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不鬆胯,說別的都是空話

無論是哪門哪派的太極拳套路,外形基本上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身體重心的移動;二是兩個手臂的開合;三是步伐的移動。但這些動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內收而旋轉下沉”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都是以“胯根內收、旋轉下沉”作為始點,每一個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為終點。

太極拳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是“實腿一側的胯根隨轉腰的方向,先微旋內收而下沉”。對健身者而言,練好了這一方法一輩子足矣,該有的感覺都會練出來;對練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有所造詣。如果說太極拳有什麼密訣,這肯定是其中的一個。


一部分人整天被“內氣”“內勁”所困擾,本人尚未練出“內氣”不敢妄說,但根據前輩們的介紹,練出“內氣”必須具備幾個條件:1,身法正確,身備五弓,八面支撐;2,動作要領標準、規範,快慢都能表現出八種勁別;3,拳勢與呼吸能自然配合。在此基礎上,經過日久苦練,“內氣”會自然出現。

通過“松胯使身體上肢發生偏沉”實現重心的移動,是習練太極拳的密鑰,掌握了重心移動的方法,很多動作與勁路就自然走出來了。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等拳理,都是在重心移動時所產生的自然結果,而非人為的故意。


太極不松胯,說別的都是空話

如果說重心移動的方法是習練太極拳的密鑰,那麼“松胯使身體上肢發生偏沉”,則是重心移動的基礎。在太極拳的套路里,每一個動作都是以“松胯使身體上肢發生偏沉”為起點,重心的移動,步伐的轉換等,都無一例外。掌握了這一規律,其它一切都簡單了,如“以身帶手”等感覺都可以練出來。

太極拳的重心移動,就是一個實腿一側的腰胯的旋轉下沉,旋轉下沉的幅度有大有小,但無本質區別。一般規律是,左右移動旋轉的幅度大,叫胯走後下弧;前後移動旋轉的幅度小,所以叫襠走鍋底,或叫胯走下弧。沒有腰胯的旋轉下沉,既不能“借地之力”,腿腳蹬地也使不上勁。練到高級階段,就只有“胯根內收”了,所以胯走的都是下弧,勁由內換,有其意而不露其形。


太極拳的重心移動,為什麼要通過鬆胯來實現?明白了道理,理解就會更深一步。1,只有通過鬆胯和上肢的偏沉,腿腳蹬地才能使上力,由定式轉入下式時尤其明顯;2,只有松胯下沉,腳掌對地面才能產生反座力;3,松胯之後上肢的螺旋下沉,為腰襠的旋轉創造了條件,才能實現以身帶手,節節貫穿。

“落地生根”或“腳底生根”稍有區別,“落地生根”多指步伐的移動,而“腳底生根”的概念要廣,兩者均指下盤的穩定。要做到“腳底生根”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周身的放鬆,關鍵是腰胯,上肢的重量才能沉到腳底,沉的程度取決於“松肩沉肘”。二是將身體合住,上肢肩胯相合,下肢扣膝圓襠。


太極不松胯,說別的都是空話

“松胯下沉”是練習太極拳的基本功,太極拳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通過“松胯下沉”實現的,重心的倒換、步伐的移動、技擊的化打等等,只有外形動作大小的區別而已。太極拳只有通過“松胯下沉”,才能實現以“腰為主宰”的上下相隨、主從不亂的周身運動。練拳不會“松胯”,其它皆是空話。

太極拳是周身運動,求的是整勁,拳理都是為此目的而產生,但又源於人的生理結構:肩一端身體與手臂就會分家,胯不松腳底無根就會飄,腰不鬆勁就會上下斷,肩胯不合身會散,手過中線就會卸勁,膝蓋軟塌就會失去蹬撐之力,肘不曲沉就沒有掤勁,襠不圓旋轉就不靈活,胯不走立弧就出不了螺旋勁。


重心左右移動,練的是套腰勁,前後移動練的是花腰勁,胸腰摺疊練的是螺旋腰勁。這是以正確的重心移動方法為基礎,如果重心移動方法不對,這些就是空的。實現以身帶手,就是靠兩胯左右的旋轉, 兩手的一舉一動,必定與兩胯旋轉有關。 重心的移動也是通過兩胯的左右旋轉實現的,這就是太極拳所謂的“旋轉虛實”。以此為主線,去看一個拳勢就簡單了。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交流請私信!---《文宇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