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言恭达书法?

黑鱼炖山药


言恭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两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头衔确实很重要,但是做为书法这门国技,字好为大多数人称道,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家名士,才值得我们去推崇和摹习,才值得后人去传承与发扬。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后的传承千年无非二王的发扬光大,颜筋柳骨的发展壮大,历史早己告诉我们书法本该如此!

我想一个正常的艺术追求者的应具备起码的良知,在丑书横行的当下,在大众被伪大师伪名家蒙蔽双眼时理应为好字佳书摇旗呐喊!

言恭达如何,不去看其头衔,以书论字。他的草书线条,扭曲不自然,尤其特别浮滑,很多都是败笔,线条的造型极像缠绕的蛔虫。难道这是独创的蛔虫体?如附图2中的“五湖”的湖字草法完全不对还故意扭曲做态,无法度不严谨反而哗众取宠!

对于言恭达先生的“一笔”草书,专(砖)家却好评如潮,认为是以篆书笔意入草的“线性”,生动地凸现了他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生命情怀。其实言先生的草书,远没有专家们说的那么好,线条过渡太突兀,而且气息杂乱,让人不敢恭维。若是按照好草书的标准,我给62分,及格而己!

言先生被砖家多次提到融汇各书体于一身的大师,我这附上一篆一隶。篆书这种书体我以为较难出现大的风格变化,特别是小篆想要出现楷书的精到和行草的行云流水的酣畅都有所难及,是本身书体决定的,只要认真一些写慢一点,只要范字没写错,篆书都不至于差到哪儿去,所以我们看到言教授的篆书还是不错的,只是两旁的行书出卖了他。篆书不错,我给80分!

言教授的隶书不在大师状态了,隶书的变化风格众多,有遒美的衡方碑,柔美如史晨碑,俊美如李世民,尊美如伊秉绶。言顾问显然隶书入门己久,有入门未登堂,能写写也不错了,呵呵!若硬要加上一个分数的话,我想是65分!

比起丑书大师王镛、沃兴华、王冬龄之流,还是感谢言教授书法不至于让我头晕恶心愤怒痛心,仅此而已!






鱼肝油666


如何评价言恭达书法?

首肯当今书法艺术属有一定成就者,笔墨源自传统,在中规中矩中有创新,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书法界,言恭达作为一名文人书家,对四体皆善,篆隶尤佳,散氏盘写的古意浓厚,难得的是一位稳健的书法创作者。追求“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强调书法之法重在笔墨。



领略其他的各书体的创作,达及篆能崇尚婉约而畅通,隶书欲精妙而郁郁密茂,草书境界流畅之风神。正因为他对传统的继承,从中总结喟云笔墨是中国书法本体核心要素。通过笔墨点画线条表达书者的情感。


读了他的《抱云堂艺思录》,深感一些观点都是籍以古法为精髓,阐释了书法之道。并且有着自己的对书法的感悟体验。从而知道他的书路,追求书墨中和之创作理念。稳健而创制自己的书墨风格。

对于他的草书创作,有人略有微词。证明书艺无穷,人们的鉴赏各有侧重。欣赏角度不同。言恭达的草字,绳墨严谨,没有乱来之笔。写出了意法相依存的草书境。


总之,了解一个书法家,需要全方位的熟悉。才有一分为二的评价,作为一名爱好者,只有看好的份了。向他学习。


狂喜淡墨a


言恭达在书法界里名声大头衔多,可其的草书难以恭维。布衣老汉写几幅试试。





凤谊1


说起言恭达先生的书法,就想起了他书的隶书作品《栖霞山赋》,真乃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现在,言恭达先生书的《栖霞山赋》已经刻在石碑上了,它将流传千古的。



言恭达先生善隶,善草。但我还是喜欢他的隶书作品。言恭达的隶书作品作品里,无一不透着汉碑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但是,言恭达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东西,这些巧妙的融合,就为他的书法作品“自成一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简言之,言恭达先生的书法,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最终自成一家一派。

说言恭达先生的草书比起隶书来略胜一筹的说法,我认为不妥。实际上,言恭达先生的草书是不及隶书的。

言恭达先生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且人品贵重。正因为言恭达先生把“学书先做人”放在第一的位置,才使他的书作日益精湛,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言恭达的书法!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言恭达先生!


说明:本回答中的书法作品均为言恭达先生的隶书作品,其中一幅是我收藏的。


中州耕牛堂主


对于书法这方面有关注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言恭达先生,言恭达先生曾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两届副主席,而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也是清华大学教授导师。


他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教育上都有一定的成就。近年来,他就书法问题提出了不少关于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最近的一个话题,言恭达先生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

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就言恭达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些网友觉得似乎和“中和”无关,也就是做的没有说的好。之前我看到一位网友对言恭达先生书法作品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很扎实,所说的“中和”也非常在理,但是写出来的字都巧妙的避开了“中和”。

言恭达先生曾参加过一场书法展,在这场书法展上言恭达先生又被网友喷。

网友评论,看这书法线条,扭曲而且一点也不自然。在平常人看来就是一副败笔之作。
但是,这幅书法作品让专家们颇受好评,但之前言恭达先生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专家们的肯定。也就是说这一幅字体,不一定就像专家们说的那么好,言恭达先生这一幅字体,线条太过于突兀,而且气息混乱,让人看了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看东西不能太片面,言恭达先生的隶书作品还是不错的。

