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宋伯魯(1854一1932年),字子鈍,號芝田,陝西禮泉縣人。清末民初時期大臣、書畫家。 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及第,選為庶吉士,授散館編修。十七年(1891年),出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二十年(1894年),出任山東鄉試副考官;二十二年(1896年),任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戊戌變法後,聯合楊深秀合疏彈許應騤阻撓新政。戊戌變法(1898年)失敗後,返回原籍,致力詩畫山水。花卉具有陳淳、徐渭風韻。書法參合柳公權、趙孟頫,參修《新疆省志》《陝西通志》。 民國二十一年(1932),去世,時年七十九歲。著有《海棠仙館集》《畫人軼聞》《清畫家詩史》等。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清末民初、書法家 宋伯魯1887年行書 張衡《東京賦》

款識:丁亥冬至後三日書於海棠仙館,為子平八兄大人屬書即正,芝田宋伯魯。

鈐印:臣伯魯印(白文)丙戌翰林(朱文)

說明釋文:於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百僚師師,於斯胥洎。藩國奉聘,要荒來質。具惟帝臣,獻琛執贄。當覲乎殿下者,蓋數萬以二。爾乃九賓重,臚人列。崇牙張,鏞鼓設。郎將司煯,需戟交鎩龍輅充庭,雲旗拂霓。夏正三朝,庭燎晰晰。撞洪鍾,伐靈鼓,旁震八鄙,軯磕隱訇若疾霆轉雷而激迅風也。是時稱警蹕已下凋輦於東廂。冠通天,佩玉璽,紆皇組,要干將。負斧扆,次席紛純,左右玉幾穆而南面以聽矣。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禮禮之。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將將焉,信天下之壯觀也。乃羨公侯卿士,登自東除,訪萬機,詢朝政,勤恤民隱,而除其眚。人或不得其所,若己納之於隍。荷天下之重任,非怠皇以寧靜。發京倉,散禁財。賚皇寮,逮輿臺。命膳夫以大饗,饔餼浹乎家陪。春醴惟醇,燔炙芬芬。君臣歡康,具醉熏熏。下舞上歌,蹈德詠仁。登降飪宴之禮既畢,因相與嗟嘆玄德,讜言弘說,鹹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

帖學書法在中國書法史的長河裡,佔據著主導地位,至晚清,帖學與碑學交錯影響著中國書壇。民國書法尤其是陝西書法在繼承晚清書法觀念的同時又有所改變,這一時期,由於碑學思想的批判,提倡帖學的書論增多,很多書家都在自發地研習帖學,宋伯魯便是其中之一。宋伯魯之帖學學法,出於二王、趙孟頫一脈,他在《心太平軒書畫論》中雲:“積之既久,始恍然,二王之後,斷推松雪翁(趙孟頫)為集書學之大成,餘子各得會稽喬梓一體耳。”宋伯魯之書結體不求側欹,平實端莊,用筆含蓄,筋骨內裹,書風渾穆雄秀,看似平淡,然謙謙君子之風充溢其間。宋書氣息典雅寧靜,字愈大則靜氣愈顯,這一特點在其大字對聯中尤為突出,《書法八屏》即是如此。用筆圓潤遒勁,不激不厲,筆勢舒展,流暢自然,清勁溫厚,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