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菩萨我想对你说


顺治皇帝在去世的时候,康熙才只有八岁,由于年幼,根本无法掌控整个局面,因此顺治在去世之前,为康熙制定了四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八岁的康熙。这四位辅佐大臣为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

索尼由于多病,几乎退居二线。遏必隆比较圆滑,因此不怎么管事。只剩下鳌拜和苏克萨哈争夺比较激烈,最终苏克萨哈没有竞争过鳌拜,此时的鳌拜已经独揽清朝大权。

鳌拜独揽清朝大权,原因就是他手中握着军权,据说当时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经占据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鳌拜虽然手握众多的兵权,他却没有推翻康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满洲人耿直性格

纵观清朝,进关的摄政王多尔衮,从未有非份之想。晚清的恭亲王,本也是继承人热门人才,而且才华横溢,咸丰在的时候,疏远他。慈禧后期也提防他,但他也从没有过篡位想法。应该是满洲人比较耿直,从生下来,就没有反对君主的想法。

对顺治的衷心

在太宗去世后,为了继位的问题,出现针锋相对的两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但是鳌拜坚定的站在拥立太宗之子的行列,最终双方达成妥协,由年幼的太宗之子顺治继位,而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

正因为鳌拜是拥立太宗之子的一派,所以多尔衮掌权后,虽鳌拜屡立战功,但多尔衮还是给他小鞋穿,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正因为如此,顺治非常器重鳌拜,鳌拜也不会谋逆。

制度约束

在顺治皇帝期间,清朝的制度就超越了过去很多朝代。想要夺取政权,先要驯服八旗子弟,因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心很齐。八旗子弟属于康熙的亲近,鳌拜要想让这些人都听从自己的话,可以说是很难的。由于这方面影响到他无法夺取政权,他也只能在皇宫当中张扬跋扈,根本不敢夺取康熙的政权。

康熙自身的聪明

康熙虽然只有八岁,他年纪虽小但是天资聪颖。在当时孝庄太后的悉心教化下,对国家政事有很高的见解。但是八岁的康熙给人的假象特别爱玩,这种爱玩其实是康熙制造出来的一种烟雾弹,就是为了迷惑了鳌拜,让鳌拜觉得康熙只不过是就像三国演义当中的刘禅一样,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大山侃史

鳌拜不是罪臣而是权臣,权力欲望太大。被拿下也是因为触动了皇权的利益。康熙晚年也承认鳌拜并无谋反之心,而且确实也为大清国政权建设和巩固做出巨大贡献,需要表彰。也算是为鳌拜平反。

雍正帝执政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这些身后隆典,说明清帝都能客观评价鳌拜,认为鳌拜是应予褒奖的有功之臣。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两个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说不敢,是因为有两方面的制约。

第一,怕太皇太后大玉儿(死后称孝庄太后)。


(▲孝庄与康熙)

大玉儿是什么样的人?相信大家有所了解。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之强。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鳌拜只是一个武夫,不是政治家。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多少还是有点怕的。

第二,有索尼等大臣在。

顺治皇帝出家或者驾崩之前,已经指明了4名辅政大臣,包括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其中,苏克萨哈是个文官,嫉恶如仇,非常正直;遏必隆则有能力又有背景。但他们两个普遍的缺点是不懂军事。但索尼不一样,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谓功高盖世。鳌拜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在他面前还是差的很远。


(▲索尼与索额图)

所以,题目中提到鳌拜拥有40万大军,这个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这40万大军有多少人完全会听鳌拜的,还是一个未知数。最起码其中有不少人会听孝庄的,还有一些人会听索尼的。

说不能,也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

清朝这个时候才刚刚进关不久,虽然经历了4任君王,但按皇帝算的话,其实顺治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康熙是第二任。因为时间不长,加上前三任君王都非常厉害,深得人心,所以很多人很满足于现状,并不想废掉皇帝。更何况康熙刚刚即位,又没有做出什么惨绝人寰、不得不废的事情。

第二,鳌拜自己不想当皇帝。

前面说了鳌拜只是一个军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对他来讲啊,当皇帝太累,要平衡的关系太多,自己天天时间耗在这个上面,很烦人。