我就比较喜欢言恭达先生的隶书作品,言恭达先生的隶书作品里无一不透着汉碑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但是,言恭达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东西,这些巧妙的融合,就为他的书法作品“自成一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简而言之,言恭达先生的书法,既传统,又有创新。

言恭达先生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且人品贵重。正是因为言恭达先生把“学书先做人”放在第一位置,才使他的书作日益精湛,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精致的lemon酱


不论任何人在书法上看其楷书根底功夫是否深厚,除此再怎么称道都是枉然。根本都不行就像人之初性本上都不知道,谈何书道。只要在继承上发展,不可能天马行空。谚曰字写不好就胡乱草,小时长辈就严格要求以楷为基础,犹如地基深厚,楼层更高。现代我发现,不,经常在有关权威的专业书刊上,宣扬和提倡草。一味追求突破,毁了不少人。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也是在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和书写楷隶基础上才写草,而且坚持六十岁以后,令人肃然起敬。


饶玉斌683



读书耕田人王七


我觉得应取消书法研究生丶博士生做法。例如马龙、樊振东算乒乓什么生啊?他们教练呢?


西北望111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如时需。此言虽然朴素无华,却高度概括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和价值。书法首先是表达、记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它又要担当起“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然后才有“笔底龙蛇,万岁枯藤,几至若皮、肉、筋、骨、气等如人一般的审美需求”,于是,书法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当然,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为线条的遒劲和神采奕奕的气格,它更应该是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部以线条艺术的视角记录时代特征的史诗。这就是书法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言恭达以其雅正、高格的书法艺术向这两股歪风宣战,中国书法不容忽视本体美,书法还是要在传统和法度中汲取营养,在规矩中有限的拓展,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大气象、大格局。言恭达认为书法的线条是心学,每一笔下去都是书家心电图的写照,是书家生命状态的体现。诚然,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家,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文明刚劲而又内敛的基因,他的气格是阳刚正大的,他的审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体现时代的脉搏,鼓舞国人更坚定、勇敢、文明地迈进新时代,从而完成了“助人伦,成教化”的道义担当。挺起脊梁,这是一个书法大家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是一种社会的道义和历史的使命感,也是言恭达用其书法艺术默默地担当着。 上文笔者浓墨泼彩谈言恭达先生书法审美的意义,现在请诸君随笔者的笔触,解读一下先生的书法风格及其内涵。笔者以为,言先生专长于大草,同时也精通篆书和隶书。他对历代草书都有深入的研习,特别钟情于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作品,对篆隶书体的创作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难得的是,他对经典的研习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法古的层面,而是以先贤法度入而出之。每一种书体,不仅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深刻领悟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做到在几种书体之间自由“切换”,融汇贯通,体现出他深厚的综合艺术修养。像他的篆书作品用笔雅正,取《泰山石刻》和石鼓文的拙厚与朴实天真,加上对草隶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和面貌;他的隶书在强调那种蝉头燕尾的感觉时,取草书的动态和气势,强调结体的动态美,同时,也用大草的写意性加强了隶书的生命感性经验,使其隶书充满才情和意境之美;坚实的篆、隶功底,也使先生能将篆、隶的笔墨和审美取向导入大草创作,可以说,他是在用篆书的笔法作草书,所以其草书在矫若惊龙的同时,处处呈现一种入木三分和屋漏痕的笔力。

▲我曾多次听到好多江苏书家的评论,除了治学严谨、书艺高超外,言恭达老师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又有极丰富的人情味:谦和、公正、宽容、大度、厚道。他能团结人、理解人、善待人。“他办事不是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而是对江苏书法事业有没有利。”这个原因大大升扬了他在广大会员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习惯决定成功。有人总结恭达老师“习惯”的三个特征——养成做事的紧迫感,追求卓越的信誉感,加上激情而投入的工作。

▲恭达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十分看重三条:个人修养上要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思维切入点从‘小我’进入‘大我’状态;工作效果上则坚持艺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性。”艺术“为学”先“为 人”,这就是他求道的支撑点。

▲言恭达草书的最大特点是独特的笔法,而这个特色正是清代碑学书法的创新成果和时代书法演进的具体体现。

▲言恭达草书的真正成功之处就是碑、帖结合,就是对清代乾嘉以来碑派的继承和发展。

▲言恭达对篆隶书体的创作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历代草书的深入研习特别是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下过非同寻常的功夫,因此,能将篆籀笔法和笔意融入大草的研创之中,走的是一条自北宋以来,到清代碑学后期的金石碑帖结合之路,是当代碑帖兼容书家的成功典范。

▲言恭达的草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书法自觉的主动探索就具有了自觉书法的特殊价值和历史意义。他的大草书法的取法、笔法、章法、字法、墨法以及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自觉运用和思考,达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他用古代书法常用的长卷艺术形式为这个充满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奥运题材服务,不仅创造了书法白话文长卷的历史纪录,而且用这种最具东方文化魅力和典型代表的书法形式,宣传奥运的和平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书法的特殊价值。

