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西线14军为查明昆贡至拔坡地区的敌情,派军直属侦察连于1979年2月6日,在昆贡组织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

击毙越军254团2营侦察巡逻兵3名,成功俘敌1名,缴获冲锋枪4支,子弹500余发,美式手雷5枚,望远镜一具及其它物资。我军牺牲1人,负伤2人,消耗子弹90余发。通过审俘,查明了拔坡之敌的番号、兵力、位置及布防等情况。

(一)战前准备:参战人员戴红袖套,拉动细绳作联络暗号

侦察连受领任务后,迅速进行了战前准备工作,在任务地域开设了2个基本观察哨、3个预备观察哨。经连续几昼夜的观察,发现每天9时至11时,会有4名全副武装的越军从拔坡方向走来,经岔路口向昆贡方向走去。15时至16时之间,4名越军又按原路返回。

侦察连经分析,认为该敌为驻守在拔坡之敌派出的巡逻小组。掌握了敌人这一活动规律后,侦察连两次组织了由班长和排、连干部参加的出境抵近观察,发现这一带路窄草深,便于荫蔽,现地选定了伏击捕俘位置。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连队随后制定了伏击捕俘战斗方案和各种情况的处置预案。基本部署如下:

捕俘组由连长高文虎带11名侦察兵组成,下分三个小组。九班长常中彦带2名侦察兵为第一小组,二排长王朝忠带2名侦察兵为第二小组,三班长武绍峰带2名侦察兵为第三小组;连长带一名侦察兵为指挥组,配置在岔路口东侧200米处。

火力组由26名侦察兵组成,分成三个小组。

指导员李谭书带10名侦察兵为第一火力组。配置在岔路口东南无名高地,发现拔坡方向来敌后,即用774型对讲机通知连长,并负责阻击拔坡方向增援之敌和断敌退路。

副指导员韦正昌带9名侦察兵为第二火力组,配置在岔路口西北250米处无名高地上,负责阻击从东面200米处山腰下来增援之敌,并密切注视西北200米处无名高地敌人动向,保证左右两翼安全。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侦察处参谋李权带7名侦察兵为第三火力组,配置在第二火力组东北200米无名高地,发现昆贡来敌,用774型对讲机直接和连长取得联系,并负责阻击昆贡方向增援之敌,断敌退路。

接应组,由三排长窦力增带18名侦察兵组成,配置在第二火力组西南侧一线。战斗一打响,立即插到岔路口附近,占领有利地形,断敌退路,打敌增援,伺机捕俘,并接应捕俘组回撤。

救护保障组,由副连长王成带30名侦察兵组成。配置在接应组西北侧,负责救护伤员和弹药、物资保障工作。

另外,由七班副班长袁家海带3名侦察兵为观察哨,配置在国境线我方一侧800米处无名高地上,负责监视远方向敌情,发现拔坡方向来敌,及时用774型对讲机向各组通报。

捕俘组、第一、三火力组、接应组、救护保障组和境内观察组,各配备774型对讲机一部,前确了各组代号,参战人员左臂戴红袖套。根据热带山岳丛林地的地形、道路和敌人活动规律特点,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

各捕俘组用10至15米细绳联络,拉一下为拔坡方向有情况,拉两下为昆贡方向有情况。如果捕捉对象来了,来几人再拉几下。

方案确定后,各组负责人在现地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位置和往返路线。另外,还进行了军事地形学、射击、排雷、捕俘、战伤自救互救等课目内容的训练,在相似地形上进行了演练。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二)成功活捉2名越军俘虏,却踩响地雷,俘虏抓起冲锋枪扫射,侦察兵中弹牺牲

2月6日凌晨6时,侦察连88人从河口十队出发,按第一火力组(负责前方搜索),捕俘组、第二火力组、第三火力组、接应组(负责左右警戒)、救护保障组(负责后方警戒)的顺序,成一路纵队向伏击地区行进。6时30分,徒涉越过八字河。各组再次对人员武器装备进行了检查。

6时40分,各组隐蔽搜索前进,7时30分进入预定伏击位置,沟通联络,部署就绪,做好战斗准备,隐蔽待敌。

10时50分,观察组和第一火力组发现,距岔路口东南100米处路上出现4名全副武装的越军,端枪沿公路向岔路口方向搜索前进。当快进至岔路口时,狡猾的敌人推弹上膛,打开刺刀,两人一组成一路队形,谨慎地向伏击圈接近,人与人距离2至3米,组与组距离4至5米。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观察组和第一火力组及时向连长报告了这一情况,指挥组向各捕俘组发出了拔坡方向有敌情,来敌4名,准备战斗的信号。

