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我们到底在和谁较劲儿?”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这句话时,我的泪差点儿没掉下来。我也问自己:当别人不允许你说话时,当别人千方百计阻止你说话时,当别人一再删除你说的话时,当说话丝毫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时,当别人连你的嘴都贴上封条时,当别人随时都可能让你永远不能说话时,你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几乎是用喘息的方式,努力挣扎着一说再说,你到底在谁较劲儿?你为什么要如此执著地较劲儿?不较这个劲儿难道能死吗?较劲儿能顶饭吃吗?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说这句话的,是一家著名网站的编辑,透过这句话,我似乎看到了他脸上的悲愤、坚持与哀伤。我知道,他能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还在较劲儿。不然的话,他会连这句话都不说。不较劲儿的人,永远不可能想到更不可能提到这个问题。不让我说,我就不说了,我听话,我乖,我巧,我闭嘴,较什么劲儿呢?当他说出这句话时,全部是媒体人和前媒体人的500人微信群里瞬间一片沉默,没有人回应他,连一个点赞或点倒的符号都没有。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哀伤。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前几天,另一个媒体朋友在另一个500人媒体人微信群里,说出了自己的郁闷,他说:“不让人说话是悲哀。我是媒体人,从来没有这样压抑。我过完春节,一篇稿子没发出。能明白吗?老哥。我,我想问的,我是干啥工作的?我真的不知道了。”透过手机屏幕,看着他的头像,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后来,我索性不做任何回应,连一个表情符号都没发。回应,我能说什么呢?无论是同情还是安慰,我都觉得过于轻浮,那种冷彻心底的痛,不管是什么的语言,都难以表达他和我的心情。不回应,也许是最好的回应?事实上,群里的其他媒体人也同样是一片沉默。我相信,也许他们的睫毛上,都挂着一颗苦涩的泪珠,但又都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我自己做过多年的记者,也做过多年的评论员,在全国绝大多数最顶级的媒体发表过很多文章,包括所谓最重要的、代表媒体立场的社论;在全国最顶级的电台、电视台做过多年的评论嘉宾,发表过很多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全国很多著名出版社出版了60多部作品,很多还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甚至,我还是全国第一个利用网络平台自己制作并发表常态评论视频节目、谈论常识问题的“自媒体人”,被朋友们戏称为“一个人的电视台”,接近300期的节目点击量超过了数亿。尽管,这些节目绝大多数被删除了,但它们毕竟曾经活过,有些还曾经走进了中国最著名大学的课堂。可现在呢?连从娘肚子里出生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胎死腹中了。各种设计精巧的软件,每天24小时高速运转着,连让卵受精的机会都不给。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这几天我注意到,为了发表一篇武汉医生的自述体文章,人们用尽了各种办法,火星文、倒排序、错别字、语音、长图等,却无一例外地被送往火葬场,灰飞烟灭。然而,互联网平台上,包括各种社交工具里,却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传播着。有个朋友对我说:“哪怕我转发的文章存活一秒,也是价值。”这又是在较什么劲儿呢?这是在和谁较劲儿呢?说话的人都在明处,而阻止说话的人都在暗处。说话的人,往往是一个具体的、有身份证的人,有名有姓,有家有口,有血有肉。可阻止说话的,却未必是人,而是冰冷的、人为制造的筛选软件,操作这个软件的又是不会说话的钢铁机器。即便是人,但他们都无一例外无名无姓,实际上也还是机器。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我自己也一样。为了发表第三十二篇“即刻疫论”,我把文章翻译成英文、日文、火星文,还用明显的错别字替代了某些关键词,然而却只有日文版本出生了,苟活于世。但,我又不知道它是否会夭折。有朋友劝我说:“发不出来就算了,不说话又能怎么样?尿不出来,憋着就是了。”朋友的话也让我陷入沉思,我问自己:这是较什么劲儿呢?能较劲过躲藏在暗处的机器人吗?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再较一把劲,尽管较劲不顶吃不顶喝,甚至会影响吃喝,但较劲证明自己活着,虽然卑微且痛苦,但活着!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巧合的是,我刚开始写作本文时,一个远方的朋友发来了这段话:“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主编季业曾写道:‘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有些人,不但成了蛆虫,而且与粪便融为了一体。”于是,我就把它复制下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只想告诉读者:无论你愿不愿较劲,都尽量别把自己变成蛆虫,和粪便融为一体。你从娘肚子里出来时,是高贵的生命,不是肮脏的粪便。娘是痛苦地生出了你,不是舒爽地拉出了你。


「即刻疫论之三十三」论较劲儿

作者简介:曹保印,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中食品牌研究院(CFBI)院长、即刻国际董事长。曾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传媒研究院院长,CCTV、CETV、BTV、CRI、CNR等50多家权威媒体时事评论员,著有《全球化生存》《中国社会建设》《总有一条路:新京报十年传奇》等60余部作品,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0多种国际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