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談“好心情”、和諧與大成人生之道

關於健康心理的標準,心理學家們可能會給出許多不同的答案,健康心理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好心情。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看他的好心情指數有多高;和諧社會的重要標準就是看整個社會的好心情指數有多高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好心情”不同於人們通常意義上的快樂,因為現在“快樂”這個詞太氾濫了,被庸俗化了,狹義化了。

很多人都在追求快樂,但這種快樂往往 變成追求物質滿足和感官刺激,變成對身外之物的嚮往、渴望與佔有慾,所以“快樂”往往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得失有關。

人們在得到什麼利益或滿意了什麼願望的 時候,才會產生“快樂”,而這種受制於外界事物的“快樂”是很容易丟失的,很難持久,具有它的不可控性。並且,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追求所謂的和一時的 “快樂”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好心情”不同於人們通常所說的“快樂”,“好心情”是一種成熟穩定的心理狀態,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甚至也不受個人得失、榮辱、安危、利弊的影響,是一個人的綜合心理素養的最高體現。

用“吃”來打個比方,“快樂”就象遇到什麼好吃的東西,一下子吃個痛快,但往往是吃了這回沒下回,吃了這頓沒有下頓,一會飽一會餓,它不穩定,也不自主。好心情則不然,好心情是你的心始終處於飽的狀態,你的心始終是自主的自足的自在的自然的自由的。

所以,好心情的狀態,實際上是古代中國聖賢在自我修養方面所追求並達到的一種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個體生命自我修煉和完善的最高境界。這是至高的境界,卻也是至凡的境界,至複雜的境界,卻也是至簡單的境界。

怎樣做到好心情呢?

就是中國古代聖賢講的“和”字。

孔子講的“和”,有幾個層面:

第一個你跟自己關係的和諧,也就是個人身心的和諧。說通俗些,就是你要能夠跟自己相處好。

怎麼叫能夠跟自己相處好呢?就是對 自己負責!你要能兌現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也就是說,你真地能對自己說了算,你能自由自在地掌控你自己。比如,你明知抽菸對身體不好,每每下決心要戒菸,但 每每又忍不住要大抽起來。

其結果呢,你不僅身體受損,你在內心對自己也會感到失望,因為你對自己的承諾不算數,因為你沒有信心控制自己,這樣的事情越來越 多,長此以往,你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越來越不安,越來越感到沒有力量。

你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健康受損,一方面又要滿足自己抽菸的慾望和快樂,你會越來越深 陷於身心對立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不了,跟著其他的矛盾就會來,那麼你會身心就會失和。

如此的話,可想而知,你的快樂體驗越多,你的內心矛盾和不安也會越 積越多,你身心的矛盾會越來越多。這樣的狀態下,你很難有真正的好心情,雖然你的所謂的“快樂指數”可能看起來可能很高。

“和”的第二個標準,就是你跟他人的關係和諧。

你和他人的和諧關係,說到底,就是你能對他人負責,你對他人的承諾能夠算數,這樣你和別人的關係才可能和諧。

這就是要講良心!良心是什麼?良心就是能夠責任心!一個人如果不能對自己負責,又怎能對他人負責?一個人如何自己對自己說的承諾都無法兌現,又如何能 兌現對他人的承諾?

如果承諾無法兌現,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更何況是別人呢?所以,別人嘴上不說,你自己心裡會難受不安,慢慢的積累就會變成病,越來越沒 有好心情。

所以,與他人關係和諧的前提,是個人身心的和諧,個人身心不和諧,你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和諧。沒有和諧,就沒有好心情,你的生命質量就不可能高。

所以,和諧社會的根本,是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取決於每個人的身心和諧,身心和諧的標準就是要做到問心無愧,要做到問心無愧,首先要能對自己負責,其次要能對別人負責。這樣的話,你自然就會有好心情,有了好心情,你的生命質量一定會高。

所以,孔子對於人際關係提出的最高標準,就是待人如己,人我一體。

所謂待人如己,就是“仁”的境界:象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你對待自己怎麼樣,你就要怎 樣對待別人;你要求別人怎麼樣,你自己先要做到;你希望別人給你的,你要先給別人。

你能待人如己,別人才會待你如己。如此,則總個社會就會互敬互愛,一團 和氣,當然大家都會天天好心情。

但孔子知道普通人很難做到人我一體和待人如己,所以,他又提出其次的標準,就是先人後己,這就是“義”的境界:在利益面前,你要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先滿足別人的利益,再滿足自己的利益。

這也是商業的基本準則。但現在的商業陷入到一個重要的邏輯誤區裡。怎麼講呢?