11时整,这4名越军到达岔路口,停留约1分钟,突然改变方向,朝接应组方向搜索前进。连长立即通知接应组,令其注意敌情变化,做好战斗准备,待机捕俘。3分钟后,敌人又转到了岔路口,指手画脚地议论了一两分钟,便端枪向伏击圈走来。

11时10分,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连长一声令下,第一、二捕俘小组先敌开火,当即击毙走在前面的2名敌人。第三捕俘小组用冲锋枪扫射后2名敌人的下肢,同时迅速扑向敌人,将敌捕获(敌已负伤)。

捕俘成功后,连长令各组迅速打扫战场,收缴武器弹药及其它物资,第三捕俘小组背着两名俘虏,第二捕俘小组拖着敌人两具尸体,第一捕俘小组和指挥组携带缴获的武器和其它物资,交替掩护,撤出了伏击位置。

11时17分,三班长武绍峰背着第一名俘虏安全通过小桥,一班副班长黄文华背着第二名俘虏刚过完小桥时,不慎踩响地雷,右脚及头部负伤,跟随黄文华的九班长常中彦右眼被炸伤,倒在沟里,一支枪掉在第二名俘虏身旁。

武绍峰听到地雷爆炸,即放下俘虏,转身去救黄文华。这时,第二名俘虏顺手抓起身旁的冲锋枪,向武绍峰开枪射击,武绍峰同志身中数弹牺牲。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武绍峰烈士,云南安宁人,1974年1月入伍,14军侦察连三班班长,1979年2月6日牺牲于昆贡伏击捕俘战斗,追记二等功,安葬于马关烈士陵园左8排6号】

黄文华从昏迷中醒来,猛向持枪的越军扑去,越军又向黄文华开枪,左肩中弹两发。黄文华忍着剧痛,以顽强的毅力扑倒在敌人身上,左手卡住敌人的脖子,右手猛击太阳穴,将敌打死。

救护保障组闻声赶到,立即抢救伤员,然后押带另一名俘虏,按原路线于12时撤回。

(三)血的教训:抓到受伤俘虏,没有进行捆绑就急于回撤

一是对地形很熟悉,摸清了越军的活动规律。1月下旬以来,侦察连先后到边境7个地点,向17人作了深入调查,同时开设了2个基本观察哨、3个预备观察哨,进行了四昼夜的观察。2月1日以后,先后渗入越境六次(昼间五次,夜间一次),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熟悉了设伏地区的地形和道路。

二是组织周密,准备充分。2月6日前,先后三次召开骨干会议,反复研究了捕俘方案和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的处置预案,并着重研究了各捕俘小组的协同动作和联络信(记)号,进行了战前演练,训练了对讲机报话员。先后两次组织骨干,干部到伏击区进行了抵近观察,并在现地明确了各组位置、任务、往返路线,做到了任务明确,地形熟悉,方案清楚。

血的教训!越军俘虏未捆绑,突然抓枪射击,班长中弹牺牲

三是伏击位置选得好,注意了荫蔽与伪装。设伏的小路是敌人从拔坡到昆贡的必经之路,地形复杂,草丛深,道路窄,隐蔽条件好。根据热带山岳丛林地特点和1月17日伏击捕俘经验,侦察连采用了捕俘组靠公路一侧一线配置的队形,既便于隐蔽观察、指挥、出击、撤出,又不至于造成误伤。捕俘位置的杂草又高又密,把捕俘组遮盖得严严实实,

从我捕俘人员身边先后路过越公安、“青年冲锋队”、民兵、群众50余人,都没有发觉我行动企图。

四是指挥员身先士卒,战士服从命令。干部担任各组组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处处以身作则,鼓舞了战士的战斗热情。尽管在潮湿的草丛里卧了3个多小时,全身被大雨淋湿,手脚被冻麻木,但大家依然一动不动。战斗一打响,大家英勇顽强,猛打猛扑,整个战斗仅用了3分钟就胜利结束。

教训主要有两条:

一是缺少战斗经验,思想麻痹。抓到受伤的俘虏后,没有进行捆绑就急于回撤,踩响地雷炸伤我方人员后,给了越军抓枪射击的机会,致使三班长武绍峰牺牲。

二是协同不够密切,接应组动作慢,没有把俘虏和多余的武器接应过来,黄文华系因气力不足,向路右侧歪斜踩响了地雷,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伤亡。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欢迎文创作者加入,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