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

微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布达拉宫已经是西藏的一张名片了。新版五十元人民币背面,就是布达拉宫的形象。

布达拉这个名字,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佛教之圣地。布达拉也译作“普陀罗”或“普陀”,传闻是观世音菩萨所居住之地,故而也有人称布达拉宫为“第二普陀罗山”。

这一组宏伟的建筑,主楼最高可达117米,有十三层楼高,建筑面积总达十三万平米。

布达拉宫这个地方,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候,就开始营建,当时这里建的宫殿,是吐蕃的王宫,之后吐蕃王朝解体后,一度冷落,在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拉萨再一次成为西藏之中心,清初之时,布达拉宫重建,之后逐渐扩展,形成今天布达拉宫的外观。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是传统的土、木、石工的集中体现,如今看到的红白二色的外观,是外包的石料,饰以红白二色,石墙里面是夯土,这些土是就地取材,在布达拉宫的后花园,有一个叫龙王潭的深潭,就是当时挖取夯筑用土而形成的。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区,建设这样一座集宫殿、僧舍、佛殿于一体的建筑群,红宫居中,白宫贯两翼,红白相间,层叠起伏,其难度可想而知。土工之支架,是石工和复杂的木工支撑,在关键位置的墙身,还用花岗岩砌筑,隔一段距离还用铁汁灌注,十分牢固。

蓝天白云下的肃穆而雄伟的布达拉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辉煌杰作。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几年前去拉萨,安排了一天时间去布达拉宫。大约上午10点左右上台阶,上到宫门,大约花了半个多小时,中途休息了好几趟。那天正好碰上宫里有一处在整修,亲眼看见了施工情况,正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许多介绍说布达拉宫是依山而建,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准确,它的主体建筑似乎是建在山顶。我特意四周转来转去看了几趟,没有发现任何一边有山体。宫内上下到处有平台、院落、走道,都是露天的,每一处都是屋顶,并不是山坡。

在山顶建房,墙脚是山石,不用打地基。砌墙则比平地的难度要大,难在建筑材料要从山下运到山顶,我们徒手爬上还累得满头大汗,背几十公斤的建筑材料上到山顶,反正我的体力是做不到的。而从布达拉宫的上山道路看,绝对就是人力往上背。

同内地的建筑不同,布达拉宫的墙体不是石头也不是砖,而是泥土加一种灌木,一层一层垒成。建筑工人们手握一把木槌,铺一层灌木,再铺一层泥土,然后灌一层泥浆,用木追不停地敲打,直到表面敲打得平整结实,然后继续铺。

泥浆据说是一种特殊材料,由泥巴、青稞(也许是面粉什么的)构成。

楼层和地板都是木梁和木板,不是水泥板,每层都是。有柱子的地方都是很粗的木柱,看上去,一根木柱就是一颗大树,粗的有超过一米半径,细的半径也有30厘米左右,都很粗。

怎样建布达拉宫?大量人工,一层一层地建,一栋一栋地建,耗费的人工、材料都会是天文数字,另外,时间跨度大,估计一栋就得好多年才能建成。整个布达拉宫,至今依旧在年年修缮,从未停止。也许,从开工以后,直到现在,修建、修缮布达拉宫可能就没有停顿过。


通用汉语研推


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部为了文成公主而建造的,这个完全不准确,松赞干部建造的布达拉宫,实际上是1000多间房子,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早就不复存在了,那是七世纪的事,到了千年以后,五世达赖喇嘛主持重新建造,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宗教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当时要重建布达拉宫,因为当时,肯定战乱比较多,有一个高僧建议,要在原来布达拉宫的位置重新建设布达拉宫,才能够抵抗外来的侵略,为了安全而建造,由于主持建造,布达拉宫的是达赖喇嘛,后来这边就变成了佛教重地,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造的时间,远没有大召寺历史悠久,拉萨的名字也是按照大昭寺的意思,来起名的,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名字,至于说布达拉宫,那是十七世纪的事,大昭寺要比现在的把布达拉宫要早1000年,可不是一个纪元,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也是必去之地。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藏区旅行,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藏区自驾游,随时问我,我会直言不讳,有问必答,最后祝每一位驴友都能够到藏区玩的开心。


超级自驾游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当时的布达拉宫被称为“红山宫”,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布宫,是自374年前持续修缮后的面貌。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在红山上修建了三座九层楼宇宫殿,取名叫做红山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共有三重围墙。当时修建的宫殿共有一千间,吐蕃完成灭亡后,宫殿的大部分毁于战火与自然灾害。

