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追求“書卷氣”,當今書法家追求什麼?


人有氣味,會在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中流露,這是由一個人的天賦修養,學問見識等所決定的,這就是生活中的讀人。那麼這個人的氣味也會作為一種信息影響其行為舉止和事物,這時的氣味已經成為氣息,假如是一位書法家,這種學問修養氣息,會集中反映在作品中,這就是學問文章之氣。“學問文章之氣”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首先提出,後被人概括為“書卷氣”。“書卷氣”是宋以後作為衡量書法藝術水平高下雅俗的重要依據,也是書法鑑賞與批評的審美標準。

古人追求“書卷氣”,當今書法家追求什麼?


書家水平高低不在技法工夫,而在學問高低,淳元《論書淺語》中寫道:

不讀書則氣味不馴雅,不修行則骨骼不堅正,書雖工亦不足貴也。


古人追求“書卷氣”,當今書法家追求什麼?

董其昌 行書《女蘿繡石壁五言詩條幅》


楊守敬將“品高”、“學富”視為書人所必需,比“天分、多看、多寫”更為重要。讀書做學問是古代書家的必修課,宋已絳,書家都追求“書卷氣”,元明兩代著名書家趙孟頫、董其昌都是“書卷氣”的講求者代表,清代李瑞清則是從氣息上正面提出:

書的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貴也。

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們早已認定“氣息”是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道德修養的反映。“書卷氣”提高了書法的藝術品位,也增添了書人從業榮譽感,直到今天,書法批評還是以“書卷氣”作為主要標準,可今天能有書卷氣的書家有幾人?!

以“宋四家”為首的宋代書家都是詩人、文學家,書法反倒成了生活之餘事,宋人書法“尚意”書風是表現自我,寫胸中逸氣直接表露,是“文人之氣”“書卷之氣”的寫照,蘇軾有詩曰“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讀書,只有學富才能使書法達到神化的境界。黃庭堅在《跋東坡書》說:

“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黃庭堅提出蘇軾的“學問文章之氣”即“書卷氣”,聖公會別人不能及,就在於東坡先生的文才。書法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它是人的精神文化修養和審美情志的對象化。人們尊重、敬仰具有高尚的情志與文化的人,所以對其對象化為書跡也會產生美感,對由這些形跡透露出來的氣息也以為美。


古人追求“書卷氣”,當今書法家追求什麼?

蘇軾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

這種氣息,集中從書者的學問修養上反映出來,所以“書卷氣”才成為書法氣息美的最高要求。這說明,“書卷氣”不是從來就有的,因為它不是單純的技能表現,也不是某種固定的形式風格。甚至可以說,單純的技能和固定的形式風格上沒有積極意義的氣息美。積極的氣息美都是從書中的表現的精神、氣息上說的。“書卷氣”之所以成為氣息的最高表現,是因為古人常說的“學問修養”,是以書卷為代表,稱“書卷氣”,並不僅只是“讀書多”,從各方面增進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從而反映為書的氣息的,都被稱做“書卷氣”。正是具有這一特質,所以我們說“書卷氣”是書法藝術的最高標準。

時代在發展,人的認識和藝術追求、審美要求也在發展。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重新認識書法氣息,不僅僅追求“書卷氣”但高雅氣息是不能丟掉的。

科學的發展,使人類進入到一個無事無物不可仿造、偽託的時代。但是,精神產品所透露的氣息不可偽裝,寫書法順勢而下、一筆揮就,所透露的氣息不可偽裝。它是書者天生情性、精神修養、物質能力的綜合反映。


古人追求“書卷氣”,當今書法家追求什麼?

展廳書法


今天,各類書法展覽多如牛毛,這是個好事,一方面作者向觀眾展露了自己的技能功力,也以真實的氣息展露了這個人的情志意性、精神境界。在現實生活中,人尊重氣息高雅的人,在藝術審美中,人也只珍愛氣息高雅有境界之書。這不只個人的書法審美見識,而是書法的發展歷史向人們提出這樣的審美講求。

書法從作為利用文字保存信息的工具開始,走過了同時為審美到乾脆只為審美而存在的不同歷史階段。在為審美而發展中,又經歷了主要關心書寫技能功力、以技能功力的表現為美,到從作品看書者的精神修養、以高雅的精神修養為美的發展,即人們不只看產生書法的技能功力,更關注掌握運用技能功力的人的精神修養,將技能功力的表現落實到書者的精神修養上來。而精神修養最微妙、最耐品賞的則是氣息。所以我們“氣息美”既是時代所認識的書法美的最高表現,也是時代對書法美的最本質的認識,按氣息產生的規律追求高雅的氣息,就成為時代書家的最高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