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明天》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文章,創作於1920年;《祝福》則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創作於1924年。

兩篇文章都塑造了典型的“寡婦”形象,講述了兩個底層寡婦的不幸與悲哀,道盡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漠,但是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

關於《吶喊》,魯迅先生曾坦言:“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魯迅因為寂寞而“吶喊”,企圖喚醒大家打破“鐵屋子”,走向更好的“明天”。“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魯迅《吶喊》中會給人們希望,在《藥》中夏瑜的墳墓上平添一個花環,在《明天》裡單四嫂子竟然沒有夢到兒子。

“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魯迅如是說。

魯迅創作《彷徨》時,心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其表現的主旨也截然不同。魯迅特意選擇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題辭,“彷徨”意為“走來走去、猶豫不決”。此時的魯迅,已經從最初的吶喊、批判、抗爭變成了懷疑、求索、思辨。

《明天》短小精悍,故事情節簡單,圍繞單四嫂子失去孩子的兩天一夜,寫盡單四嫂子的孤獨無助,道盡周遭世界的世態炎涼。質樸的文字背後是對社會的痛斥,是對人性的剖析。

《祝福》較之《明天》,悲劇意味更濃。通過描寫祥林嫂悲慘的一生,讓讀者悲其所悲、痛其所痛,心中似有一腔怒火,又有一縷哀思,鬱結於心,久久不散。

祥林嫂兩段婚姻,皆逃不過“喪夫”的命運;她兩次逃往魯鎮,渴望從中獲得一處避難之所、一絲慰藉,但是卻因為改嫁“失貞”,祥林嫂備受排擠與折辱,最終在大家的冷嘲熱諷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單四嫂子和祥林嫂遭遇相似,都經歷了喪夫又喪子,成為了一名活在底層的“寡婦”;她們都活在冷漠無情的社會,活在流言蜚語與虎視眈眈中。封建禮教只教會她們“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卻無人告知她們“子死”又該從誰?她們是典型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人,對於她們而言,做一個合格的奴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明天》中的單四嫂子早已喪失了“明天”,她的未來只有無盡的痛苦,除了毀滅,單四嫂子無路可走。《祝福》中的祥林嫂也從未得到過“祝福”,甚至可以說她一生都活在詛咒中。這樣兩個相似的形象,其本質卻又截然不同。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吶喊》


01

單四嫂子是聽天由命的愚昧者,祥林嫂是勇於反抗的覺醒者

單四嫂子喪夫後,依靠紡紗來維持自己和兒子的生活。寶兒是怎麼死的?表面來看,寶兒死於疾病,實則死於單四嫂子的愚昧無知。

在《明天》中,作者5次提到“單四嫂子是一個粗笨女人”。她勤勞、有母愛,但是無知得徹底。孩子病重了,單四嫂子並不是帶著孩子就醫,而是求神拜佛,心裡祈禱著“明天寶兒的病就好了”。面對困難,單四嫂子只會求助於神明,求助於虛無縹緲的“明天”。

“單四嫂子心裡計算:神籤也求過了,心願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麼好?——那只有去診何小仙了。但寶兒也許是日輕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熱也會退,氣喘也會平的:這實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魯迅


“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我們總以為“明天”代表著希望,代表著未來,殊不知,“明天”也可能是災難。更致命的是,我們無人能真正觸摸到“明天”。當時間流逝,凌晨12點的鬧鈴敲響,我們以為的“明天”在這一刻便又變成了“今天”。

“明天”如同“希望”般“蠱惑”著我們,讓我們誤以為它是真實的,實際它們只存在於遙遠的地平線上。

魯迅曾在《希望》中寫道:“希望是什麼?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拋棄你。”

可惜單四嫂子並不懂得這個道理。從求神拜佛,到諮詢庸醫何小仙,最後寄希望於無知的王九媽身上,最終寶兒不治身亡。殺死寶兒的不只是殘忍的病痛,更是無能的庸醫和冷漠的看客,還有愚昧的單四嫂子。