由于老宫殿已不复存在,史料中又缺乏记载,因此红山宫的建造过程并不清晰。公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宫殿,称为“布达拉宫”。之后布宫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共有13层,高117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布宫是典型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布宫的主体包括白宫、红宫及周边搭配的附属建筑。白宫建筑于1648年建成。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有7层。红宫建筑于1694年建成,位于布宫的中部,共有六层,此处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及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还有僧舍、印经院、监狱及马厩等。

布宫的整体为石木复合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到5米不等,地基直接打入岩层。整个墙体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总的高度达数十米,采用隔段灌注铁汁进行加固的方法,以提高墙体的稳固性。屋顶和窗檐等采用木制结构。

我们现在看到的布宫,仅有红宫中的法王殿和圣者殿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据说法王殿曾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地,现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圣者殿则供奉着松赞干布的檀香木形成的主尊佛。

布宫宫殿的设计是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之下有地道和通风口。屋内由柱子、梁椽等支撑,铺地和屋顶用的是阿尔嘎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以及流通空气。

白宫的东面是宫殿,西面是僧舍。一层与五层地宫(地垄)形成仓库,地垄有通风换气之功效。从二层东面可进入白宫,三层是夹层。四层为白宫主殿,东大殿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五层、六层、七层通过天井与一层的地垄相通,以便空气流通。五层、六层绕天井建有回廊,沿回廊设置有高等级人员的办公区。七层是达赖喇嘛的起居宫殿,包括西日光殿和东日光殿,均设置有巨大的采光窗口。

白宫之下的山体中有像迷宫一样的五层地宫,仅有极少数老僧侣和个别几个管理者才能自由出入,外人进入是很难出来的。这里深埋着布宫坚固的地基,其唯一的出入口就位于地宫的最上方,也就是地宫的第五层。

地宫的楼层间是靠天梯相连的,如果抽掉梯子,里面的人就无法上下。每一层都可封闭梯子出口,地宫中的每层都有一个大约25厘米左右的狭长的通道通向通风口,用来保证地宫中空气的流通,人是无法通过的。

红宫内平面呈方形,从下向上,一至四层属地垄分割而成的库房等房屋。七至九层为各类佛殿、经堂,十至十三层设窗户和内部天井,天井四周建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达赖喇嘛的坐床之地是在西有寂圆满大殿堂。

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也最珍贵,贯穿红宫三层,耗金近四千公斤。圣观音殿内的圣观音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合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红宫的红色是用藏地白玛草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

这种灌木还被用在墙体的最上层,这种灌木不但质地坚硬,而且重量极轻,在古代还能有效的吸附箭支等武器。白宫的涂料原料主要为白灰,产自西藏当雄羊八井,其特点是无杂质、粘性强且不易被雨水和风晒毁损。

涂料中还要添加牛奶、白糖、蜂蜜等辅料,主要是为了让涂料更具粘性,不易脱落。在调配涂料时,还要按比例添加各种矿物质原料及藏红花,这些在经书中都有记录。金色也用的很多,主要用于宫殿金顶群之上。

布达拉宫的设计建造均保存了公元7世纪以来的风格,各宫殿的修建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布局十分协调完整,在美学上达到建筑史上的巅峰,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

布宫的坚固程度让人吃惊,首先是坚实的地基,无数的用方块石头垒起地垄墙,给布宫支起了坚实的框架。其次是宫墙的精妙设计,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五米以上,宫墙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有一米。

再次是墙体内注入铁汁,据文献记载,为确保布宫的坚实永固,其部分墙体的夹层内注入了铁汁。最后就是墙体使用白玛草,大大减轻了墙体的重量。这些措施都构成了布宫坚如磐石的基础,设计思想也让人惊叹。

布宫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布宫最晚的建筑,1936年建成。布宫的重建持续了近三百年,才有了现在的面貌。2017年,布宫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修缮工作。修缮后的布宫焕然一新,看起来非常的庄严雄伟。

总之,布达拉宫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在红山宫被毁之后,布达拉宫的重建工作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83年前才最终定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拉萨目睹一下这一建筑史上的奇迹,不要忘记参观它的悬空厕所哦。