而当军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掌握兵权,所以大权在握,其实相当于实际的执政者。特别是索尼死后,他更是权倾,说什么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承担皇帝的责任,又可以享受皇帝的权力,这对鳌拜来讲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康熙王朝》中,当鳌拜的党羽集中在一起,讨论如何对待皇帝的时候,其他人都手里面写的是杀,鳌拜手里面写的是隐。隐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但他确实也不想杀康熙,这也是真心话。

(▲鳌拜)

总结语:鳌拜只是一个军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想享受皇帝的权力,并不想承担皇帝应有的责任。对他来讲,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之下,维持现状,保持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想错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的好事情。所以最终康熙乾纲独断,力挽狂澜,在乾清宫擒住了鳌拜抓住了鳌拜,铲除了他的党羽,宣布了他的过错,但是并没有杀他,而是宣布无期徒刑,关押在监狱里面。



执着的放牛娃


鳌拜不是野心勃勃的奸臣,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忠于康熙的权臣。

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其实是自己乾纲独断的权力被鳌拜的跋扈蛮横构成挑战。但是,鳌拜对康熙是非常忠诚的,并无谋反之心。

都说鳌拜跋扈嚣张,那么都有哪些具体事迹呢?

在鳌拜倒台以后,议政王大臣审理他的罪行时,总结出了如下几点:

1、对皇帝不敬,在康熙面前敢“施威震众,高声喝问”。

2、结党。作为辅政大臣,鳌拜的党羽遍布朝野,史称“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内外用伊奸党”。

3、对于政敌下手残忍。譬如对苏克萨哈,“株连穷治,天下嚣然”。

4、圈地。鳌拜推行的圈地政策,可以说是怨声载道,“圈地议起,旗民失业者数十万人”。

但尽管如此,若说鳌拜有心推翻康熙,这是纯粹没有的事。鳌拜的存在,只是挑战了皇权的地位罢了。

康熙对此也是深知的。

根据康熙宫廷中,来自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的记载,康熙对鳌拜的想法是这样的:

鉴于他从清太宗以来一直为国家建树的功勋,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这位宰相在服刑中结束了一生。

虽然鳌拜有种种不是,但鳌拜是功臣,也是清朝的忠臣。

因此,康熙虽然擒拿了鳌拜,但并没有除掉他。而鳌拜虽然大权在握,但他对清朝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

由于鳌拜没有谋逆之心。因此,在1713年鳌拜得到了康熙的彻底平反,并追赠为一等男。


HuiNanHistory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鳌拜虽为辅政大臣,可其不掌军权。

清朝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皇帝拥有绝对军政大权。

鳌拜为40万驻军统帅,可军权在皇帝之手,军队也只听从皇帝指挥。

鳌拜权利来源皇权,虽索尼去世后,权倾天下,可终究皇帝为天下之主,你只是代理人。

可以说鳌拜没有谋反成功资本,加之其轻视康熙给其擒获,可康熙念旧鳌拜对大清之功,并未杀鳌拜,只是将其圈禁。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见多识广、擅长权谋,对朝政把控能力极强,鳌拜若想谋反,必不是老谋深算孝庄对手。

索尼资历老,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名列辅臣之首,可其并不打算过多管朝政,他眼中只有利益,可一旦鳌拜谋反,他军中必有旧人,这些人只会听从索尼。

鳌拜虽军功卓越,可其只想做权臣,并无夺权想法,加之其小看康熙,最终大意失荆州。

鳌拜跟皇太极四处征战,战功赫赫,骁勇异常,对大清有不世之功,可其晚年权力无人制约,要其飞扬跋扈,康熙对此不满,夺回权力。

康熙虽想出掉鳌拜,还需一步步进行,分化势力,调其心腹远离中央,做好伪装,鳌拜对康熙放下戒心,以至于康熙召见,鳌拜兴致盎然的去了,结果刚到所指定的地点,一群年轻的侍卫就扑了上来,把鳌拜给擒住。