對於周遭的麻木與自身的痛苦,單四嫂子只感到空虛與寂寞,她甚至喪失了悲痛的能力;她從未想過抗爭,單四嫂子被周圍的冷漠與麻木所吞噬,最終成為了麻木的一員。

“她(單四嫂子)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覺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靜,而且也太大了,東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圍著她,太空的東西四面壓著她,叫她喘氣不得。”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如果說單四嫂子是聽天由命的愚昧者,一輩子被人操控而不自知,那麼祥林嫂則是勇於反抗的覺醒者,一生都在與不公平的命運做抗爭。

祥林嫂初次去魯鎮時,二十六七歲,她的丈夫比她小十歲,以打柴為生。魯迅向來惜字如金,卻將祥林的年齡和職業都交代得很清楚。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子,在春天時喪了性命,這是祥林嫂與眾不同的悲劇起點。

從祥林嫂比她丈夫大十歲,可以合理猜測,祥林嫂應該是孤苦無依的童養媳,上面還有一個自私自利的“惡婆婆”。在丈夫死後,祥林嫂察覺到婆婆欲將她販賣的心思,她選擇出逃至魯鎮,通過自己的體力謀得一條生路。這是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

在做幫工時,祥林嫂努力工作,她很清楚,因為她“寡婦”的身份,魯四老爺很不滿意。她幹活並不比男人差,又勤勞肯幹,來到魯鎮第三天,便被定了下來,每月工錢500文。

可她終究難敵人為的厄運:在河邊淘米時,她被幾個男人捉了回去;進而被婆婆綁到花轎,強行嫁給了賀老六。在拜天地時,祥林嫂一頭撞到香案角上,試圖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獲得最後的解脫。

在那個貞潔至上的社會,祥林嫂並非貞潔觀的守護者,卻也清楚改嫁後的命運。女人“失貞”,將會走向怎樣的悲劇命運,祥林嫂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與命運抗爭,這是祥林嫂的第二次反抗。

重回魯鎮後,柳媽指責祥林嫂改嫁,下了地獄後將會被兩任丈夫撕扯,最終祥林嫂只能被劈成兩半。祥林嫂聽完後嚇得魂不守舍,趕緊去“捐門檻”,以此來洗脫自己身上的罪孽,換取死後的安寧。“捐門檻”是祥林嫂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也是祥林嫂最後的反抗。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但她的力量實在有限,無法與麻木的社會抗衡。而且,祥林嫂身上有著朦朧的“覺醒者”的影子。

所謂“覺醒者”,是指率先從愚昧的群眾中清醒的人,他們看到了社會的黑暗,感受到了周圍的冷漠,感到痛苦卻又無能為力,因而內心無比矛盾。

祥林嫂身上也有著深刻的矛盾性:她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卻又渴望獨立自主,敢於挑戰封建的權威;對於不公的命運,她坦然接受,卻又奮起反抗;活在麻木的世界,她又深感痛苦。這不正是近代知識分子覺醒後的心靈表現嗎?

祥林嫂具備了“覺醒者”的意識:她最先感覺到痛苦,最多地承受了痛苦,為了解決痛苦,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單四嫂子因愚昧無知而走向悲劇的命運,對於切身的痛苦,她並無感知能力,只是覺得空虛;而祥林嫂面對不公的命運,她不曾停止反抗,最終在反抗中痛苦,在痛苦中消亡。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彷徨》

02

單四嫂子是堅守貞潔的被害者,祥林嫂是拋棄貞潔的超越者

貞潔觀念貫穿在魯迅的這兩部作品中,她們是“從一而終”的受害者,也是“三從四德”的執行者。單四嫂子在丈夫去世後,隔壁咸亨酒店的老拱們對她虎視眈眈,日夜盼望著單四嫂子的兒子能早日離世,這樣便能得到欺辱單四嫂子的一線“生機”。

施蟄存曾說《明天》的單四嫂子是有慾望的,她心中也有一個藍皮阿五。理由是當藍皮阿五從單四嫂子手中抱走孩子時,“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我覺得這種理解不夠準確。單四嫂子孤獨又無助,寶兒就是她活下去的信念,此時寶兒危在旦夕,當有人趁機非禮她時,她感到羞恥甚至憤怒,都是人之常情,卻唯獨不可能感到“慾望”。

