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在古代做皇粮,在现代受追捧?


2007年,松花江边上的其塔木镇刘家村出土了一块清代的“皇粮碑”,石碑高约0.5米,宽约0.7米,汉白玉材质。碑头上刻着鳞状花纹,碑身有六个镂空的圆孔。二龙戏珠的图案依稀可见,珠子下方,“皇粮”二字赫然入目。这块石碑印证文献的记载,清晰昭示着松花江流域一度成为皇粮产地的历史。

不只是清皇室,在13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大米就已经成为唐王朝的皇家贡米。当时吉林还是渤海国的一个重要城市,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每年进献给唐王朝的“卢城稻”被视为皇室珍品,在唐代六次法门寺迎送佛骨的仪式中,“卢城稻”也被作为最高供奉礼赞佛骨,因此又称“卢城稻”为“佛稻”。由此可见,吉林地区从事稻米种植生产至少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见证着这片土地神奇的孕育能力。吉林市地处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这恰好是国际公认的适宜生产优质粳稻的黄金纬度线“北纬40°~45°”范围,是世界黄金水稻带之一的中国东北优质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这是不可复制的“地利”优势。

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在古代做皇粮,在现代受追捧?


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在古代做皇粮,在现代受追捧?


东北大米,为什么能在古代做皇粮,在现代受追捧?


吉林市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东南部为山区,西部为河谷平原,松花江、拉林河、饮马河、岔路河、辉发河等水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其中绝大多数河流都是源头性河流,没有污染,水质绝佳。

水稻耕作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这里的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为上等水稻土。

这里昼夜温差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就了境内夏季湿润多雨温热、秋季短促凉爽多晴的好天气,最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水稻主产区的日照时数、积温、无霜期也都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发育和安全成熟。而高达54.67%的森林覆盖率,更创造了最有利于粳稻生长的原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优质稻米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有米良仓选用的稻谷就生长在这片由腐殖土、火山灰、草炭土构成,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肥沃土壤中,畅饮着长白山脉优质矿泉水,呼吸着全国最洁净最清新的空气,成就了晶莹如玉、醇香绵长、油润可口、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

素有“三代皇后的故乡”(指:清代孝慈高皇后、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而闻名的叶赫那拉城也在吉林,这里被誉为"皇后故里、凤祥之地"。真可谓是:好山好水出好米,好米好稻育美人。吉林,白山黑水,清朝龙兴之地,这里不仅仅为大清输送了三位皇后,更是皇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