與今典,極其用心寫已身在政治蛻變中所處之環境。這也是"今典"為什麼產生的原因,今典的產生是因為當時的文人有不能言說的東西,所以他希望藉著同一時期發生的事情,加以詮釋,隱晦的表達自己所想,最終形成今典。

三、珍妃詩詞中的其他典型意象

1、與落葉同意的意象

庚子事變後第二年,朱祖謀有《聲聲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一詞。其中的"人意相憐"四字點出德宗"恤珍妃"

之情,"頹城""空枝"極力描摹葉落後景物之蕭瑟,也顯示亂後宮殿之荒蕪。"吹蝶""飄蓬"皆喻落葉,把落葉之辭柯及其象喻珍妃之墜井寫得迷離淒涼。"香溝舊題紅處,拼禁花憔悴年年",寫德宗與珍妃舊日之戀情,而此情長期受到慈禧的髙壓摧殘,憔悴傷情。"天陰""夜沉沉"極力渲染氛圍,烘托珍妃一生之悲劇性質。此詞中"飄蓬人意相憐""香溝舊題紅處"分付哀蟬""終古巢鸞無分""正飛霜金井""起舞迴風""向空山休問杜鵑",落葉、題紅、哀蟬、巢鸞、金井、秋風、杜鵑等典故意象,均是詠珍妃詩詞出現率較高的幾類。

王乃徵詩文集

當時賦落葉詞詠珍妃者,還有潘之博《大聖樂·落葉》,其中西風、巢鸞、哀蟬、題紅、杜鵑意象亦見。朱祖謀弟子林鵾翔《六醜·落葉》用清真韻"信哀蟬意苦"一詞也有哀蟬、綠陰、題紅、秋風、洞庭波等意象。"付軟塵槐國"即南柯一夢之意,寫經歷家國之變回宮的光緒,欲重尋舊日之夢,已然縹緲難尋。寫落葉意象而醒目者,還有吳士鑑《清宮》:"趙家姊妹共承恩,嬌小偏歸永巷門,宮井不波風露冷,哀蟬落葉夜招魂。"此詩以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比擬瑾妃珍妃,千古之下行跡性格均無相近之處,又非韻語佳事,僅取其共事君的浮泛聯繫而已。

而"落葉"二字所蘊含比興的寄託之意義,一經當時的名家使用,馬上便引來引來種種仿效。因此落葉意象遂逐漸由王乃徵詩中需要咀嚼尋味的"今典",漸變為一種強大的語言慣性。以至於造境用語多有雷同,下者不免拾人涕唾之譏。假如沒有曾廣釣等人之天才敏捷與匠心別裁,那麼這種慣性不免使文字趨於浮泛。

2、宮井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被視為是倡導文學革命的先聲,但作為白話詩的倡導者,胡適提出的"六不用典"一條中,對狹義用典的批評也確中痛病,用典是為了強化作者情志的表達,假如讀者感受到的僅是與今事浮泛關聯的典故本身,那麼這類用典就是失敗的。典故的含義多層且多變,不同詩作使用同典故的同一意義,帶來的文學效果也不同。

胡適畫像

如果說落葉意象的剪裁還有名家巨手獨到運思,那麼其他意象有的不免浮泛或比擬不倫。其中就包括了"宮井"典故,即陳後主國破後自投景陽殿井的故事但光緒並非陳後主這樣的昏聵亡國之君,珍妃之沉井也與張麗華被隋軍斬首不同。只是由於景陽宮井後被稱為"辱井","井"之意象與家國之"辱"的疊加,遂為時人普遍取用

庚子七月兩宮西狩後,列強帶著自以為文明的方式,如強盜一般用武力扣開了中原的大門,當時的城中士大夫紛紛各自倉皇奔命。懷王鵬運身陷危城,獨閉門而居。朱祖謀、劉伯崇以故居遭洋兵襲擾,先後來依王氏四印齋而居。每晚各填一二首詞,前後共六百餘首,為《庚子秋詞》。以謝章鋌"詞史"觀點考察,《庚子秋詞》響應時事,將家國之感發之於詞,當可與杜甫《北征》《垂老別》等詩作相提並論。集中亦不乏與珍妃本事相關聯之作。王鵬運《漁歌子》亦用"景陽宮井"之典故:

禁花催,清漏歇,愁生輦道秋明滅。冷燕支,沉碧血,春恨景陽羞說。翠桐飄,青鳳折,銀床影斷宮羅林,漲回瀾,輝映月,午夜幽香爭發。

四、吟詠情感的來源

典故有時僅取其字面之意,用以增加修辭效果。葛兆光說:"與故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它的通暢與晦澀、平易與艱深,僅僅取決於作者與讀者的文化對應關係。"並指出典故有兩種用法:一種是直接使用它的意思,即王國維所謂的"代字"另一種則能構築起整首詩的情感氛圍,"讀者一讀到它,便被這種情感氛圍'籠罩了心靈,感受到了詩人的心境,絲毫也不覺得典故在那裡造成任何隔閡或屏障,因為它們已經融入情感氛圍中去了。

詠珍妃詩詞用景陽宮井典故,若能使讀者忽略典故原意,融入詩作詞作情感氛圍中,並無不妥。然而能傳達感情氛圍的典故,有極大的限制性,典故會缺乏張力而不可用,常見典故又因無特殊情感內涵而不能使所用,所以對於典故而言,需要既有字面美感,又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典故的使用,若僅僅用於影射一人一事,則其意義不免為原意固化;而能帶來豐富情感聯想者,其對時事的意義又往往在有無之間,難以一一指實。詩之所以妙,是因為它的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它的寄託在於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於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詩歌中的宮井意象

在題詠珍妃常用的若干個典故中,宮井、飛燕姊妹比擬不倫,哀蟬、楊妃浮泛,而落花意象因陳寶琛《落花四首》等的經典地位,成為另一堪與荊棘銅駝麥秀黍離並稱的遺民故國之思的意象。能與珍妃本事相關度高又名篇迭出的,當屬落葉,這也是有關珍妃的詩作今典中落葉脫穎而出的原因。以致民元后在題詠珍妃的作品中,依然不斷有人使用。如1928年底須社社友第十集社課,就以詞牌《霜葉飛》賦落葉為題,所收錄的作品中多暗詠珍妃之作。須社為流寓天津的遺民所成立的詞社,起1928年夏迄1931年春,三年結會百集。一月三集,限調與題。由郭則泫主持,以晚清四大家的朱祖謀、鄭文焯為主導,南宋詞風為正宗。須社的成員多為地位較高的遺老,借填詞抒發故國之思。

遺民社集

遺民社集以同題感懷故國,雖然是對南宋遺的風氣的追尋。但它是在在蒙元政治高壓之下不得不以含沙射影的指出。不過民國時期的珍妃中雖然民國社會並沒有對遺老進行政治迫害,但時局動盪,稍不注意便丟失性命,因此爭勝弄筆之意味,已過於痛定思痛之感悟,未免有傷感物緣情之本真。

結束語:落葉本來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就具有感時傷懷的意味。在古代的詩歌當中秋葉飄落,意味著凋零,意味著結束。不過到了庚子之變後,落葉從此多了一層意味,那就是珍妃的死賦予她的特殊意味。這也是吟詠珍妃的詩人結合他們所出的時代,賦予落葉的一種新型含義,更是對於珍妃之死的一種文學昇華。不過隨著文學的不斷衍生,吟詠珍妃的詩歌也出現了多的變形,

從之前的詩詞以意存比興寄託,到後來文人暗相較勁的意味在。關於珍妃的意象典故,早已是今典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以比興手法將皇家愛情悲劇,封建專制制度下為黑暗勢力奪去年輕生命的犧牲者的感情傳達出來。

參考文獻:

[1]簡宗梧,李時銘.全唐賦

[2]胡幼峰.敦煌殘卷劉希夷佚詩"死馬賦"的寫作特色

[3]伏俊連敦煌的俗賦

[4]馬積高.賦史

[5]王運熙等.文心雕龍譯註

[6]簡宗梧.賦與駢文

[7]蔡宗齊.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

[8]費振剛等.全漢賦

[9]張少康.文賦集釋

10]伏俊連.敦煌賦校注

[11]劉肅,大唐新語

[12]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