康熙公布鳌拜罪状,并无杀鳌拜,鳌拜对大清王朝有功劳,并救过皇太极,康熙不杀鳌拜,将其圈禁老死,鳌拜一除,康熙开启了辉煌一生。

综合所述,鳌拜十分合适做军人,可其并不是个合格政治家,虽有权力欲望,不想承担皇帝责任,只愿享受权力,他不会谋反,康熙必不会允许有这样一个权臣,他除鳌拜是必然之举,鳌拜失败也为必然。


莫地方


一,实力。夺人江山,自做皇帝,首先是自己的实力。顺治皇帝去世,上位的康熙只有八岁,根本无法掌控整个局面,顺治在自己没死之前,为康熙制定了四个顾命大臣来辅佐康熙,四位辅佐大臣中的索尼多病,遏必隆滑头,只有鳌拜和苏克萨哈他们俩争夺比较激烈,但最终苏克萨哈没有竞争过鳌拜,这时的鳌拜已经独揽清朝大权。当时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经占据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鳌拜手握军政大权是一回事儿,下面的人肯不肯为他所用、成为他的亲信又是一回事儿,自立就是叛逆,那时候的人受忠君正统思想控制,军队不一定听命于他。二,制约。从当时的情势上看,鳌拜要夺取政权,必须要驯服八旗子弟,因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心很齐,忠于朝廷,是朝廷依仗的重要力量,鳌拜要想让这些人都听从自己的话,几乎就不可能。所以,鳌拜只是在皇宫当中张扬跋扈,根本不敢夺取康熙的政权。三,蒙蔽。康熙虽然只有八岁,但康熙十分的聪明,再加上他的奶奶孝庄皇后一直在他身边,并且他身后还有高人指点,八岁的康熙给人的假象特别爱玩,这种爱玩,是康熙制造出来的一种烟雾弹,迷惑了鳌拜,在鳌拜的心目当中,康熙只不过是就像三国演义当中的刘禅一样,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君弱臣强,当时的鳌拜擅权专政、煕指气使、一手遮天,个人权力达到了顶峰,也就懈了抢位登基的心思。四,名声。鳌拜作为三朝老臣,为大清屡立战功,作为顺治钦定的顾命大臣,这些功勋也时时左右他的思维,让他在上位篡逆和忠于大清之间犹豫摇摆。所以鳌拜说:宁死也不背叛大清。



我说无名


鳌拜虽然功勋卓著,位极人臣,但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反叛,他只是个粗鲁之人,不过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里,缺少必要的尊重,至于争权夺利、结党营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属性。历史都是统治者写的,成王败寇,后人看到的历史,其实有的未必是真的。

鳌拜作为三朝元老,在皇太极时期,就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他出生豪门,祖上几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练武,长大后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极打天下时,鳌拜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曾立下军令状攻克皮岛,在松锦之战中所向披靡,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成为皇太极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将军之一,也是皇太极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极死后,在皇位继承上,长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双方竞争,鳌拜先拥立豪格,后来又拥立顺治皇帝即位。多尔衮摄政时期,鳌拜受到打击,一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重新重用鳌拜,从此位高权重。



幼小的康熙继位后,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是武将,资历老,功劳多,为人又粗犷有气势,慢慢的压制住了其它三位辅政大臣,逐渐开始夺权自重,欺负康熙年幼,骄横傲慢,最后终被康熙所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鳌拜是镶黄旗统领,在八旗军中实力不是最大的,他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对清朝政府还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许他想都没想。他可能只不过是想享受一下多尔衮摄政时的风光,可惜康熙不是顺治,他找错人了。



历史微点


鳌拜是康熙时期的第一权臣。在古代的王朝中,皇帝年幼,自然就会权臣当道,有的权臣当皇帝为傀儡;有的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的权臣就是如鳌拜这样,不造反,就是喜欢欺负年幼的皇帝,让大家都追捧他,很舒服。

日渐骄横的鳌拜,最终被少年康熙给扳倒,至此,满洲第一巴图鲁走下权利的巅峰,成为了狱中老朽,那么,鳌拜为什么手握40万大军,却不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第一、鳌拜不是那种人

