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小五是冠華服裝公司的辦公室內勤。

今天領導安排她做一份購進合同。她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模板,改了改關鍵信息,就發給領導看。沒幾分鐘,領導就打電話過來把她叫到辦公室一頓教訓。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原來啊,小五合同上的單價少了兩個字:含稅。小五覺得委屈,不就是少了兩個字嗎,值得這樣大發脾氣嗎?不過領導只發脾氣,卻不解釋為什麼,到了晚上,小五就滿腹鬱悶的來找我。

聽小五說明事由,我笑著說:不怪你,你只是一個內勤,不懂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人在屋簷下,哪有不低頭,領導這麼要求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合同上要註明是含稅價格呢?

原來,合同是公司業務的源頭,決定整個業務的流程,而業務又決定稅收定性,能否降低稅收成本,主要看合同如何簽訂。特別是合同中價格的問題,含稅和不含稅差別太大了。

先來看一般納稅人如何計算增值稅。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的計算方式:抵扣制

冠華公司是一家生產和銷售服裝的公司,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本月銷售了一批貨物,價稅合計11300元。其中10000元是價款,1300元是增值稅,1300元增值稅是根據稅率計算出來的,下游客戶交給冠華公司的稅款。因為是在銷售過程中產生的,俗稱銷項稅。銷項稅並不是上繳國家的增值稅,因為冠華公司在購進的過程中也支付了一定的稅金給面料廠,支付過的稅金可以從1300元稅款中扣出來。

冠華公司本月從大明紡織面料公司購進面料9040元,其中價款8000元,稅款1040元,1040元稅款是在購進過程中產生的,一併支付給大明公司,俗稱進項稅,只要這筆業務能取得專用發票,稅款就可以從銷項稅中扣出來。

所以,對於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的計算方式是銷項稅-進項稅,在銷項稅固定的情況下,進項稅越多,繳納的增值稅就越少。

明白了一般納稅人的抵扣機制,也就明白了合同的重要性,在合同上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定價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合同定價決定企業的稅務定性

有人問,為什麼一般納稅人企業喜歡稅率為13%的發票,而不喜歡稅率為3%的發票呢?我認為這裡面的

關鍵因素是合同定價,稅率根據納稅人身份的不同,是相對固定的。比如一般納稅人企業,銷售的稅率沒有特殊情況就是13%,小規模納稅人呢,徵收率是3%,在選擇交易夥伴前就要充分考慮對手的納稅人身份問題。

一、合同定價為含稅價

咱們還是以冠華公司購進8000元的案例,來看含稅合同定價對稅收的影響。假定冠華公司從大明公司購進能取得的是13%的專用發票,同樣的金額從春華紡織廠購進能取得3%的專用發票。

增值稅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假設合同定價是含稅的,都是以9040元購進面料,在銷售額固定的情況下,從大明公司購進取得13%的專票,應繳增值稅是260元,而同樣的價格從春華公司購進,因為稅率低,價稅合計中稅的比例低,要繳納的增值稅高達1037元。

同時因為附加稅是以增值稅為計稅基礎的,所以增值稅多了,附加稅就變多,公司的利潤在附加稅的影響下,進一步變小。

毛利潤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看完了增值稅,再來看下利潤情況。

從大明公司購進,購進金額8000元,不含稅銷售額10000元,毛利潤為2000元,而從春華公司購進,購進金額8777元,不含稅銷售額10000元,毛利潤為1223元。可見,從大明公司購進並取得專票,冠華公司的毛利潤最高。

小結

在合同定價為含稅的情況下,稅率越高,稅額在總金額當中的佔比越高,成本越低,企業無論從增值稅還是利潤上來講,都能實現最大化。反之,如果不能取得高稅率的專票,對於銷售方春華公司沒有影響,而對於冠華公司來說,相當於拿出一部分利潤,上交給了國家。

二、合同定價為不含稅的

如果合同的價款為不含稅的,對於冠華公司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不同類型的公司稅率不一樣,總的支出也不相同。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如果從大明公司購進,稅率高,總的支出多,抵扣的也多,如果從春華公司購進,支出少,抵扣的也少,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關係。

合同定價方式影響的其他稅種:印花稅


少打兩個字被老總訓斥,不做財務,也要懂一點財務知識


購銷合同的印花稅是根據合同金額來確定的。所以合同的定價金額也決定印花稅的多少。如果想節省印花稅,那麼合同金額可以以不含稅的金額簽訂,對於增值稅發票的其他事項,可以在具體條款里約定。

一點點解釋到現在,小五就明白了:原來這合同裡面這麼多事兒啊,兩個字就牽扯到這麼多稅務和財務上的知識,還有一些法律術語呢,看來做一個內勤,也要加強各個方面的學習呀。不然挨訓了也不知道為啥訓的。

結語

在一般納稅人的業務中,合同顯得尤為重要。合同不僅是降低企業稅收成本的源頭,企業的稅務定性也取決於合同如何簽訂,並且合同還是企業經濟利益的保障。一般納稅人不僅面臨經營業務的合同風險,還要面臨企業內部管理的合同風險,比如私車公用,是否簽訂了租賃合同,如何支付費用,出租人是否開具發票,以及公司是否代扣代繳個稅等。這也是規模企業為公司尋找法律顧問的原因,因為現在的企業一旦違法,成本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