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秦国吞并巴蜀而日益强大,而齐国应“国际社会”邀请与楚、魏瓜分宋国,却招致灭国之危。反观秦、齐,“历史倪说”十分不解,同样是一场吞并他国之战,最终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即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秦并巴蜀

一、秦、齐两国均为应邀而战

1、据《资治通鉴卷第三·周纪三》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西南部落巴国、蜀国相互攻伐,一时难分胜负,且“俱告急于秦”。

2、宋君偃先有夺位之争,后又自称为王(史称宋康王),进而发展成为地区不和谐因素。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更有甚者“乃愈自信其霸”。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康王“复为纣所为”,即在国内,“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

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欲霸之亟成”不但“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而且“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

宋康王急剧膨胀,震动“国际社会”,诸侯列国一致认为,宋康王是重蹈商纣王之覆辙,“不可不诛”,纷纷“告齐伐宋”。

“历史倪说”认为,虽然秦国吞并巴蜀,齐国带头瓜分宋国,但当初秦国、齐国均是应他国邀请而参战,属于主持“国际道义”。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齐愍王应邀伐宋

二、秦庭有过朝议

“历史倪说”认为,“国际社会”动荡,秦国积极反应,商讨对策,服务于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为前提,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秦惠文王有意讨伐蜀国,但碍于崇山峻岭之阻隔,一时难以决断,“韩又来侵秦”。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于是秦庭经过一番论战,其中以将军司马错为一方,主张伐蜀,而另一方则以张仪为代表,主张伐韩。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或伐巴蜀,或伐韩,秦惠文王纠结

素有“口舌之士”之称的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即在展开军力部署出兵三川,堵住什谷隘口,封锁屯留要道的同时,以“亲魏,善楚”展开外交斡旋,然后,便可出兵攻打韩国重镇新城、宜阳,进而可以威胁东、西二周,“据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张仪主张伐韩

司马错则以军人视角抛出实现王霸天下的三个条件,“欲富国务先广其地”、“欲强兵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而秦国的现实是地域狭小,秦人苦穷,从容易处着手,“争于戎翟”,才能获取实惠,壮大实力。巴蜀相互攻伐,秦国可以平乱为名,出兵制服戎翟之长蜀国,“得其地足以广其国,取其财足以富其民”。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司马错主张灭巴蜀

于是秦惠文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秦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将一场主持“国际道义”变成吞他国而肥己。

三、齐国由正义之师沦为地区威胁

周赧王二十九年,齐国派遣大军,“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此时宋康王已经是天怒人怨,当齐、魏、楚三国讨伐宋国时,“民散,城不守”。

自齐威王起,齐国国力大增,“桂陵之战”之后,齐国“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国通过“马陵之战”将魏国推下霸主之位,到齐愍王时与秦、赵位列战国诸侯列国三强,齐愍王一直有借伐宋之机有所所为。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齐愍王欲借灭宋有所作为

虽然齐、楚、魏三家举兵灭宋,进而瓜分,非齐一家所为,但齐愍王头脑发热,萌生“天子梦”,最终继“桀宋”而威胁邻邦,令“国际社会”持续动荡。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齐愍王威胁列国,沾沾自喜

在国内,齐愍王灭宋之后,进而“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时,立即遭到群臣非议,据《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记载,“狐咺正议,斫之檀衢。陈举直言,杀之东闾”。


秦国变危机为优势,齐国变优势为危机

齐愍王诛杀反对者

秦国向来有“东出,并六国”之心,并为之积极谋划,积蓄力量。与秦国历代诸王相比,齐愍王突然而有“天子梦”,秦国的步步为营远胜齐国的走一步看一步。

当天下一统,秦国令世人赞叹的同时,我们不妨认真体会一下其时刻“谋于先”。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史记·宋微子世家》

3、《史记·秦本纪》

4、《资治通鉴卷第四·周纪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