你别看鳌拜平时咋咋呼呼,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但是鳌拜其实是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他之所以欺负康熙,是因为康熙年幼,却没有篡逆之心。

这一点其实在鳌拜早年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当年鳌拜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成为了满洲第一勇士,在皇太极暴毙之后,谁当皇帝一直僵持不下,一派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两派背后都有两旗支持,势力相当之下,无法分出高低,此时的鳌拜成为了一个重要角色,因为他无论加入哪一边,胜利的天平都将会有所倾斜,在千钧一发之际,鳌拜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支持让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他没说支持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就行,换句话说,鳌拜不支持多尔衮当皇帝,这样一来,多尔衮当不上皇帝了,再加上他与大玉儿的感情,于是他决定让大玉儿的儿子当皇帝,也就是顺治皇帝。

后来,多尔衮执政,当了摄政王,这也是鳌拜在顺治年间一直被打压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鳌拜一直以来是支持君主儿子继位,并没有支持多尔衮,说明他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不是那种篡逆之人。

第二、鳌拜没必要篡位

鳌拜已经权倾朝野,没事儿还能欺负欺负小皇帝玩,他的权利已经达到了人臣之极,和皇帝也就差一个名分而已,他做一个人臣感觉挺好的,篡逆的罪名他可不想担,他觉得实际权利没变,最终只争夺一个名分,还要面对很多人的反对和天下的唾骂,很不值当。

作为大清朝的第一权臣,他身边笼络了无数的满洲官员,这么多人支持他,他已经权倾天下,唯一能制约他的人只有索尼,然而索尼的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了,此时的鳌拜肆无忌惮,根本没必要再进一步。

第三、鳌拜没想到

少年康熙已经城府极深,背后又有孝庄皇太后的暗中支持,康熙下定决心除掉鳌拜的时候,提前很长时间,他装出了不理政事,每天和小伙伴贪图玩乐的样子,让鳌拜错误的认为,康熙这个孩子不成器,不用太在乎康熙。

但是康熙却在索额图的帮助下,在鳌拜的眼线眼皮子底下招募训练了一群年轻的少年死士,而骄傲的鳌拜浑然不知,等到鳌拜被康熙在武英殿攻击的时候,鳌拜才发现,原来这位康熙皇帝,自己一直都太小看了他,这些人的武功或许不是鳌拜对手,但是他们的年龄是优势,加上鳌拜年龄也大了,此消彼长之下,鳌拜最终被生擒入狱。

鳌拜被扳倒是一个意外,至少在鳌拜本人的意料之外,他的一次“没想到”,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第四、鳌拜忌惮孝庄

鳌拜虽然一直欺负小皇帝康熙,但是在孝庄皇太后面前却不敢造次,毕竟孝庄皇太后从多尔衮开始,就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一点是鳌拜最忌惮的地方,因为鳌拜在这方面的功力可远不及他在武艺方面的造诣。

孝庄皇太后从嫁给皇太极开始,一直到立顺治为帝,同时稳住多尔衮,又扶康熙上位,这许多年间的所作所为,鳌拜都亲眼见证,在鳌拜看来,孝庄这个女人深不可测,既然敢让他鳌拜拥有兵权,又当辅政大臣,除了对他信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孝庄有底牌。孝庄的底牌是什么呢?可能是料定鳌拜不会反吧。


总之,鳌拜没有造反之心,是他没有篡位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原因。其实纵观大清朝,也没有权臣造反篡位的事件,不过拿捏欺负皇帝的人却不少,就连乾隆退位之后,都要欺负嘉庆几年,更不用提慈禧欺负光绪了。


野史日记


啥也先别说了,先来张图(๑>؂

第一,鳌拜手握40万大军的说法并不可靠。

康熙登基以后,全国已基本统一。以八旗和绿营为主的军事力量已经派往全国各地驻防,留在北京的只有步军统领衙门的城防、隶属内务府的侍卫军和北京周边的戍卫京师的八旗和绿营,这些部队加起来人数离40万也太远了。


再从八旗和绿营管理来说,八旗由各旗主领辖,旗主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而旗主都是由皇室近亲来担任,鳌拜再专横也无法控制以皇室为主要力量的八旗各旗主。

