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这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

太史慈子义


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这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在我国历史上记载了很多高龄的人物,如彭祖活了800岁,太极张三丰活了200多岁,但这些都只是历史中的记载,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今天来看一个生活在唐朝的活神仙――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在中医学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喻其医术之高。他的著作《千金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但就是这样一位神医,他的年龄却是未解之谜。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华原县在唐朝出了不少名人,如大史学家令狐德棻(583-666),大书法家柳公绰(765-832)、柳公权(778-865)兄弟,这些大人物的生卒年,在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特别是柳公权,活了八十八岁,这在唐朝已经是相当高寿了。但名医孙思邈的年龄却始终无人知晓,只记载了卒年是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也就是唐高宗去世的前一年。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有很多种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梁天监十七年(518年)/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出生,享年165岁;

(2)梁大同七年(541年)/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出生,享年142年;

(3)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出生,享年126年;

(4)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出生,享年120年;

(5)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出生,享年102年。

这五种说法,没有一种低于100岁的,比华原的另外三个人年龄大,在浩瀚如海的史籍中,竟然找不到孙思邈何时出生的记载,只能说这个人物有点特别。那我们就从史书中寻找一些线索吧!


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这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一、孙思邈何时出现在公众场合?

最早的是记载是洛阳总管独孤信,独孤信是西魏大将,最传奇的莫过于他的三个女儿担任了三个朝代的皇后了。西魏是宇文泰建立的朝代,与高欢建立东魏分属北魏的东西部,同时代的南方则是南梁的高寿皇帝萧衍。

第二次,北周末年,杨坚掌控朝政,邀请孙思邈出山,他傲娇地拒绝了,竟然说出五十年后会出现一个圣人,简单地用脑袋思考一下,580+50=630,没错,正好是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这马屁拍的,如果不是事先打好的草稿,想想都恶心。

第三次出现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嗟其容色甚少”,唐太宗惊奇这位老神仙有返老还童之术,难怪唐太宗在临死前还在服用毒药,也不知道这毒药是不是孙老先生的独家配方。

第四次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接见了孙老先生,给他官当,他不愿当。

第五次上元元年(674年),孙老先生在长安住了十五年,想回家了,高宗将鄱阳公主的旧宅赐给了他。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查阅新旧唐书,竟然没找到唐朝公主有鄱阳封号的,或许这是卢照邻记错了。当然这不是第一个错误,后面会分析到。

第六次永淳元年(682年),孙老先生病逝,遗令薄葬,神奇之处在于一月后,他的尸身没了,只剩下衣服,时人以为成仙升天。

除前两次属回忆性质,后面四次应该是真实记载的,那么这次公开露面对他的生卒年有什么参考呢?

药王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这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二、卢照邻的记载有争议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生活在长安,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的拜访,历史上记载着这么几个人:宋令文(宋之问之父)、孟诜(唐朝医学家)、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

尤其是卢照邻,这位写出“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此等名句的大诗人,这一次与孙老先生相遇,主要是让孙老先生给他看病,这位才子,身子骨一直不怎么样,刚从成都辞官回来,一直赋闲在家,也没人引荐,郁郁不得志,就生了病。在看病的时候,卢照邻与这位孙神医聊了很多,特意写下一篇《病梨树赋》。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了孙神医说起自己的去过,“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旧唐书》抄的时候,也没查下年历,导致纪年错误。

首先就是上文所说鄱阳公主封号错误。

其次开皇

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个年号(681-699),开皇年间干支只有辛丑(581年)、辛亥(591年),并无辛丑纪年,辛丑年(601年)应该是仁寿元年。

再次,卢照邻生病时为咸亨四年癸酉年(673年),这时孙老先生92岁,往上倒推应该就是开皇元年(581年),写文章时已经上元元年(674年),《旧唐书》没有使用《病梨树赋》中九十二岁的说法,故意改成了九十三岁。

第四,最关键的是,卢照邻写的是“自云”,就是自己说,这可不是我卢照邻说的。这里面水份就很大了,特别是唐朝人将“卢崔李郑”列为四大家族,有些出身不名的人往往喜欢“自云陇西李氏”这样的称呼,史学家一般不喜欢用“自云”这样的词,因为这代表不确定,如果是陈寿写史,遇到“自云”这样的史料,肯定全部删掉的,历史记载不能有错误。

