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康德的道德律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

今天又重读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书。第一遍是看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第二遍是台湾版的电子书,译为《正义:一场思辨之旅》;这次是中信出版社的电子书,译为《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相比来看,这个题目翻译更接近原文意思《Jusi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公正》:康德的道德律与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

书中通过一系列经典的例子引入观点,比如说著名的“电车难题”一边是五条生命,一边是规则,该如何选择?

假设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沿着轨道疾驰而来。在前方,你看见五个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轨道上。你试着停下来,可是你不能,因为刹车失灵了。你感到无比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冲向这五个工人的话,他们将全部被撞死。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一条岔道,那条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不过只有一个。你意识到,你可以将有轨电车拐向那条岔道,撞死这个工人,而挽救那五个工人。你应该怎么做呢?


在讨论到底什么是公正时,桑德尔教授引入了三类观点:幸福最大化、尊重自由以及培养德性


一、幸福最大化

首先是幸福最大化,这一理论我不赞成。幸福最大化基于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全社会的幸福总和大于痛苦总和。换句话说,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掉少数人。


比如说能否严刑拷打一个恐怖分子来使他供出炸弹的位置?从幸福最大化的角度讲,当然可以,拷打一个恐怖分子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功利主义者都会支持这一做法,但是他们不支持的原因是因为严刑拷打得到的信息可能并不准确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叫欧麦拉的城市,这个地方民众生活幸福,但是在一个地下室里坐着一个孩子,在极度痛苦中勉强维生。所有的欧麦拉人都知道,他就在那里。而且他们明白,他们的幸福、城市之美、风调雨顺,都完全取决于这个孩子所受的可怕的痛苦。如果人们把这个孩子带出,这个城市所有的繁荣都将衰退并被毁灭。

按照功利主义,为了全城市的幸福,人们应该把这个孩子留在地下室受苦


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福特汽车曾经生产过一种汽车,销量很大,但是这个汽车有一个问题,如果有另一辆车从后面撞上来,它很容易爆炸。而事实上,福特的工程师是知道这一缺陷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呢?因为改进汽车的成本要大于对受害者的赔偿这便是功利主义的后果


总体来看,对功利主义的反驳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这一反驳可以从严刑逼供和欧麦拉的例子看出;二是幸福无法被科学计算,比如说福特汽车的例子,生命如何计价?不同人的幸福如何比较?可以说幸福最大化是有很多漏洞的。


二、尊重自由

第二种观点被归为尊重自由。首先是密尔,其核心观点是,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密尔对他观点的解释深受功利主义影响,他认为之所以要尊重自由选择是因为长远来看这将导向总体幸福的最大化。此外,罗伯特·诺齐克等自由主义者也认为公正就是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不过他们不再是功利主义者,而认为这个因为这是每个人对自己拥有的权利。


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道德困境。比如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任何被征召而又不想服兵役的人,可以花1500美元雇用一个人来代替他,那么,这是公正的吗?从自由主义者角度来看,交易双方均是自愿,然而被雇佣的却多是穷人,那么这个穷人在做出选择时其实是受到了金钱的束缚,并不自由


此外,还有一个难题,该如何制定社会契约约翰·罗尔斯假定了一种情况,即在一种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我们会认可什么样的原则。比如说假定我们现在的年龄、学历、家境等都是待定的,该如何制定社会契约,这个时候便可能会考虑,如果自己是最穷的那个怎么制定最好,如果自己是富裕的,又该如何制定,进行权衡。但事实上在操作上这面临很大困境,更重要的是,这类理论仍然把权利放在了善之前


三、培养德性

关于公正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这一观点来源于亚里士多德,这也是桑格尔教授所支持的观点亚里士多德

认为,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东西,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东西。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不是要追求功利最大化或者是为实现自由提供规则,公正的目的是达到良善。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也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如何实现公正的问题。不过我认为这还总是一种理想化的城邦理念。


以上是书中提到的三种关于公正的理念:功利、自由、善。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康德的道德律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


首先是康德的道德律。康德可以说是我最崇拜的哲学家了,其实我有点羞于这样说,因为至今我还没有把他的著作完整的都看一遍。不过每看一点点都深以为然。关于什么是公正,康德是一个目的论持有者


康德认为道德是有尊严的,如果如功利主义者讲幸福和道德加以计算,那简直是对道德的羞辱,这是他对功利主义的批判。而对自由至上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我们为了追求快乐或者躲避痛苦而自由选择时,我们并不自由,我们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那么对康德来说,什么是道德呢?“它应当遵守道德法这一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为了道德法而被完成。”也就是说做正当的事情是不够的,还要是为了正当的理由。比如说,《纽约时报》上曾刊登整版广告,并以“诚实是最好的策略,也是最有利可图的”为标题。从康德来看,如果说是为了有利可图,那么就不算是道德


康德认为理性有尊严,道德有尊严,而公正、善、道德都是从动机出发的,不知不觉这也成为近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理论。另外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共同善,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学成于行”。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我们不断做有德性的事情,有助于培育我们有德性的性情。“我们通过正当的行为而成为正当之人,通过有节制的行为而成为有节制之人,通过做勇敢的行为而成为勇敢之人。”也就是说品性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培养。想想的确如此,我们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判定都是因为曾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强化有德性的行为,的确能培育良善的性情。




如果说对观点的归纳,当然还是看原著最好,这本书最好的是它对各种理论的逻辑和思考,以及引发的思考。桑德尔教授关于公正支持的是观点是第三种“培育德性”,对于社会整体来看,似乎有很大难度。但是对于个人关于“公正”的判断,我认为无论是康德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