绿营呢?则派往全国各督、抚、州、县驻防,地方影响比兵部更大。鳌拜专权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八年,康熙初年索尼还在,他根本不敢跳。即使再苦心经营,也没那么容易把全国各地绿营兵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此,鳌拜手握40万军队的说法并不靠谱。


第二,鳌拜对皇太极一脉的忠心日月可鉴。鳌拜是个耿直的武夫。他对大清的忠心是在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中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的,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时,鳌拜同索尼、谭太等人誓死支持豪格,后来多尔衮掌权时,鳌拜数字被迫害。

而在四辅臣中,他把苏克沙哈给杀了,虽然这也是他擅权的一面,但也是他忠于皇太极一脉、忠于皇帝的一面。苏克沙哈是两白旗人,一直都是支持并追随多尔衮。顺治清算多尔衮时,他卖主求荣,揭发多尔衮,获得顺治欣赏。索尼、鳌拜等都非常鄙视他。


鳌拜的忠心,从皇帝自身对鳌拜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康熙抓了鳌拜以后,念着鳌拜的忠心没有杀他。康熙五十二年又念其功劳,恢复名爵。雍正朝时期还追封一等公,世袭罔替。如果对皇家不忠会屡次追封?

因此,鳌拜的忠心决定了他不会谋反。

第三,鳌拜是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情况下就被康熙不经意坚给抓了。康熙六年,索尼死后,鳌拜擅权程度几近疯狂,但是越来越疯狂就越觉得皇帝可欺,放松了对康熙的戒备。

康熙组织青年玩“布库”游戏,鳌拜并不是没有发现,但是被康熙随便说下是闹着玩的,就给蒙过去了。直到被抓后才醒悟过来,原来这都是为了抓我。

因此,小丞相认为,鳌拜并没有达到“宁死”的紧张程度。

喜欢就关注小丞相123吧(๑>؂

小丞相说史


鳌拜出身将门,清朝初期三代元勋,是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是影响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因其显赫战功封公爵。鳌拜对清朝廷是忠心如一的。正是因为鳌拜忠心于皇上,才宁死不推翻康熙。

一. 鳌拜的忠心体现在战争时期

皮岛之战

崇德二年(1637),攻打皮岛战役,鳌拜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率部渡海发动进攻,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松锦会战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时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西充之战

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直逼西安。

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

二. 鳌拜的忠心体现在对抗多尔衮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xiāo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

鳌拜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去世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前上书请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

康熙清楚要想超越前辈皇帝,完成他的雄才大略,首先要冲破鳌拜的忠心束缚,一定要破茧而出,冲出来了就不是小孩了,而是顶天立地的皇上了。康熙看中的正是鳌拜对自己的忠心,知宁死也不会造反。

康熙五十二年说“忆乃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

雍正继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功,世袭罔替”。

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功。”


删繁就简347


鳌拜是怎么死的。相信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虽然众多的影视剧中都对他进行了一些浮夸的描写,但是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是属实的。


第一个就是,鳌拜是一个权臣,他作为康熙时期的四大辅臣之一,权力这种东西不可避免会在他的身上积累。但是首辅大臣却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叫做索尼。所以权力这种东西在索尼身上的体现其实要更加的明显。

其二,孝庄太后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想一下,她扶持了两位皇帝。而且还是在建国初期,国运艰难的时刻,她没有一些手段的话,大清早就让位了。


孝庄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幕后的女人,她垂帘听政,但是他及其擅长平衡之术,所以四位辅政大臣实际上没有差太多,鳌拜势大,但是始终还有着索尼的牵绊。但是索尼可是一只老狐狸,与鳌拜锋芒毕露不同,他可是要低调的多。


再者,索尼狡猾。康熙不好抓住他的小辫子对他动手,而且康熙还娶了索尼的女儿赫舍里,所以他要亲政,只能对鳌拜下手。

再说鳌拜手握大军这个事情吧。与吴三桂他们不同,鳌拜是满人,他手握大军,但是这些是皇室的军队。还有他应该还算是一个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