野史也是史


目前矗立于拉萨玛布日山上的西藏布达拉宫,距今大约有不到400年的历史。

那么,布达拉宫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呢?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布达拉”,其实是梵文“Potalaka”之音译。在佛教经典中,“布达拉”是观世音菩萨的常道场。

而修建这座宫殿的人,其实就是被视作观世音菩萨化身的五世洛桑嘉措。当然,在洛桑嘉措前,7世纪初的松赞干布也曾经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亦命名为布达拉宫。只是,在吐蕃王朝灭亡后,这座宫殿就被焚毁了。

因此,现代布达拉宫的前身,要追溯到洛桑嘉措时期主持的工程。他在噶丹颇章政权建立后,于1645年重建了布达拉宫。

1653年,洛桑嘉措正式入住布达拉宫。自此以后,布达拉宫就成为西藏地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洛桑嘉措去世后,负责摄政的第巴桑结嘉措继续扩大宫殿。原本只有白宫,在桑结嘉措的扩建下,还修建了红宫。

整个布达拉宫要到1693年才基本完工,历时共48年,耗资约白银213万两。

当然,布达拉宫在此后又经过了一系列修缮和扩建,但其总体的规模、结构已经确定了。

这就是布达拉宫的历史。


HuiNanHistory


布达拉宫是建在西藏高原上的雄伟建筑,被称为天上的宫殿、人间的奇迹,是拉萨市的重要标志。人们在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布达拉宫的白色雄姿,这既是因为它修建在海拔很高的红山上,还因为这座高大的宫殿本身就高达110米。这样的建筑高度,在古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它是用什么办法修建了这么高的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1300多年以前,吐蕃国主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红山之上建造了一座宫殿,称为“红山宫”,又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十分庞大,有三道围墙,九层殿宇,一千多间房屋。可随着历史的变迁,红山宫逐渐废弃、坍塌,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里。


直到1644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人们又在白宫之上修建了红宫,全部建筑的墙体都延续之前的规格。后来,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山脚下的附属建筑,这项工程到1936年完工。至此,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才全部完成,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布达拉宫从红山南部的山腰开始修建,沿着红山陡峭的山势向上延伸,庞大的建筑覆盖了整个红山。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布达拉宫就追求高耸、高大的建筑效果。传统的宫殿建筑为了突出建筑的宏伟、壮观,往往采用中心对称的建筑方式。布达拉宫舍弃了这种模式,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的方法,巧妙地利用红山的地势,根据山体的起伏、凹凸、倾斜程度,因地制宜地安排宫殿布局。它先修建了坚实的根基,把花岗岩的墙基直接埋入红山的岩层当中,外墙也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岩石缝隙当中灌注铁汁。在坚实根基的支撑下,布达拉宫顺着红山山势层层叠加,宫殿和宫殿紧紧相连,房屋和房屋环环紧扣,共修建了十三层。



为追求高大、挺拔的效果从大门到佛殿,布达拉宫的各层建筑逐渐收缩宽度,宫殿底部的外墙有五米厚,到了最高处只有两米厚,形成了下宽上窄的形态。最后,布达拉宫不仅拥有了110米的实际高度,也有了拔地而起、直入云霄的气势,看上去非常高大、雄伟。


尚武菌


布达拉宫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关于它也有很多美丽的谎言,比如布达拉宫的修建。有人说它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修建的,这个传言很美丽,但仔细推敲却有点站不住脚。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布达拉宫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最初就是由松赞干布修建的,修建时宫殿有999间,另加一间修行房,便是1000间。而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先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在迎娶了尼泊尔公主之后,松赞干布才向唐太宗示好,希望能和亲,但是当时唐太宗是拒绝的。松赞干布几次求亲都被唐太宗拒绝了,于是在公元638年发动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两年,谁都没讨到便宜。这时松赞干布再次请求和亲,唐太宗才答应的。所以,其实这次和亲并不愉快。



很多人会忽略掉松赞干布当时的身份,他可是吐蕃王朝的一国之君。所以,布达拉宫其实是他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从布达拉的名字上也能看出来。“布达拉”之名来源于佛经,是观音菩萨的居所,汉语的意思就是普陀。而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实际上,大昭寺和小昭寺才是专门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及大唐的文成公主修建的。


历史上的布达拉宫也是命运多舛的。吐蕃灭国后,布达拉红宫走向没落。藏王达马乌东赞并不信奉佛教,他下令驱逐僧众的同时还拆毁了部分佛像,但布达拉红宫真正遭到灭顶之灾的是在他两个儿子正王位的时候,布达拉在此期间几乎变成一篇废墟。


