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 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

监狱为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监狱制度发展相当早。据宋代文人洪迈(1123-1202年)研究,中国最早的监狱可能源自“丛棘",丛棘为丛生的荆棘,因枝枒上头布满尖刺,适合作为关押犯人的围墙。以丛棘为狱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经.坎卦》:“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系"是指捆缚;“徽纆",皆是绳索名称;“寘",音同至,放置之意,引申为囚禁;“丛棘"即为牢狱。作为收押囚犯的围篱,丛棘也成为监狱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 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不过之后又创造新的词汇指称监狱,那就是“牢"。但牢最早的意思其实和监狱无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牢,闲养牛马圈也",意指怕驯养的动物跑掉,才会画个圈关养起来,如成语亡羊补牢的“牢",就是指关羊的圈,而非监狱。之后“牢"逐渐演变成奴隶主担心圈养的奴隶脱逃,而使用绳索捆绑奴隶并关在牢中,使牢变为监狱的泛称。随着监狱从篱笆,改为筑土表墙后,出现更多不同的称呼,如囹圄。春秋战国时期,因多用好诉讼、喜仗义执言又明辨是非的神兽“狴犴"来装饰石室监狱,其也成为监牢的代称。

秦汉狱政制度趋于完备

秦代开始,逐渐把狱政细分为中央与地方,汉代承此惯例,并更进一步让监狱制度完备。汉代监狱明目、种类繁多,《汉书.刑法志》载:“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汉代约有2,000多所监狱,光是长安就有20几种监狱,还有专为不同身份背景囚犯设置不同的监牢,如高级官员、皇室成员犯法,主要关押在若户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对于犯人的惩处也有详细的规范:“凡有罪,男髡钳(音昆前,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为城旦。城旦者,治城(筑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舂米)也。皆作五岁。"此为秦汉流行的监禁与劳作结合的“城旦舂刑罚",刑罚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视情况调整。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 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监狱的规格、体制与管理在汉代得到了发展之外,其治狱策略也逐步成形,如“优礼长吏”,即狱卒不得辱骂、殴打有罪官员;“颂系”,意宽容,即对年老的犯人、年幼的儿童、身有残疾的人与孕妇犯,可享有不戴刑具的待遇;“呼囚”,定时点名,防止有逃跑的情况发生;“录囚”,为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开始的措施,皇帝需将重大案件重新审理,以免有冤错假案的情况发生;“赦宥”,即大赦与特赦;还有“病给医药”、“听妻入狱”、“纵囚归家”、“孕妇缓刑”等,成为后代狱政制度的基础。

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不过汉代众多牢狱之中,以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的监狱“永巷"最为可怕。“永巷"原是指宫内的狭长小巷,后成为关押犯事宫女、嫔妃的地方,在永巷众多女囚中以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的爱妃戚夫人(公元前224-前194年)最为知名。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由于戚夫人年轻貌美又能歌善舞,十分受宠,更借此向刘邦要求废黜太子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后为汉惠帝),改立其子赵王刘如意(公元前208-前194年)为太子,因此在刘邦逝世后遭到吕后报复,关押在永巷,砍去双手双脚,挖去双眼、灌药致哑,成为所谓的“人彘”,最后在厕所遭到吕后虐杀。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 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除了永巷外,汉代还设有“掖廷"以及负责管理女囚的官员“掖廷令",在这里的囚犯多是政治、宫廷斗争下的牺牲品。这些受到拘禁、处罚的妃嫔、宫女,多到掖廷令所辖的“暴室"受罚,为皇室制衣做被,因染过的布料需经曝晒,故称作暴室。

尽管汉代的牢狱制度做出许多人性化的改善,如缓刑、给予犯人医药医治等措施,由于仍是专制王朝,人身自由没有法律保障,且许多因政治入狱的囚犯与朝堂多有关联,让监牢、犯人的环境待遇,受到各方势力的纵容与默许不法的虐待,根本不用考虑犯人的健康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