▲面对言恭达的大草长卷,我们似乎看到了古老的书法艺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它既承载着几千年东方神秘的艺术密码,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升华,同时也同样覆载着现代的人文精神,伴随着特殊的奥运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摘自衡正安《书东方神艺 报世界和平——言恭达大草长卷赏评》)

▲言恭达的大草艺术有着极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在当代书坛戛然独立,极具个人艺术面貌。

▲言恭达乃言偃后裔,深厚的学养、人生历练和诗书画印的全面浸染,造就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广博的艺术胸怀。特别是他的书法以甲金籀篆为根本,贯穿于真草隶行,更运之于大草之中。该长卷,气息纯正、高古,格调高雅、飘逸。给人以纵横奇逸、张弛有度、仪态万方、大气充沛、风神外跃、卓荦高迈之审美感受。

▲言恭达于篆隶书体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是当代篆隶书之高手。他以中锋用笔使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恣。他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黄鲁直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独创之,是将古人的“中锋”用笔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的不同工具之中,中锋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魅力。在气息、用笔的大处上,言恭达先生的大草艺术表现出超凡的艺术特色,在点画、线条、墨法等细微处,也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用墨,也是言恭达先生大草书法的一大亮点,他尤擅用涩笔、渴墨、涨墨,甚至用宿墨,使书作更增添了风韵神采,妙尽天然,退去铅华。言先生大草的字法是纯正的,他追求草法的纯粹性。

▲言恭达草书不管从风格面貌、气息境界还是技术功力上都可谓耀眼于当代。

▲言恭达草书的用笔之法,直接来自于篆籀,和“古法”相合,他绕过了元明清和唐宋相接,他的大草用笔之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他在当今书坛具有强烈个人艺术面貌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书写的载体、工具以及审美标准变了,所以,所谓的“古法”也要变,也要有所创建,言恭达先生草书用笔暗合于古人,又和古法有所发展,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言恭达先生作大草是用长锋羊毫,喜用生宣纸,这种纸和笔要到明末之后才出现。

▲言恭达作草书,将清人羊毫长锋作篆隶的“裹锋”之法运用于大草之中,这样就避免了笔锋散、倒、瘫之病,既能保持中锋用笔,又将古人的中锋古法有所发展。又因为长锋羊毫蓄墨多,生纸吃墨深,所以,就能产生高质量的点画和线条。

▲言恭达的大草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是他综合修养的艺术体现,是建立在他具有书法本体深厚功力之上,特别是其坚深的篆隶笔墨,运之于“裹锋”的用笔之法,使其整体书风高古而秀逸。草法的纯粹性,正寻绎了“简约”乃大草艺术乃至中国艺术的最高指归;字字连绵而字中笔断又巧妙处理好了“迟”和“流”的辩证关系;用长、短线条,大、小块面对空间的分割,增加了章法的变化和节奏的强弱,以达到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和超越同侪,力追古人的艺术境界。

(摘自衡正安《椽笔搅海 飞龙在天——言恭达大草作品赏析》)

▲言恭达自觉地背负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责任。就书艺而论,言恭达的书法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

▲言恭达以书法的艺术形式彰显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人生理想,特别是他的篆书与草书更是自觉地交融了某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姑且理解为道德的境界。他的人生艺术,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与成就的。一个大书家的成就,必是“道”之修成,这是万古标程。

▲言恭达的“一笔”草书,最具哲学思想中的写意性与“道”之精神。他能在书法的矛盾中(创作状态下)抽象出生命的意义,从而体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艺中践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所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可见书法中的“道”与哲学中的“道”,其深层面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达书法中追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方式——写意传统。

▲言恭达以篆书笔意入草的“线性”,生动地凸现了他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生命情怀。这是中国书道追寻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实是“和善敦厚”的社会道德在艺术中自觉觉醒的社会责任感,书家以其个人的审美艺术追求在完善这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言恭达的书有一股清气、淡气。这说的是他书法的“内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意境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我们溯源其书法的“法意”精神,他是从魏晋、汉三代,到钟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笔法上,他把汉三代深奥高古的笔意,于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并能突破窠臼,自成风貌,于虚淡敦厚的点画中阐释出蕴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们在他的“真线”中,常常体会到那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宇宙之源,这“线”是充满着生气与精气的生命之线。

(摘自石延平《上善若水 故几于道——谈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的人格精神》)

▲言恭达早年以篆书名世,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撰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

▲因而,可以说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创并未停留在法古层次,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性中强化书法的生命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他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中心点。

▲言恭达正是在经历了在写意大篆领域几十年的创作砥砺而完成实现了他创作上由篆隶古法向大草飞跃的转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言恭达始终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及表现性的书家。

▲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和创作审美价值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而他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表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在草书文本形式上,他采用唐宋草书惯常的手卷形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合,融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咬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的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对草书史的个体化分梳与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摘姜寿田《自胸藏风云 笔挟元气——评言恭达大草长卷的时代意义)


有趣豪娱乐


在大师多如狗的今天,言恭达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