  • 唐卡中的五世达赖喇嘛


直到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原址重新修建布达拉宫。到了1648年,布达拉宫白宫基本修建完成。这个时候正好是清朝的顺治时期。五世达赖接受顺治帝的邀请,前往北京接受册封,后被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这个封号真是太长了……


到了清康熙的时候,布达拉宫进一步得到扩建,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建。这次扩建中,不单清政府派人参与布达拉的修建,尼泊尔也有派人参与了,并且尼泊尔派出的人要比康熙派的人多。在这次扩建中,最受瞩目的就是红宫灵塔。



在此之后,每一位达赖喇嘛圆寂之后都要在红宫增加美丽的灵塔金顶,以供信众瞻仰,唯一的例外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的去向一直是个迷。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谢谢


文物考古聊历史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松赞干布开始兴建布达拉宫。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强盛时期,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这座宫殿。据说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上修行室共1000间。宫外有护城河,上铺厚木板。公元10世纪,这座宫殿因为奴隶起义遭到破坏,后来又因雷击起火进一步破坏。现在布达拉宫里只胡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的建筑是7世纪的原来建筑。

布达拉宫的建造,集中了藏族匠师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成就:宫殿沿山坡用石块建造,下部数十米实墙犹如扎根于山岩之中,建筑随山就势错落布置,与山丘浑然一体,利用山势增加建筑的体量;同时又突出上山蹬道外侧的层层横向阶梯形线条,拉长了上山蹬道的长度,烘托出建筑的高耸、雄伟感。块石墙墙身侧脚显著,结合山形增加了整座建筑的稳定感。大片白色石墙上的黑色梯形窗套,短小的出檐,檐部用柽柳根作成的深红色女儿墙,在蓝天衬托下,色彩对比强烈。门厅、佛殿、经堂、日光殿等的室内梁架、柱头、栏杆都饰满雕刻和彩画。宫内供奉着大尊佛像。在西大殿和壁画廊内绘制的布达拉宫建造历史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宗教活动、藏汉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等题材的壁画,是了解西藏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的宝贵资料。



天眼师兄


作为雪域高原上的地标,也是藏族同胞神圣的朝拜地,更是人类建筑艺术瑰宝,布达拉宫是怎样建成的还是略有争议的,大多数宣传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但拉萨藏族同胞却不这么认为。

这座集宫殿和城堡以及寺庙为一体的大型建筑,矗立在开阔的拉萨河谷红山上,说也神奇,拉萨河谷地势平坦开阔却基本在中央位置有红山一座和旁边的药王山独立挺拔。据说出生于墨竹工卡的藏王松赞干布势力范围本在山南,拉布雍康还诉说着这段历史,后来兼并了象雄和藏北其他势力,为更好控制征服区域另外也为摆脱旧贵族势力,藏王决定统治中心迁到今天的拉萨,并在红山上修筑宫殿,建在山上目的战时易守难攻,和平时可以俯瞰宫殿下的城市。另外阳光充裕能抵御冬季寒冷,这应该是修建的初衷,只是作为政治中心,再后来藏传佛教的影响就变成宗教中心,宫殿也曾毁于战火和雷击,但后世一直再重修,现在看到的是和硕特汗国时代重修的,后世各主政达赖作为冬宫居住理政,和作为夏宫的罗布林卡东西呼应。

现在布达拉宫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和供游人观赏的艺术瑰宝。是藏族同胞的心灵圣地也是全世界游人的向往圣地!







秦人藏地行


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纪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和硕特王朝)时期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噶厦是执行机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明末,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1637-1641统治青海,1642-1717进一步统治西藏)开始了一个新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帮助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及五世达赖和其师傅四世班禅建立格鲁派政府或次级政权,他们形成四巨头,其中固始汗和索南群培被称为天上的日月,是两个实力人物。1645年(藏历木鸡年),固始汗(当时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为巩固当时青藏高原的王国和硕特汗国及下面达赖系统政教合一的政府(其中的甘丹颇章政府阶段就是哲蚌寺政府,存在于布宫新修成之前,后来变为布达拉宫政府了,而王朝是和硕特王朝),重建布达拉宫。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1645年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增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后来的·规模。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时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2015年8月,西藏通过《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