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鎮光明村,有一支村民自發組織的侗族琵琶文藝隊,他們自己研究和改良侗族琵琶,自導自演侗族琵琶歌,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和發展侗族琵琶歌這一“非遺”文化。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彈撥樂器,由琴頭、琴桿、絃軸、共鳴箱以及琴絃構成,可分為大、中、小三種,主要於侗歌的伴奏。

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正口多嘎菜道聽,嘎空梅底菜道文中叉……”28日晚上,記者一來到粟福東家門口,就聽到裡面傳來的優美的侗歌。進到家門後只見身著盛裝的粟福東和村民們正在一起演唱村裡的原創侗歌《剛窄壩》。

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今年42歲的粟福東是村子裡文藝隊的隊長,同時也是一名侗族琵琶製作工匠。近一年來,他用自己和村民送來的木料,製作出了多把侗族琵琶。村裡的文藝隊員利用農閒時間到他家或在鼓樓裡練習彈唱侗族琵琶歌,將美好生活、社會新變化以及黨的方針政策融入到琵琶歌當中,有力推動了“非遺”文化的發展。

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粟福東曾經是一名木匠,非常喜歡製作各式各樣的木製品,有著良好的手工基礎。同時他也經常彈奏吉他等樂器,對於音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2019年春節前後粟福東經過朋友家門口時,第一次見到侗族琵琶,在彈奏後,便迷上了它的音色。但是得知傳統的侗族琵琶只能彈奏侗族音樂後便有了想要改造侗族琵琶的想法。在2019年四五月份的時候,他成功改造出了第一個琵琶,不僅把傳統侗族的琵琶的外觀進行了改進,還把它的琵琶品以及定音都改了,目的就是在能彈侗族歌曲外還能適應通俗的歌曲的彈奏。

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也正值村裡農忙的時候,村民們白天在田裡忙農活,晚上有空了便在粟福東家裡一起訓練。粟福東說:“如今村裡共有20多名喜歡侗族音樂的村民,因為現在情況特殊,所以我會安排他們輪流過來一起練習。”整個侗寨並不大,每次粟福東他們訓練的時候歌聲都會吸引許多村民過來聽,也會有新的熱愛侗族音樂的村民加入他們的隊伍。

龍勝侗族琵琶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村裡這個樂隊彈奏水平的提高,粟福東希望村子裡的這個樂隊能夠在疫情過後在村子裡來一場正式演出,並且逐漸走向鄉鎮以及縣城,讓更多的人瞭解侗族琵琶的魅力。

記者滕嘉/攝 通訊員吳生斌 楊永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