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和”的设计原则,从整体出发,考虑设计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

设计中"和"的设计原则,从整体出发,考虑设计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

“和”从设计的整体出发,考虑设计系统内部各成分的协调一致。

设计中“和”的设计原则,从整体出发,考虑设计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

既然“和”是柔性的、模糊的,那么“和”是可知的吗,我们可以把握它吗?作为具体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它必须首先能够让人感知、了解,然后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具体地应用。“和”的达到与获得始终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人是活动的主体,正是人的活动赋予了客体一种理想的秩序—和。由此我们得出了“和”的基本意义作为主体的人使用一定的方法对客体进行调解,并达到一种理想的秩序和谐。具体在(考工记)中“和”的体现有两种方式:“物一物”之和与“物一人”之和。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所谓“三材”是指制作载、幅和牙所需的三种不同材料。程瑶田云“三材治之,各有度法,合之为轮,所谓和合也。”贾疏云:“调孔入载入牙者并须调,使得所也。”载、辐和牙各自有不同的职责,载要承受轴的压力、摩擦力,必须坚固耐磨,辐要将力分散到牙上,必须是直的,且与牙对接的卯眼要正;牙因为是圆的,必须将木材糕合成圆形,然后接起来。正是这种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对材料的不同要求,但这种不同又是统一于同一个“轮”,共同实现了“轮”的功能,这便是轮之“和”。

而何谓“物一人”之和呢?“销之和”不仅注重了钥的物质结构之和,还注重使用过程中的“和”,“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健,行数千里,马不契需;郑玄注:“杜子春曰:‘键读为鑫,左面不便,马苦鑫,钥调善,则马不赛也。’书键或作券。玄谓券,今倦字也。钥和则久驰骋,载在左者不罢倦。尊者在左。”不键,不疲倦。契需,郑司农云“契读为‘爱契我能’之契,需读为‘畏需’之需。马不伤蹄,不需道里。衣装不破损。这里就不只是关注钥本身的功能,更多地还关注拥与马、人之间的使用关系,力图构建出一种车、马、人之间合理、和谐的使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功能能够得到完美的实现。这便是“物一人”之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