有趣的是,关于这次治病,在卢照邻的相关记载中,这一年,卢照邻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也不知道是不是孙神医给的配方(偷笑)。后来只好隐居阳翟具茨山下养病,直到病发投水淹死,这应该是汞中毒现象,与他长期服食丹药(以服饵为事)有关。

三、关于孙思邈的一些猜测

以上通过记载和卢照邻的相遇来分析孙思邈这个人,在古代医生、术士、道士,往往融合为一身,不像现在行业分工这么细致,比如《孙思邈传》中记载了大量他会相面之术的记载。所以这里面不乏很多江湖骗子,耍杂技,玩魔术的,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聊斋志异》,里面记载了大量这样新奇的故事。

那么,关于孙思邈的记载有多少是真实成份呢?年龄会不会造假?答案是肯定的,孙老先生完全可能为了提高知名度,故意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仙风道骨的老神仙。

猜测一:孙思邈出生于仁寿元年(601年),卒于永淳元年(682年),终年82岁。

仁寿元年对应纪年就是辛丑年,但应该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以为还是开皇纪年,毕竟仁寿只用了四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就改成了大业年号。贞观年间,唐太宗见到孙思邈只有30-40岁,所以很年轻,但孙思邈故意说自己有返老还童之术。年龄上应该是比较符合唐朝人的身体状况的。

猜测二:孙思邈出生于开皇元年(581年),卒于永淳元年(682年),终年102岁。

这种可能性是根据孙思邈的自述,可能保养有术,50-60岁时还显得很年轻,应该跟现在很多人长着一张娃娃脸一样,看不出真实年龄有多少。

猜测三:孙思邈对于隋朝之前的历史道听途说。

史书记载“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说明孙思邈记忆力惊人,所以他给魏征讲述前朝故事的时候侃侃而谈,一下子就把魏征震住了。

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旧唐书·孙思邈传》

猜测四:孙思邈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我这里的意思是孙思邈从他祖上一直到他,传了2-3代人,因为在古代医术是不外传人,只能传家自家人,他的曾祖父孙融在北周时担任太子洗马,他的祖父孙孝冰担任过县令,可能是家学相传,再加上孙思邈特别聪明。比如外国人一样,几代人都叫路易、亨利,或许见到独孤信的就是孙融,但他可能很谦虚地说,“将军,您就喊我小孙吧!”然后代代都这样传下来,真实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口口相传都叫孙思邈,这种情况在云南、贵州一带很常见。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个孙思邈,孙思邈已经是“药王”的金字招牌,就好比“赛华佗”一样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一些猜测,看书的时候千万别被误导,要有自己的判断,也是作为抛砖引玉之效。人的年龄是有规律的,但自古至今,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相信长生不老的鬼话,在说某些鬼话的时候,肯定都有目的性的。

最后,将卢照邻的这篇文章附在后面。

2020年3月2日星期一

(字数3776)

病梨树赋(并序)

唐·卢照邻

癸酉之岁(673年),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君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则甘公、洛下闳、安期先生、扁鹊之俦也。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

于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徵诣行在。余独卧病兹邑,阒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庭无众木,惟有病梨一树,围才数握,高仅盈丈。花实憔悴,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嗟乎!同托根于膏壤,俱禀气于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质。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有感于怀,赋之云尔。

天象平运,方祗广植。挺芳桂于月轮,横扶桑于日域。建木耸灵邱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细叶枝连,洪柯条直。齐天地之一指,任乌兔之栖息。或垂阴万亩,阴或结子千年。何偏施之雨露?何独厚之风烟?

愍兹珍木,离离幽独。飞茂实于河阳,传芳名于金谷。紫涧称其殊旨,元光表其仙族。尔生何为?零丁若斯。无轮桷之可用,无楝梁之可施。进无违于斤斧,退无竞于班倕。无庭槐之生意,有岩桐之死枝。尔其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怯冲飚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既而地歇蒸雾,天收耀灵。西秦明月,东井流星。憔顇孤影,徘徊直形。状金茎之的的,疑石柱之亭亭。

若夫西海夸父之林,南海蚩尤之树,莫不摩霄拂日,藏?吐雾。别有桥边朽柱,天上灵楂,年年岁岁,无叶无花。荣辱两齐,吉凶同轨。宁守雌以外丧,不修襮而内否?亦犹纵酒高贤,佯狂君子,为其吻合,置其忧喜。生非我生,物谓之生;死非我死,谷神不死。混彭殇于一观,庶筌蹄于兹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卢升之集》、《二十史朔闰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