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閒談成吉思汗祭典

非遺故事:閒談成吉思汗祭典

上世紀五十年代成吉思汗祭典時的盛況 


非遺故事:閒談成吉思汗祭典

供奉成吉思汗戰神的蘇勒德祭壇

    (記者彭一鵬文/圖)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就好比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可回過頭卻發現,我們所瞭解到的非遺項目不過是煙波浩渺中的一絲漣漪。  走出渭南看非遺,從更廣的視角去了解和思考非遺,一直是我們的一個夢想。而今,卻變成了現實。就好像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一個渭南之外的非遺故事,一個銘刻偉大與傳奇的故事——成吉思汗祭典的故事。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吉思汗祭典的所在地,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  

提起鄂爾多斯,相信許多人都會想起“鬼城”的稱號。在這個面積約為渭南6.6倍的地方,人口卻不到渭南的一半。加上“十五”期間經濟飛速發展,短時間內大量的房地產開發讓這裡高樓林立,可人口卻並未因此增加。加之2012年民間借貸的崩盤,造成了大量的新建閒置樓盤,“鬼城”也由此而來。  

可如今的“鬼城”卻掩蓋不了鄂爾多斯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尤其提起成吉思汗,這個曾對世界影響巨大的人物。在過去的700多年時間裡,鄂爾多斯作為成吉思汗陵寢的所在地,接受著所有蒙古人的供奉與朝拜。  

在蒙語中,鄂爾多斯的意思是“眾多的宮殿”,而成吉思汗陵所在的伊金霍洛旗,在蒙語中則意為“聖主的院落”。在鄂爾多斯日報同行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這個蒙古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  

蒙古族導遊告訴我們,成吉思汗祭典分為平日祭、月祭和季祭,最大的祭典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就在不久前,這裡剛剛舉行完“四時大典”中的夏日祭。雖然錯過了祭典,但從導遊的言語裡,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虔誠。  

對於蒙古人來說,成吉思汗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高到找不到可以對比的人。雖然他不是蒙古族的締造者,但毫無疑問,是他給予了蒙古人無與倫比的民族自豪感,在之後的數百年時間裡,蒙古人也始終堅持認為,只有屬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人才能夠成為大汗。  

導遊告訴我們,成吉思汗陵原為全體蒙古族供奉的“總神袛”——“八白宮(室)”,即八頂白色的氈帳,是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埋葬真身的地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途經鄂爾多斯高原。他看到這裡山清水秀,草木繁茂,頓時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在讚歎留戀之際,手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將士們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灑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他地方無任何異樣。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到了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後遷都燕京(北京),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並建立太廟,欽定成吉思汗四時大祭,明確了祭祀的議程及內容,建立和完善了守護成吉思汗“八白宮”的達爾哈特人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帝國和元朝還對達爾扈特人授予不服兵役、不納稅賦之特權。在清朝時這種特權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和保障,清政府理蕃院對此有明文規定。而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授予一些新的權利,如達爾扈特人可以到蒙古地方徵收祭祀所用的財物,驛站為他們免費提供乘騎等。這些特權也保證了他們作為祭祀文化載體的可能性、唯一性、職業性。這在世界文化傳承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此後,成吉思汗祭祀一直依此而行,時至今日成吉思汗陵仍然較完整地時,成吉思汗的祭祀之地除了鄂爾多斯之外,還有漠北的哈拉和林,元朝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均建有成吉思汗奉祀之所。後來,因為王朝更替等原因,幾處祭祀之所逐漸遷移,最終在鄂爾多斯合併。  

導遊告訴我們,如今成吉思汗陵內的阿爾坦甘德爾敖包,正是當初成吉思汗遺落金馬鞭的地方。每年大祭的時候,都會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然而,除了敖包之外,我們所看到的“八白宮”卻並非是蒙古族傳統的氈帳。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1937年,因日軍侵華,成吉思汗陵被迫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以及青海省塔爾寺,直到1954年,才再次遷回,並在原址上新建成吉思汗陵,將“八白宮”及其他聖物收藏其中。而這便是如今我們看到的成吉思汗陵。  

離開成吉思汗陵後,我們還參觀了鄂爾多斯博物館,在這裡,我們更加細緻的瞭解了成吉思汗祭典的內容,透過一張張照片,我們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的那種虔誠。也讓我們聯想到了我們渭南的傳統祭祀,如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韓城徐村司馬遷祭祀,只是對比之下,司馬遷的祭祀就顯得寒酸了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