現在我們一提到公司的宗旨,大家都會 說,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但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公司是以滿足客戶需要為目的的。這兩個說法看起來是一回事,但是其中有很深的矛盾——也就是誰因誰果的 矛盾。

滿足客戶的需要就是服務,服務是因,而盈利是果。凡事只能是先有因後有果,所以只能是先盡到服務的責任,才求盈利的果實,這也就是“先人後己”的問 題。

世間萬法皆空,只有因果律不空。這個因果律就是“道”的力量。我們做事情要想成功,只能先人後己。所以有一箇中國善佑善集團,他們的董事長褚武軍先生 制定的經營理念非常好:“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你想得到愛,想得到福,你得先把你想要得到的愛和福給別人,然後你才能得到別人給予你的愛和福。所以 我們講捨得捨得,只有先舍後才能後得,先人後己就是先舍後得,這就是“義”的標準。

但孔子知道人們往往很難做到先人後己,所以他又提出一個再求其次的標準,就是卑己尊人,這就是“禮”的境界。孔子要求我們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把自己放在 很謙卑的位置,而把別人放在高處和前面。

我在生活中見過的很多老同志都是這樣的做,這個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一輩子。凡事若能做到卑己尊人,別人也自然會對 你禮敬三分,大家才可能和諧相處,也才可能創造好心情。所以古之聖賢都懂得“為天下溪”。

所以,我認為, 生命的根本,就是追求和達到好心情的狀態,這個好心情的狀態,也就是和的狀態,這個和的狀態,也就是你的生命作為一個物質、能量、信息系統始終處於均衡穩 定和諧的狀態,這種均衡穩定和諧和狀態,也就是順“道”的狀態。

順道則生,逆道則亡。那麼,怎樣才能順道呢?

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要按因果規律辦事,凡事 從因出發,先種因,再求果,多種善因,則善果不求自來,只要依照因果律辦事,你就可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收穫是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結果。

因果律到底是什麼?

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這個世界是的月落日升風行雨住是誰在管理呢?我們每天的生活是誰在管理呢?是“道”的力量在管理。

道的力 量,就是掌管宇宙萬物的終極力量,不可背,不可抗,不可違。

舉個例子說,小孩子上學如果不努力,就會考試不及格;如果我們不按時吃飯睡覺,就會生病,等 等,這一切是什麼力量造成的?是道的力量。道的力量就是天的力量,道的力量就是規律的力量,也就是因果律的力量。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生命文化,我認為一定要從“道”的高度來認識和看待我們的生命,只有依“道”行事,只有依照“道”的標準,知道有些東西不可違,有些力 量不可背,有些事情不可為,有種聲音不可不畏,我們才能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不斷的滋營、豐富和充實,才能使我們的生命始終處於和諧的狀態,才能天天好心情。

只要有了好心情的,我們就會有真正高質量的生命和真正高品質的生活。有了好心情的老闆,才懂得為員工創造好心情,員工有了好心情,工作的熱情和創造力自然 就高,績效不需考核就會創造出來。

在這裡我還需要提到中國古代的另外一本經典,就是《中庸》,許多人對中庸都有一些錯誤的理解,實際上,中是什麼?

中就是心的意思。庸是什麼,庸是穩定恆常 的意義。中庸,就是你的心處於恆常穩定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不急不燥的狀態,就是沒有患得患失的狀態,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就是平順喜樂自在自 然的狀態,就是怡然富足的狀態,也就是好心情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儒家就是君子為人處事所表現出的泰然自若狀態,在道家就是一個人處於得道後的瀟遙自得的 狀態,在佛家就是智慧洞開終日極樂的狀態。

就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儒道釋的精神本質是內通的,都是要教育引導我們如何建立和保持好心情,從而達致生命 和諧與完美,這種生命和諧與完美的狀態,也就是被奉為大成先師的孔子所達到的大成人生的狀態,也就是錢學森先生提到的大成智慧的狀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 精髓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