“單四嫂子在這時候,雖然很希望降下一員天將,助他一臂之力,卻不願是阿五。但阿五有點俠氣,無論如何,總是偏要幫忙,所以推讓了一會,終於得了許可了。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單四嫂子在無助中渴望有人幫助,卻不願看到藍皮阿五,這說明她知道這些人對她有著怎樣的非分之想。事實是阿五幫忙為假,趁機佔便宜為真。

正是因為單四嫂子堅守“從一而終”的貞潔觀,所以在丈夫死後,寧願過得艱苦也不願改嫁;在寶兒死後,她感到空虛與絕望,單四嫂子的“明天”是死亡,是煉獄,卻唯獨沒有“改嫁”這條路。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咸亨酒店


封建禮教對人思想的荼毒有多深,從魯鎮上對祥林嫂評頭論足、冷嘲熱諷的婦女便能看出來。她們本身便是受害者,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封建禮教的守護者。

祥林嫂本名叫什麼,無人知曉,也無人在意。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祥林”,故而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麼,但中人是衛家山人,既說是鄰居,那大概也就姓衛了。”

後來祥林嫂被她的婆婆捉了去,改嫁給了賀老六,可惜沒過多久,年輕的賀老六便死於傷寒,自己的兒子也被狼叼了去,成為了野狼的腹中食物。無奈之下,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此時大家依舊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這意味著,在大家心裡,只有第一任丈夫才是作數的,“從一而終”的思想已經深入人民的骨髓。女子認為應該“守節”比男子逼迫女子“守節”更可悲。

祥林嫂沒有那麼強的貞潔觀。有人說,祥林嫂寧死不嫁賀老六不就是維護貞潔的表現嗎?我們細品文字,就會發現玄機:

祥林嫂不願意嫁給賀老六,只是出於對婆婆逼迫改嫁的反抗。在祥林嫂心中,她可以嫁人,但不願被“賣”到這個偏僻的山村,所以從上花轎之前她便開始逃離與反抗。

等到真正拜堂後,祥林嫂如果真的想以死保住名節,她有無數的機會,但是祥林嫂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與賀老六生下了孩子,甚至在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胖了”,這說明在賀老六去世前,她覺得第二段婚姻是幸福的。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魯迅


祥林嫂的思想是超前的,整個魯鎮都活在沉睡中,只有祥林嫂率先質疑世上是否有鬼神。對於祥林嫂的悲劇,魯迅卻選擇以《祝福》為題,為何魯迅對祥林嫂不是“同情”,而是“祝福”?

“祝福”是一個時間概念,是指舊曆的年底。家家戶戶歡天喜地,而祥林嫂死於這個時間。

“祝福”是一個事件概念,是指“祭祀”這件事。祥林嫂因為被迫改嫁,而失去了觸碰祭祀物品的資格,這成為擊垮祥林嫂精神的致命一環。

“祝福”是一個象徵概念,象徵著魯迅對感受到痛苦的“覺醒者”的祝福,象徵著魯迅對祥林嫂這個“超越者”的肯定。


比較《明天》《祝福》:同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她們有何不同

祥林嫂

結語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單四嫂子和祥林嫂都是悲劇人物,魯迅將虛偽的仁義道德撕碎,將血淋淋的真相展現在讀者面前,以此來警醒世人。

《明天》和《祝福》都塑造了底層“寡婦”形象,但是兩者完全不同。單四嫂子愚昧又無知,堅守貞潔又死於貞潔;祥林嫂開始覺醒,勇於反抗,儘管屢戰屢敗,但她不曾放棄,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用鮮血來洗刷世間的罪惡。

《吶喊》中承載了魯迅的希望,而《彷徨》中記錄了魯迅的懷疑。魯迅可以為“明天”而“吶喊”,也可以為“明天”而“祝福”,他曾反抗,也曾“彷徨”,明知前路渺茫,卻依舊要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