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人們逐漸富裕起來,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以及豐富假期娛樂,越來越多人喜歡出門旅遊。無論是國內遊,還是境外遊,每年中國遊客的人次和產生的旅遊經濟都屢破新高。也許是每逢節假日國內各景區人山人海的景象讓很多遊客滋生境外遊的想法,歐美、東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旅遊隨之興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歐洲風情十分濃郁,法語成當地的通用語言。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隨著中國對非洲經濟援助,非洲各國的名字逐漸出現在國人面前,也有很多人遠赴非洲工作、旅遊等等。“貧窮、戰亂、炎熱、缺水、黑人、原始部落”這是大多數國人對非洲的認知,但在非洲,許多國家並不是如此,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非洲國家——摩洛哥,經濟、建築、文化等顛覆了中國人對非洲的認知,因此被稱為“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摩洛哥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沿海阿拉伯國家,南部是大家熟知的西撒哈拉大沙漠,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與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作為一個非洲的阿拉伯國家,摩洛哥雖然有著傳統的民居,但在國內許多城市都隨處可見大量的西方建築,歐洲風情十分濃郁,尤其是摩洛哥最大、最著名的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如果有去過摩洛哥的遊客就會發現,行走在街頭,除了感受到濃郁歐洲風格之外,阿拉伯人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當地人有講阿拉伯語的,也有講法語的,部分地區的路牌也都是阿拉伯語、法語雙語言標誌。據悉,摩洛哥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其境內還有多種語言的存在,法語、西班牙語同時作為通用語言。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這個奇怪又和諧的一幕,跟摩洛哥的歷史經歷息息相關。8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在此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國家,到了15世紀,這個阿拉伯國家並不太平,先後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淪為法國和西班牙的保護國,直至1956年才獲得獨立。在這段歷史中,便使得摩洛哥的建築、文化融合了西方風情,當然在馬拉喀什和菲斯古城,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建築以及遺蹟。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摩洛哥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2016年對中國遊客實行免籤政策,貿易、文化、旅遊等方面交流與合作一直保持著密切。國內也興起了“摩洛哥旅遊熱”,但這個風情多樣化、文化多元素的非洲國家,在眾多遊客中並沒有留下良好的口碑。在網絡隨處搜索“摩洛哥”,便有著“小偷多、商販黑心”等不好的關鍵詞,那麼它還值得去嗎?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俗話說得好“耳聽而虛,眼見為實”,沒有真正赴摩洛哥的遊客,無法對其作出評價。筆者曾有機會有一次摩洛哥之旅,旅途雖短暫,但這個非洲國家的所見所聞,讓人感受到:值得一去,有機會再來一次旅行。在整個十天的旅程中,共去了拉巴特、卡薩布蘭卡、舍夫沙萬、菲斯古城四座城市,在途中沒有遇到小偷、沒有被出租車司機坑的經歷。

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1958年便和中國友好建交,卻充滿歐洲風情

當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僅僅是個人的經歷,也許是幸運,也許是別人誇大其詞。但摩洛哥千年的宗教、文化、藝術,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不眠廣場繁華、集市的古樸、夢幻的“藍色小鎮”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令人流連忘返。如果有機會,繼續這個多元化風情、文化的北非國家之旅。

各位小夥伴們,對此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